雪堰中心小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学科(年级): 三 时间: 2018.9.11
备课组长: 钱洪波 记录人: 陆彩红
参与人员:王玉梅 吴煜 董雅雯 许培颖 陆梦娜 王祁秀 陆彩红
中心发言人: 钱洪波
研讨内容: 三上语文第一单元
研讨过程:
许培颖:各位语文老师,今天的业务学习时间我们主要是来讨论第一单元的备课内容,其实今天来讨论有点晚了,大家可以说说上课以后的想法。为了进一步提高我三年级语文教学水平,请大家每次研讨时能踊跃发言,我们共同来研究,共同来提高。我先来谈谈关于第一单元的单元教材基本分析。本单元是由《让我们荡起双桨》、《每逢佳节倍思亲》《古诗两首》三篇课文,一篇习作,一个练习组成,纵观这单元的内容,会发现它们都呈现了一个共同的题材——诗歌。《让我们荡起双桨》、《古诗两首》中流露出的是对生活的赞美,写出了儿童的天真淳朴。《每逢佳节倍思亲》则是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之情,而习作也是要求写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及产生的想法。
接下来说说单元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单元总体目标是: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篇课文都要求会背诵。2、会认、读本单元14个生字及生字组成的新词,其中22个生字及新词要求会写。3、学会理解古诗的基本方法,如:连词成句、结合插图理解、查阅资料等,体会古诗的语言特点,了解古诗所蕴涵的思想感情。4、学习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体会字里行间所反映的感情。5、能把自己做过的、看见到、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重点是:1、掌握生字、新词,能背诵有关的诗词和成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习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体会字里行间所反映的感情。4、学写作文。
难点是:1、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感情,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2、掌握查“无字词典”的方法,并能在实际中运用。3、学写作文。把自己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串联成一段比较通顺、连贯的话,并把它们写下来。
钱洪波:各位老师,作为教研组长,我尽可能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大家有什么建议尽管提,我们共同研究、一起提高,争取缩小班级之间的差距。我先来说说第一课的文本解读,“让我们荡起双桨”,是那首伴随着我们成长的歌曲,让我们读起这篇课文时产生了特别的亲切感。轻轻地哼唱,一幅美丽的画卷,在眼前渐渐展开,绿树红花、碧水清波,船儿摇曳,歌声飞扬,多么快乐的童年,多么幸福的生活!如果仅仅是一首歌曲,这样的领会足矣,但作为课本中的教材,仅仅让学生体会到童年的快乐,生活的幸福显然不够,它承载着新的使命,要让学生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党和人民给予我们的。
王玉梅:这一篇课文需要学生背诵,我觉得不用刻意要求学生一板一眼地背,我的做法是每天早晨利用晨会课时间唱这一首歌,一周唱下来学生自然而然就会背了。
吴煜:没错,这确实是一个好方法。下面我来谈谈第二篇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篇典型的文包诗。课文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一股浓浓的亲情易于纸面。文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地介绍了诗的写作背景和缘由;第二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诗。
陆彩红:《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许多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已经接触过,但对于诗歌的创作背景和缘由却不清楚,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将故事与古诗对照起来阅读思考,借助短文,理解诗句,体会古诗的已经和感情。要通过反复指导朗读,感受诗人内心的激动与神往。诗中所表达的思亲之情学生一定也曾有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课文,体会诗人的情感。
陆梦娜:第三课的两首诗分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和清代诗人袁枚写的,都是写儿童的诗,都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池上》叙述了一个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小娃娃瞒着大人偷偷地划着小船去采莲,采到白莲后高兴极了,竟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偷偷去的,公然大摇大摆地划着小船回家去,在池塘里清晰地留下了他小船经过的痕迹。诗人白居易的诗向来追求“意求深,字求浅”的风格,整首诗虽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充满童趣。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情景。诗的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
许培颖:这两首古诗对孩子们来说比较容易理解,教学时可以采用自学探究的方式,让孩子们通过自读感悟,讨论体会到儿童的天真可爱。
王祁秀:由于年代久远,古诗中单音节词和词语古今义的不同,学生是不容易理解,甚至是不了解的,如“解”“樾”,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
钱洪波: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暂时先讨论到这,在平时教学的过程遇到问题我们再提出来研究,尤其是几位新教师更要不耻下问,跟着师傅多学学,争取尽快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