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工作心得体会
家访工作是班主任协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班主任经常性的工作。通过家访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情况以及思想动态,不仅取得了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还加深了教师与家长的感情。在家访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家长们对子女的殷切希望,也感受到了他们对老师的尊重与信赖。
本学期,我家访了两个女生,这两个女生在校的表现并不差,能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但是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不够认真,作业书写马虎,我觉得他们的表现完全可以更好,成绩也有大幅提升的空间。下面就谈谈我的家访情况:
学生陈钥彤的爸爸在街上开了个电器修理店,我事先和他取得联系,他欣然答应了。我们到了他的店里,知道孩子的妈妈带着孩子去超市了。我当时心里就想:咦,明明知道我们来家访,她妈妈为什么还要现在去超市呢?可见她妈妈对老师的到来不够重视。我们先和孩子的爸爸聊了一会儿,反馈了孩子在校的表现及孩子语文、英语默写不理想的情况。她爸爸似乎对孩子的学习不太关心,说:“孩子最听老师的话了,我们的话不听的。让她怎么做就嘴巴一撅,拿他没办法。”我们就让他督促孩子背背语文、英语,让她提前准备默写。孩子的爸爸说:“说实话,我自己都不会。读书那会考试都是掷筛子的。”看来她的家长在推卸责任,英语马老师就说:“你不会没有关系,孩子在课堂上学了,回来可以自己读,自己背。你只要督促孩子就可以了。”她爸爸打电话催促以后,孩子和妈妈一起回来了。孩子一回来,看见老师们的到来,站在门口不知所措,害怕我们是来向家长“告状”的。我安慰了一下孩子,说明来意,告诉她老师觉得她头脑灵活,完全可以学得更好,希望她学习再认真一些。通过和父母两人的沟通,发现父母都忙于工作,对孩子的学习很不上心,对孩子也没有什么要求。陈钥彤和弟弟大多由奶奶照料,要是父母晚回去,孩子就和奶奶一起睡,晚上看看电视。后来,听了我们老师的建议,他们表示以后会多关心孩子的学习。
学生钱淑仪的妈妈就在学校对面开店,爸爸在别的乡镇工作,每天回来会比较晚。从以往的沟通来看,她对孩子的学习还是很上心的,可是这个女孩子似乎是男孩子性格,对什么都无所谓。我们来到她店里时,已经5点了,可是钱淑仪竟然还没有回来。她妈妈说:“她现在就是这样,每天要5点过后才回来。”我们肯定了孩子的优点,提出了需要加强督促的方面。不一会儿,孩子背着书包回来了,一看见我们,马上悄悄地放下书包开始写作业。我们把她叫来,问她为什么这么晚,她说在学校里踢毽子。我就告诉她:“你练习踢毽子是好的,如果能先完成作业再练就更好了,你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好吗?明天起,不可以这么晚回来,一定要及时回家。”孩子点了点头。我们建议孩子的妈妈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张时间安排表,让孩子按照计划来做,让她学会珍惜时间。孩子的妈妈表示,她对孩子会严格一些,有时说到的要求做不到,就会取消一些活动奖励,可是孩子的爸爸却不这样,还是带着她去活动。我就建议他们对待孩子的要求要统一,不然,妈妈的要求在孩子看来是不奏效的,她就会感觉做不到无所谓。
孩子的妈妈说回去一定和孩子爸爸反馈今天的家访情况,并统一对孩子要求,让孩子对家长的要求重视起来。最后她还说:“万万没有想到老师对学生是如此牵挂和关心,我们的孩子放在你们学校,就是放心。你们老师一定要对她凶一点,我们家长一定支持老师的工作。”
在家访中,我了解到部分家长整个忙于生计,极少照看、督促孩子,这使得我们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我们没办法选择家长,我们只能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来对待这些更需要我们关心的孩子。很多家长都反映:老师说的,孩子会听进去的。作为学生的老师也感动于这句话,说明老师的威信很大。可是高兴之余,我就想:难道家长说的,孩子就不会听吗?其实是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对。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学生个体和认知表达水平。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知道如何对孩子进行学习、生活上的指导,这些家长的孩子往往已经养成良好的习惯,有较强的自觉性。文化程度不高,但为人处事有原则的一些家长,他们对孩子学习上的指导有欠缺,但会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家长说的多,做的少。有相当多的家长对子女出现的一些不良倾向只会念叨,却拿不出或狠不下心采取措施,所以效果不佳。这类孩子需要在学习习惯、方法上多指导。还有少数家长本身文化程度低,对自己的子女从小又过于溺爱;现在孩子年龄增长,胆子也大了,有些家庭已出现了不会管、管不了的局面。所以我会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提出孩子存在的问题,共同商量、探讨教育措施,使学生心服口服,家长也欣然配合。
总之,家访工作是班主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方式。我深知:家访是一门学问,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我愿虚心请教,在“三尺门外”,倾心奉献,把家访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