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任班主任工作以来,让我感受到班主任工作的辛苦和甘甜。在不断探索中,更让我深深地认识到,家访是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好孩子的一道不可或缺的桥梁。是班主任协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班主任经常性的工作。
家访不是向家长告状,也不是让学生难堪,而是要与家长、学生在家庭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真心交流和沟通。家访工作长“报喜”,可以为后进生的转化创造良好的环境。家访的目的是关心、爱护、教育学生,而不是因教师管教不了才去向家长“告状”,因为这无异于给家长送去一根“棍子”,学生回家不免要受皮肉之苦。这样做不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且学生还会迁怒教师,让这一“棍”之仇,给下一步的工作制造了障碍。家访过程中多”给以“温暖”,多给后进生家长“报喜”。
源源是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平时在校表现不错。尤其是在课堂上能够认真听讲,也会经常举手发言问题,平时课作都能够积极完成,学习的自觉性还不错,但是积极性却不够高。但是在自习课的时候却经常管不住自己,爱讲话,不爱看书,导致她的成绩没有明显提高。在家访的过程中,我也问了家长源源平时在家时的表现,家长也表示十分愿意于老师配合,但也说出了自己的困难:平时源源都是爷爷奶奶带着的,他们很少能见到孩子,因为工作原因,他们每天几乎都在店里,等到关店回家时已经九、十点,那时候源源早已经睡着了。早上的时候都是爷爷奶奶送着来学校,那时候父母由于回家晚还在睡觉,所以有时候源源和爸爸妈妈几乎一天都见不到面,只有周末的时候才能带着源源去店里。对此他们也告诉我,他们给源源的爱太少,亏欠她太多,但即便如此,源源在家也非常懂事听话,能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前在一年级的时候,做作业总是要督促她才能完成,但是现在在家能够自觉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在这方面源源有所进步,但是平时还是不愿意多看书、多读书。对此,我和家长促膝长谈,一起谈了督促孩子学习的方法及各科老师对作业的要求,还给源源布置了寒假看书的小作业,同时也希望家长在家能多陪陪源源,给她更多来自父母的爱,希望家长知道自己作为家长的责任,有义务配合老师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让家长从内心感觉到孩子的学习不是只有老师课堂上教授就可以的,同时清楚地认识到孩子成绩进步了,家长自己是最大的受益者。
通过家访,我看到了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学生个体。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知道如何对孩子进行辅导,这些家长的孩子往往已经养成良好的习惯,有较强的自觉性。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对孩子学习上的指导有所欠缺,但会教他们做人的道理,不过家长说的多,做的少。还有相当多的家长对孩子出现的一些不良倾向只会念叨,却拿不出或狠不下心采取措施,效果不佳。更有少数家长对自己的子女从小过于溺爱,现在孩子年龄增长,胆子也大了,有些家庭已经出现了不会管、管不了的局面。所以针对有问题的学生,我和家长促膝长谈,共同商量、探讨教育措施,家长也欣然配合。在家访中,我经常会听到一些家长要求老师对孩子进行严格教育管理。很多家长多:“孩子不听父母的话,只听老师的话,老师管得严一点没事的。”他们把教育的责任与希望全部寄托到老师的身上。可怜天下父母心,让家长放心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我们必须以十分的热情、百倍的努力去做好自己的每一项工作。
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家访则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家访,我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我们要加强家校的密切联系,同时注重学生的个别教育,真正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