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校合作的重要性
(1)学生是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共同影响下成长的。其中家校合作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极其重要的条件。家校合作的水平必然影响着学生的发展状况。
(2)家长在学生教育中是不可替代的力量,但是家长不是专业的教育者,因此开展家长教育是家校形成教育合力的一个举措,而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是其必要的条件。
二、不同的家长不同的策略
涵养型家庭
此类家庭的家长,本身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教育子女的方法比较得当。
交谈时,可以将学生的表现如实向家长反映,主动请他们提出教育的措施,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充分肯定和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并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家长一起,同心协力,共同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
溺爱型家庭
此类家庭的家长,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予以满足,可以说是百依百顺:对白己子女的缺点、错误往往会隐瞒包庇:当孩子与其他学生发生矛盾时,往往偏听偏信孩子的一面之词。
这类家长的思想工作是比较难做的,因而在交谈时,更应首先肯定学生的长处,对学生的良好表现子以真挚的赞赏和表扬,然后再适时指出学生的不足。要充分尊重家长的感情,肯定家长热爱子女的正确性,使对方在心理上能接纳你的意见。同时,也要用恳切的语言指出溺爱对孩子成长的危害,耐心热情地帮助和说服家长采取正确的方式来教育子女,启发家长实事求是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千方不要担护自己的子女,因溺爱而隐瞒子女的过失。
放任型家庭
此类家庭的家长或借口文化程度不高管不了,或借口工作太忙无暇管,更有夫妻离异不好管的,从而对孩子不抱希望。对这类家长,班主任要多报喜,少报忧,使学生家长认识到孩子的发展前途,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同时,还有委婉地向家长指出放任不管对孩子的影响,使家长明白,孩子生长在一个缺乏爱心的家庭中是很痛苦的,从而增强家长对子女的关心程度,加强家长与子女间的感情,为学生的良好发展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
粗暴型家庭
此类家庭的家长在教育方法上,“严”字当头,凡事都由家长说了算,孩子稍有差错,家长轻则训斥,重则就会招来皮肉之苦。孩子同家长的关系一般是很紧张的,使孩子产生了对立情绪。对这类家长,班主任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在家长介绍子女情况时,要认真听取,不能简单的加以反对,要充分肯定家长的愿望是好的,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家长的信任。在取得信任的基础可以向家长介绍一些科学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也可以讲述一些由于家长操之过急、方法不当而适得其反的家庭教育事例。总之,要改变这类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法,使家长更好地配合学校的工作。
三、注意方式方法
态度上——平等尊重
班主任首先要尊重学生家长,和家长一起研究对学生教育的问题时,要用商量、征求意见的口气,决不能居高临下地用我要你怎么做,你应该怎么做的命令口气。对于一些经常犯错误的学生家长,就要常联系,多给其子女表扬、鼓励,给正面的意见,让家长感受到你对其子女的重视,他就会主动与你沟通、联系, 最终才 能达到合作育人的目的。
一次有个学生犯了错误,老师立即打个电话给家长,气全撒到大人身上,家长又把火气带中撒在学生身上,学生根本没得到正面教育。第二天,学生甚至是带着怨恨的眼神看着老师。这样的做法是失败的,不仅没教育好学生,而且与家长的关系也搞砸了。作为班主任习惯了严厉的教育学生,无论对谁讲话都喜欢用教育人的口气,对家长也不例外。居高临下的训斥、埋怨的作风,影响着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所以,班主任首先要尊重学生家长。
方式上——灵活多栏
集体交流。
家长会的意义在于报告学校或班级工作情况,有针对性地征求家长意见,回答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使家长了解学校和班级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取得家长的理解和帮助,并共同探讨一些教育问题。其实,学校每学期或学年可以向家长开放一天或半天,展示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展示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家长可通过听课、参加主题班会、观摩学生活动、与学校联欢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了解学校、了解老师、了解孩子,可增进家长与学校的感情,加强与班主任或其他教师的沟通。
个别交流。
其方式一般为约见、通话和家访,这是教师或家长根据个别学生的教育问题而展开的个别交流。以使家长或班主任对每一个学生发展的个别特点有较深入的了解,对某些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需要的特别照顾或需要家校相互配合教育的问题,能够及时沟通,并因材施教。这种形式是班主任与家长合作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效果较好的方式。
情感上——理解支持
情感上对家长的支持、理解,可以拉近双方的距离,形成良好的关系。在与家长通话交流时,可多站在家长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他们的苦口婆心、恨铁不成钢。在与家长通话交流时,可多站在家长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他们的苦口婆心、恨铁不成钢。注意家长也需要关心,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句暖心的问候、关心更胜长篇累赘的说教。
班主任是一项很微妙的工作而且工作任宣而道远,但是,为了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我们必须搭一座师生之间的桥梁,建一条父母和校园之间的网络,修一条心灵和心灵之间的通道。帮助父母了解孩子的学校生活,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生活,促进学校家庭合作,共同营建学生成长的良好人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