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心智发展,追寻有效教学良方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雪堰中心小学 李向红
摘要: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学的有效性有赖于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手段和途径。教育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课程改革最为关键、最为彻底的内容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可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关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了学习活动,以保证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同时为孩子们创生有效学习的课堂,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快乐的殿堂。
关键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有效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多种能力的主渠道。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它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也是全面关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那么,如何创生孩子们有效学习的课堂呢?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 增强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教学的有效性有赖于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手段和途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体现教学情境的有效性。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有效教学活动的开展,有效的教学情境能赋予学习以生活情趣,拉近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将学生引入一种渴求的状态,但教学情境必须摈弃浮华,返归本质,立足学科本质,以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还教学情境真、实、味。某教者在教学“元角分”时安排了“六角钱可以怎样拿”的开放题,为了创设情境,他问:“小红给南京的表哥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生:“需要一个邮局。”,“需要一个邮递员。”“需要一个信封。”。学生的回答无论如何都点击不到教者心中预设的答案,最后教者只好强行切入:“寄信要邮票,买一张邮票多少钱?”“六角钱。”“六角钱怎么拿呢?”绕了一圈,教者才提出早就要问的问题。其实,这样绕圈子的所谓情境实在多余而繁琐,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2.重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是增强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因此,教者要重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废止不恰当的提问,做到问题数量少而精,难度控制适度合理,问题切入点切中要害,从而实现课堂提问的最优化。
3.关注课堂生成的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启动后,在叶澜教授的倡导下,课堂生成理论逐渐为广大教师所熟知和应用。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有的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的可能会妨碍目标的实现。例如,某教师在让学生探索直径与周长的关系时,许多学生想到了用圆片在纸上滚,或用线绕圆一周量出圆的周长,再想办法算出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正当学生积极探索时,有位学生说到了圆周率与祖冲之,这位教师就顺着学生讲起了祖冲之用内接多边形求圆周率的方法,结果花去了十几分钟,学生还听得稀里糊涂。我想,这种生成在这个环节没什么积极的意义,反而有一定的负面作用,但若放在下一课时或作为课外补充则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所以,教者应根据具体情况或放大,或搁置,或缩小处理。教师的智慧恰恰在于凭借自身的教学底蕴及时进行教学诊断,并灵活地处理问题,使之成为学生发展的教学资源。
4.保证媒体运用的有效性。
目前,现代化教育技术已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它能为学生呈现生动的学习内容,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但是,多媒体的使用就像一贴补药,适量对症就能收效,而滥用却适得其反。有些教师在制作课件过程中,往往会情不自禁地追求表面的新颖、活泼的动感等效果,不注重实际,一心只想使自己的课“花”一些、“亮”一些,特别是遇到上公开课时,不管什么教学内容,不管有无必要,彩色的背景、立体的文字、三维的动画等应有尽有,看起来热闹非凡。其实,多媒体信息的使用应紧紧围绕着根本的教学目标,切不可只做表面文章,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更不能喧宾夺主,只图表面热闹的现象而脱离了课堂教学的主题,让那些丰富的色彩变成哗众取宠的伪装。
二、 确保学习方法的有效性。
教育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课程改革最为关键、最为彻底的内容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倡导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新课堂教学,学习方法的有效性通常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了学习活动,以保证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确保学习方法的有效性。
1.保证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为我们的课堂注入了勃勃生机和活力,然而冷静观之,或许是因为教育认识的偏差,或许是因为急于求成的功利思想,自主学习在很多时候、很多环节上不同程度地走入了误区。如有些教者片面理解“学习自主权”,让自主学习变成了自由学习,课堂呈现一种无序、混乱的状态,教师仅成为课堂上的“听众”或“观众”,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困惑时茫然不知所措,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加强方法的指导,即时调控师生的教、学行为,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组合,从而促进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充分地发展。
2.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范围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创新思维和思维能力的养成。
眼下,几乎所有的课堂特别是公开教学,都可以看到合作学习,但稍作注意,问题很多,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很低。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每次只用两三分钟,学生还未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如某教师执教的《三角形的内角和》:课前,学生已备好了直尺、三角板、量角器、剪刀和三角形纸板等。老师引导学生经过猜想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后,就叫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验证结论……于是乎,学生情绪高涨,剪剪、画画、拼拼……可不一会儿,师便示意学生停止验证、探索,直接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教材上的拼剪方法验证…显然,这是一种没有实际意义的合作学习,是一种形式。这样的合作不但不能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相反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合作学习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的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课堂气氛活跃,其思维含量很低,相互作用效果很差;有的不管问题是否适合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而一味采用……为了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我们要做到:精心选择合作内容,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充分给予合作时间,这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质和量。
3.保证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所谓探究学习,是指通过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进程。如今有些课,课堂教学热热闹闹,学生忙忙碌碌,探究流于形式,缺乏有效性,值得我们深思。为了确保探究的有效性,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既体现学生的参与性与主体性,又发挥教师的组织、管理、导向作用;
⑵真正认识学生的实际情况,过高或过低估计学生的实际能力,都会使教育适得其反;
⑶不要在学生探究思路不清(甚至连研究问题都弄不清楚)的情况下,就让学生展开研究,这样做的结果,表面看场面热闹,学生探究非常投入,实质上,探究活动目的不明,方法不清,活动无序,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总而言之,有效的教学有赖于教师良好的教学品质、教学行为、教学技能以及恰当的教学策略,有赖于教师的“运筹帷幄”。我们应立足于学生的心智发展,在自主性、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中创生孩子们有效学习的课堂,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快乐的殿堂!
[此文2017年7月获省蓝天杯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