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让学生从写作障碍中走出来
发布时间:2017-09-22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孙丽娟

让学生从写作障碍中走出来

                    常州市武进区雪堰中心小学   钱瑛

 

【内容提要】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作文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和提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却发现不少学生对写作充满畏惧、排斥的消极心理。如何让学生从写作障碍走出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呢?本文从四个方面具体论述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一、教学生写生活,从生活中捕捉素材。二、紧扣教材,巧设练笔,使学生学会表达。三、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情激活体验四、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关键词:作文教学  生活  表达  兴趣  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可见,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作文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和提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却发现不少学生对写作充满畏惧、排斥的消极心理,翻开作文本就抓耳挠腮,提起笔来重如千斤。如何让学生从写作障碍走出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呢?我在日常教学中尝试着从以下几点入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 教学生写生活,从生活中捕捉素材

每次上习作课,我们都会碰到一个最大的难题——学生“无米下锅”。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茅盾告诉我们:“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枝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因此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收集素材,抓住写作时机,创设写作情境,指导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做及时、客观的报道。我班学生段春彤在学校的六一文艺汇演中共参演了五个节目,有拉丁舞、健美操、武术等,同学们都为她感到骄傲,纷纷向她表示祝贺,有的还对她竖起了大拇指,说:“段春彤,你真棒!”我紧紧抓住这个好机会,立即给学生上了一节作文课,“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段春彤为什么能参加那么多节目吗?”“想!”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那好,请同学们来当一回小记者,采访一下段春彤,把你心中的疑问问出来吧。”学生一连串的问题提了出来,如“段春彤,你练习舞蹈有什么诀窍吗?”“你是利用什么时间练习的?”“你在练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想的?怎么克服的?”段春彤同学都一一作了回答。就这样,师生在一种民主平等、主动求知的交流和评议环境中互问互答,共谈共评,不到半节课的时间,同学们既了解了段春彤练习舞蹈的全过程,又了解了的想法,对有了更新的认识。当同学们都没有问题时,我说话了:听了段春彤的介绍,同学们对她肯定是更加佩服了。那你想不想用笔来赞一赞她呢同学们异口同声:想!接下来就是沙,沙,沙的写字声了,直到下课铃响了,同学们还都不愿停下手中的笔,再也没有咬笔头皱眉头的学生了。又如一次考试结束了,当我把试卷发下去之后,得高分的同学的那种兴奋及考得差的同学的那种沮丧,明显地写在孩子们的脸上,我适时地抓住这个时机,要求学生把卷子收起来,写下此时真实的感受。孩子们在作文里尽情倾诉着当时内心的喜与悲,极大限度地发挥着他们的才智。经过这一堂作文课,学生们都恍然大悟:噢,原来作文就是写自己的生活,自己所经历的事呀,真有意思。

二、 紧扣教材,巧设练笔,使学生学会表达。

常听到家长们抱怨:这孩子,我课外书没给他少买,他也没少看,可怎么就是写不出好作文呢?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学会表达是关键。选材再好,观察再仔细,表达不清还是没有用。这种茶壶里煮饺子——肚子里有货倒不出来的人已经不能满足二十一世纪的需要了,只有能言善辩,既能办好事又善于表达的人能适应新世纪的需要。如果平时只让学生读、欣赏,而不教会他们去表达,那么他们只会停留在理解的基础上,不会有大的提高。然而,怎样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练写,使读写结合,互相促进,却是一直困扰着广大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我认为,挖掘教材因素,巧设练笔,是解决这一难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分明的。编者之所以把它们编入课本中,不仅仅是让学生去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学习人家的写法。“读文”是为了吸收,“写文”是为了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从“读文”中吸收的思想观点、表现手法、表达技巧,借鉴运用到“写文”中去,实现读写知识技能的转化和迁移。例如:有的文章过渡句或过渡段很突出;有文章结构非常清晰;有的文章详略安排分明;还有些文章的修辞方法运用生动准确……对于初学写作的小同学来说,跟课文学习写作是非常简便快捷的。教师应根据文章的特点有选择地让学生仿写,通过各种仿写的训练,达到会写的目的。慢慢地,学生就会把学到的表现形式、手法不自觉地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我在教学《燕子第一自然段时设疑:我们知道了第一自然段写出了燕子活泼机灵的外形,为什么作者只写了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呢?那燕子的爪子、头、腹部和嘴呢?你觉得作者写得完整吗?”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在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使学生懂得描写事物要抓住特点,不一定面面俱到。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观察某个小动物,抓住特点,描写外形。

又如在教学《三顾茅庐》这一课时,第五自然段用“来到……只见……”的句式描写了隆中秀丽的景色。在赏读了课文中的精妙句式以后,我帮助学生总结归纳了一些写法,如来到一个地方,先要找出这个地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再把这些景物的主要特点找出来。接着又提供了一些范例,如“我们来到小花园,只见碧绿的草坪像一块软绵绵的地毯,几棵桂花树亭亭玉立,上面开满了金黄的小花,犹如碧天里的星座。几丛翠竹疏疏朗朗,在阳光的照耀下,竹子映在雪白的墙壁上,简直就是一幅水墨画!啊!这儿的景色真迷人!”最后布置学生用同样的句式写写你来到某个地方所看到的景物。学生在抓住景物描写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在句式表述上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手法,这样把教材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了篇与篇迁移的目的。

教学中紧扣教材,读写结合,巧设练笔,不仅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和发展。

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情激活体验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网络技术已深入到课堂教学中,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有利于创设作文教学情景。在作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既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也使学生真正做到心有所思而作,情有所感而发,感有所悟而成文,顺利成章,进而产生写作的心理冲动。

例如,让学生写美丽的校园,如果让学生凭记忆,凭平时的感受来写,所写的校园就会没有特色。我在让学生写这篇作文之前,利用多媒体剪辑了多个场面:操场上,同学们欢快地嬉戏,打球的、跨栏的、转呼啦圈的……教室里,读书的、讨论问题的、埋头沉思的……实验室里,聚精会神做实验的……这些丰富的场景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情境,他们如身临其境,陶醉其中。在播放这些图片的同时配上优美的校园歌曲,让学生感受校园里那丰富多彩、熟悉美好的生活情景。学生观后积极地投入到写作当中,写出了校园生活的美好,对校园的热爱之情跃然纸上,也增强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再如,“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我们经常会让孩子写作文《夸夸我的好妈妈》、《妈妈,我想对您说……》等。教师常常会这样引导:同学们,妈妈养育了我们,为我们付出了无数心血,回忆一下,妈妈有哪些事让我们难忘?然后引导学生从学习、生活几个方面来讲述妈妈对孩子的关心。接着学生开始作文,结果几乎都是千篇一律。为了有效地指导学生习作,努力引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帮助他们找到写作的灵感和素材,我安排学生在《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乐曲声中,看从VCD碟片中转录的《懂你》,那朴实而真挚感人的画面及凄婉动人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激发,完全进入角色,纷纷拿起笔,将心中对妈妈的爱尽情地写出来。适时选用录像媒体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了孩子强烈的表达欲望。

四、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要使学生坚持不懈地自觉作文,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并逐步养成习惯,满怀兴趣地去学习。小学生有强烈的好胜心、上进心,非常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鼓励。在作文讲评课上,选出优秀作品,利用实物投影仪设置一个展示台,哪怕只是一段好句子,也让小作者自己到台上来宣读展示,尽量给想展示自己作品的同学以机会,在读的过程中,有不少同学悄悄地纠正着自己的错误,这样使不通顺的句子变通顺了,使通顺的句子变的更有表现力。在平时的习作讲评课上我及时公布学生优秀作文的名单,让一部分学生把好作文抄下来贴到教室后面的学习园地让同学们欣赏。写得较出色的作文,我还指导他们反复修改后向网站投稿。哪怕学生写得很不成功,也要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以此激发学生特别是差生的作文兴趣。其次在作文评语中给予鼓励,为作文中的优点“喝彩”,哪怕只有一个词用得生动、一个句子写得好或一个地方有新意,也要为其叫好,如在眉批上写上“这个词用得准确!”、 “这句话写得真好呀,能把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如实写出来。”“你的进步真大呀!”。让他们觉得“我也会写”,从“怕写”向“要写”、“乐写”迈步,循序渐进,最后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开放的教学观使我意识到,对学生评价应体现开放性,即不同层次的学生应用不同的标准去衡量。因此,我在批改学生的习作时,便渗透了此原理。只要是学生全力以赴,写出了自己水平的作文都打了优,以充分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然而,不同水平的“优”,又该如何区别呢?如何进一步调动优秀学生的积极性呢?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用加“★”来比较, “★”越多,习作代表的水平就越高。于是我开始尝试在作文批改中加“★”。事隔不久,学生的习作面貌大为改观。每次习作刚交,就有一部分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看到自己的等级,想数出得到的“★”数。我也总是竭力满足他们,放下其他事,先批作文。为了得到“★”,学生个个都认真作文。有的学生为了得到更多的“★”,每次习作,都全力以赴,有时竟会花几天时间去思考。

“★”,唤起了学生的需要,培植了学生的创作动机,促使学生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内驱力,有效地维持了学生的习作兴趣,促进了习作水平的持续发展。由于水平的提高,学生对习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形成了爱读书、乐表达的良好习惯。良好习惯又反过来促进了习作水平的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环。

对于习作后进生来说,习作等第的评定我没有一锤定音,而是实施动态性的等第评定,促进差生变优,具体做法是:得“良或优”的习作,经学生成功的修改后,我们可以把这篇习作重新评定为“优”或“优★”,学生若再作修改,习作还可以再作评定,直到学生自我满意为止。这样动态性的评定,对于习作后进生来说,给了他们很容易“得优”的机会,对自己的习作更加充满希望与信心。

作文材料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平时的积累。在孩子们的眼中,这个世界的一切无一不是新鲜有趣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只有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用我手写我口,我口述我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真正从写作障碍中走出来。

 

 

(此文获20179月省蓝天杯论文评比二等奖)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雪堰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雪太路1号 电话:0519-86156781 联系QQ:93404600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