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管建刚作文教学探析
发布时间:2017-10-18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孙丽娟

管建刚作文教学探析

                                            武进区雪堰中心小学   姚玲

 要:管建刚作为“新生代名师”的代表之一,开辟了一条自己的作文教学之路。他创建了一套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始终关注学生写作的长远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寻求创新与突破,以期获得更广阔的发展。他的作文教学经验对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管建刚;作文教学;教学体系;教学理念

 

“十年磨一剑”,管建刚掀起了一场作文教学“革命”。自这条教学之路开辟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管建刚的作文教学,各种研究成果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然而这条路开始走得并不容易,管建刚把“一地心情”写进诗里,诗作的意外发表使他产生了灵感。他迫切地希望把自己的发表经历和强烈的体验传达给每一位学生,让他们体会写作带来的快感和荣耀。一场如火如荼的“革命”就此展开。管建刚以其惊人的毅力坚持着自己的作文教学之路,他善于反思,并不断地对自身经验进行总结。先后出版了《魔法作文营》、《不做教书匠》以及《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我的作文教学故事》等著作。笔者在阅读这些著作的基础上,对管建刚的作文教学做了一次初步探析。

一、为学生构建特殊写作场的教学体系

管建刚的作文教学是一个以《评价周报》为中心,五大系统(“骨构系统”、“保障系统”、“动力系统”、“助力系统”、“训练系统”)为辅助的结构体系。《周报》与五大系统之间、五大系统各自之间都相互作用。每一个系统还包含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各部分之间也相互交叉影响。

《评价周报》是学生发表写作的平台,它模拟社会报刊杂志的形式,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激起了他们的写作热情。《周报》不仅形成了难得激烈的写作氛围,而且创造了特殊的读者群,由学生自己、老师、家长、同校或同班同学以及学校的领导等组成的庞大群体,极大地扩展了学生与读者的对话范围。这张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编辑的报纸,向读者展示了学生丰富多彩的写作世界,真实细腻的写作情感,独特奇妙的写作思想。

保障系统是学生发表写作的来源,主要解决作文教学中学生没素材、没内容可写的难题。它由两部分组成:每日简评和每周一稿。骨构系统是从学生写作开始,经过文章删选、电脑排版、报纸出版,到最后发给学生的整个流程。它是体系的基本构架,为了维持学生的写作能够有效、顺利地展开。

动力系统由等级评奖、积分活动和“稿费”活动这三大动力构成。等级评奖是用“刊用纪念卡”作为奖励,鼓励学生积极踊跃地发表文章。积分活动是根据学生每发表一篇文章的字数,获得相应的积分以及不同等级的称号。“稿费”活动则是学生在《周报》上发表文章,获得相应的“稿费”。学生可利用这些“稿费”到“班级图书交流中心”购买图书。为了兼顾中后等生,管建刚在此基础上推出了“分版而治”的稿费活动。针对城乡之间学生的差异,还将“稿费换书”升级到“稿费消费”,切实满足了全班学生的不同需求。助力系统用来辅助动力系统,使其维持活跃的状态。它包括许多“金点子”:如“佳句精选”、“心语港湾”、“装帧大赛”等十四个点子。动力系统和助力系统是一个配套实施的激励策略,模拟成人写作世界的状态和方式。它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游戏性,牢牢地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从这点来看,它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写作普遍没兴趣的难题。

训练系统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周报评讲课。它有两个模板。第一个模板由“让我呼喊你的名字”、“走进大本营,练好真本领”等环节构成。主要是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写作带来的快乐和光荣。第二个模板侧重于训练,由欣赏、挑刺及作后指导三部分组成。针对每个环节,管建刚又建立了相应的子系统,比如欣赏环节有欣赏系统:亲切感、幽默感、节奏感等;挑刺环节有“地方病”和25个“全国通病”等。二是点题征文、听读作文、听写作文以及新读写结合系列。点题征文是针对应试作文而增添的训练点。在应试教育的今天,学生要在社会上立足、生存,就必须要有一定的应试能力。在作文教学领域,这种应试能力就体现在应试作文的写作上。听读作文就是学生听老师读作文。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对写作技巧渐渐有了一定的感受和认识。听写作文,即学生边听老师读作文,边把听到的内容写下来。边听边记,不仅要有捕捉主要信息、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还要对文章有敏锐的感受力,这些都是提高学生写作的训练点。新读写结合有两种方式:一个是以阅读教学为主,分析渗透其中的写作的“巧”与“妙”;另一个是一种“指向写作的阅读”状态,它以阅读教材为基础,以写作教学为主体。

二、关注学生写作长远发展的教学理念

管建刚创立了这样一套作文教学体系,为学生构建了一个特殊的写作场,旨在首先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树立写作的自信心。它源于社会生活,切合学生的写作心理和特点。在这个较为完善的写作场里,学生保持了持久的写作热情,写作能力也得到了不断的提升。这些显著变化的产生,关键在于管建刚的作文教学始终关注学生写作的长远发展,将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有效地结合,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广阔的写作天地。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自然的写作动机:写作兴趣发展为写作内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管建刚认为作文教学应先激励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写作的自信心,再由写作兴趣发展为持久的意志,最后形成写作的欲望和内在的需求。内需是一个人从写作兴趣开始,经历长时间的写作,最后自发形成的一种的写作状态,它是个人写作的高标准、高境界。因而,写作兴趣发展为写作内需并非一蹴而就,而需一个不断磨砺的过程。当学生将写作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就会主动、自发地进行写作,不再是为了完成作业而被逼无奈地写作。夸美纽斯在倡导兴趣与自发原理时提到,“对于儿童来说,求知欲望是很自然的,因此不能用强制和惩罚的方法来强迫他们学习。应当使教学成为一种轻松愉快的事情。应当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来激发儿童对于知识和学习的强烈愿望”。[1](P6)

从管建刚的作文教学来看,《评价周报》是整个活动的中心,既是学生发表作文的平台,又是老师进行评讲的教学材料。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总抱有强烈的好奇心。《评价周报》一出版,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表现出很强的积极性。在动力系统的等级评奖中,管建刚提出了六个“第一次”的评奖细节:“第一次出版要煽情;第一次选稿要偏心;第一次发卡要隆重;第一次授称号要少;第一次要求要放低;第一次示范要到位”。[2](P28)六个“第一次”主要是为了保持学生写作的兴趣,维持写作的激情,营造积极竞争的氛围。让学生在隆重的评奖活动中,感受到作文带来的尊严和荣耀。

起初,学生在等级评奖活动中找到了乐趣,久而久之,学生的新鲜感消失,就会觉得无聊,甚至开始生厌。管建刚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推出积分活动,燃起学生的写作热情。为使活动能有序进行,还得有一套规则。学生发表作文所得的积分为基本分,在此基础上通过互相修改、监督抄袭等措施,相应地扣分;通过“点题征文”比赛、“上期佳作”评选、每月完成一本周记本以及“阅读之星”的评比,进行相应地加分。有加有减,学生才有写作的动力,竞争才会更加激烈。积分活动还有效地解决了学生作文写不长的问题。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学生为获得更多的积分,愿意一个劲儿地反复修改自己的文章,该详细的地方详细,该具体的地方则具体,学生于无意识中养成了自觉修改文章的好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不愿修改文章往往成为教师头疼的问题。这不仅增加了教师的批改负担,更不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管建刚以积分激励的教学策略解决了学生多方面的写作问题,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在这些活动的促进下,学生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和热情。但也有许多人提出质疑:动力系统主要是外部的刺激,学生离开这个外在形式的激励,还会喜欢写作吗?管建刚在潘新和“言语生命动力学”研究的基础上,做出解释:“学生在与作文不断地接触与交往中,……外部刺激逐渐转化为内在需求,这个时候,即使外部的刺激消失,依然会有学生对写作保持良好的情感”。[2](P44)管建刚对这套体系的评价留有余地,这正是教学会有很多的偶然性,但没有绝对性的表现。

2、培养正确的写作意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相统一的原则。写作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遵循这一基本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参与教学的主观能动性。

在管建刚的作文教学中,学生能动性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学生是写作的主体,是作文的“第一修改责任人”,他们自觉地修改作文,把“要我改”变成了“我要改”,真正形成了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在“每日简评”中,学生需要从周一至周五,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人、事、物简要记录下来,可以是整个过程,也可以是细节,但必须以“真实”为前提。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两方面的能力。首先是发现。发现不等同于观察,它重在留心。“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有用心去体会,才能从生活的琐事中发现写作的“米”。其次是选择。周一至周五,每天都上演着不同的故事,角色、台词、场景在不断地变更。如何从中记录下最重要、最有意义的,那就需要学生思考如何筛选。这便是学生主动去发现和选择的眼光。

此外,《评价周报》上展示的都是学生智慧的结晶,独特的个人风采。无论是动力系统、助力系统还是训练系统等等,每一项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的写作状况而开展。

在作文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也决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比如,在竞争激烈的活动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做好思想工作,避免学生形成嫉妒心理,从而造成恶性竞争。管建刚认为“《班级作文周报》所形成的学生间相互比拼的写作劲,就是一种健康的绿色竞争,双赢竞争”。[2](P16)要营造这种健康的写作氛围,教师就要发挥好组织和引导的作用。有的学生,为了在活动中取得一些成就,没有端正写作态度,动起歪脑筋,从课外书上抄作文。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处理恰当。管建刚抓住机会,把它发展成学生写作的资源。让学生在《周报》上谈谈自己对“抄袭事件”的看法,既可以营造正确的氛围,又能使学生明白作文是用来与人交流对话的道理。

在管建刚的作文教学中,训练系统是最能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周报评讲课有两个模板,其中一个分为欣赏、挑刺以及训练三个部分。在欣赏环节,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妙语佳句,将隐藏其中的知识点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在挑刺环节,管建刚总结了学生作文中大量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如“心想”病、“说”病、“然后”病、“我想”病、“套话”病、“记得有一次”病等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挑毛病。每一次修改,还会自觉地反思有没有出现这些问题。在训练环节,管建刚将心理学理论运用到教学中,分别从“心灵敏感力”、“现象思辨力”、“架构力”、“描写力”四个方面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系统而有效的训练。训练点一般都是从学生作文的“优点”或“缺点”引发出来的,具有很强的的针对性,容易切入学生写作的最近发展区,这体现了管建刚“先学后教”的教学观。在自由写作的状态下,通过较全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使他们的作文得到进一步的润饰。

学生作为主体,进行的是自由写作。管建刚提倡开放自由的写作,强调以“放”为主的同时,还要适当地“收”。“放”是一种自由,“收”可以理解为训练。自由并不意味没有规矩,收也并非指完全的约束。“收”与“放”的关系是“收”中有“放”,“放”中有“收”。钱理群曾提出“‘自由、自主、自如写作,是一个目标,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教给学生以基本的‘法则’,使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依法循章,就是‘收’,可以说,为了‘放’而‘收’,‘收’的目的是‘放’,作文教学就实现在这‘收收放放,放放收收’的张力之中”。[2](P184)正是在这种“放”与“收”的写作状态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二者相结合统一。

3、营造和谐的写作环境:民主平等的交往

管建刚的作文教学注重个性化的写作,个性化写作的前提是“自由”。自由作文与应试作文相对,它强调思想自由、语言自由、环境自由等。为何如今学生的作文出现千篇一律的怪现象,其中不无关系。只有抛开应试作文的束缚,让学生回归本真的儿童世界,“我手写我口”,“我手书我心”,才会看到童言无忌的可爱,鲜明的个性。看到与否,还得有师生平等的意识。成人与学生有着很大的差别,不论是思想、行为,还是生活的环境。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学生的世界,那是俯视,自然不把学生的言行当回事。用学生的眼光去看他们的世界,那是平视,是赢得学生信赖的基础。周一贯的研究将小学生的话语分为两种体系,一种是公共话语体系,是对老师和家长说的话;另一种是私人话语体系,是对亲密的朋友或信赖的大人说的。两种体系,对比鲜明。作为教师,只有放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与学生建立平等信赖的关系,成为学生眼中的大朋友,学生才敢用笔写真话,用文字说心里话。

“管老师,我想对你您说,请不要再这么粗心了。您不是没有优点,您的写作水平是一流的,您还出了书。不过,以后不要再粗心,您能答应我吗?” [3](P41) 这是学生写给管老师的心里话。“今天的‘每日简评’,不少同学写了昨天我和汤志强之间的事。感谢同学们的关心,感谢同学们对我的支持。在这里,我要向汤志强真诚地说声:‘对不起!’昨天我的脾气的确大了些,那是因为我真的想看到一个焕然一新的六(1)班,那是因为我真的很爱你们,六(1)班的每一个人……” [4](P8) 这是管老师写给学生的心里话。学生敢于指出老师的缺点,老师能放低姿态向学生道歉,这才是真实和平等的师生交流。

此外,除了学生和老师的参与,家长也投入到活动中来。周末,家长陪同孩子一起阅读《班级作文周报》。看到孩子的文章发表了,鼓励他们再接再厉;看到没发表,给予孩子信心,叮嘱孩子下次一定要把作文写好,争取发表。有的学生用写作表达对父母的情感,给父母提意见,家长也拿起笔来真诚地与孩子对话。通过文字,学生与家长的矛盾无声地化解了,增进了彼此的情感交流。

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在作文教学中,以民主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交流,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写作环境,将有利于学生写作心态的调整,积极的情绪变化,有利于学生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渐渐提高写作水平。

4、树立长远的写作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标提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管建刚的作文教学活动中,训练系统所起的主要作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提炼出相应的训练点,对学生的写作知识与技能进行系统的指导。

同时,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情感、态度、能力都获得了一定的培育。比如,每周作文被入选的学生要将作文输进电脑,还得讲究速度,否则更不上进度就被淘汰。写作优秀生还能参与到“周报”的出版工作中,和老师一起选稿、编辑、排版,体验一回做编辑的快感。在“我的书”装帧大赛中,学生要亲自动手把自己的“评价周记本”装订起来,还要设计封面,书中要有扉页、侧封,父母写的“序”等等,这所有的工作都得学生自己完成,对学生来说是一次综合素质的大考验。

学生通过在《周报》上发表作文,与同学、老师、家长之间进行对话。这里,不仅有激烈的争鸣、严厉的批评,还有虚心的请教、真诚的致歉、温暖的鼓励……笑泪交织,酣畅淋漓。《周报》的意义已远远超过了为学生提供发表作文平台的目的,更是思想的碰撞、灵魂的共鸣、生命的交流……随着活动的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父母之间,早已建立起爱与信任的关系。

5、建立相对的写作优势:设计系统化,教材自主化

管建刚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寻求创新与突破,以期迈出更广阔的一步,取得更好的成就。较其他写作教学者而言,管建刚的作文教学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从实际教学来看,许多教师主要着眼于一个环节,或者是完成一次教学目标的设计,缺乏一个系统完整的教学设计。这也正是管建刚作文教学的创新之处。管建刚以长远的、发展的眼光,设计了这样一个持久、连续、循环的教学体系。《评价周报》为学生提供对话的平台,保障系统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动力系统和助力系统维持学生写作的兴趣,训练系统解决学生怎么写的问题,骨构系统则保证这套体系能够有效运行。可见,一个科学、系统的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第二,管建刚的作文教学告别了传统的作文教学体系。他认为“作文教材的编排,一度想体系化、程序化”,“作文教学被作文教材给框住了”。他提倡“手中无教材,心中有教材”,认为最好的教材是要从自我确认的教学理念出发,找到切合自身特质的途径,再建设出来。基于这种认识,管建刚将《评价周报》作为主要的教学资源,辅之以其他的作文教材。这样,管建刚就将一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写作的具体问题结合起来,设计了适合学生写作的教学资源,从而形成了教材的自主化。

三、提高普遍适用性的教学展望

纵观管建刚的整个作文教学,它主要集中在小学生的写作培养上,虽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做过相应的设计调整,但还只停留在小学这一阶段。关注学生写作的长远发展,还应将视角触及到学段的适合性以及教学的普遍适用性方面,挖掘更大的发展空间。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认知、心理,包括情感、兴趣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征。“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切实调动和发挥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有效指导学习者获得学习上的成功”。[5](P62)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学生特征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中学生的发展特征与小学生已有了很大的区别,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管建刚设计的一系列教学环节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征,能够激发他们的写作动力,那对中学生能否起到同样的效果,这就对实践中的一线语文教师提出了巨大的考验和挑战。因此,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在学习和操作时,就必须综合考虑自身所处的教学背景,结合不同学段的学生进行适当地调整和创新,争取将作文教学拓展到更广的写作领域,从小学走出去,提高普遍适用性。

 

管建刚尽其努力创建了富有特色的作文教学,在作文教学实践的道路上了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力。很多处于无奈中的老师,纷纷效仿管建刚的做法,采取积极的措施,努力改变着不堪的作文教学现状。

下面举一例说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嘉信西山小学的蒋志鹏老师创办了《欣语周报》。

具体做法是:(1)每天写一篇“素材日记”。真实地记录当天的人、事、物。(2)建立“等级评奖”制度。“学生每发表一篇文章(含‘精彩语段’)根据字数获得相应的分数,‘佳作竞猜’和‘作文挑刺’根据学生的表现也奖励相应的分数,分数累积到 2000 分,评为‘作文童生’;积5000分,评为‘作文秀才’;积 8000 分,评为‘作文举人’”。[6]从中取得了很大的收获,如:学生写作素材源源不断,不愁没有东西写;为了发表,为了积分,写作热情高涨,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氛围。

由此可见,管建刚的作文教学具有可模仿性,但这并不意味着给我们提供一种万能的复制模式,具体问题还需具体分析。管建刚在设计三大动力系统时,就根据学生兴趣由强到弱的心理变化特点,按照三年的教学跨度分别实施了等级评奖、积分活动和“稿费”活动,使学生能够在三年的写作过程中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不断提高写作能力。管建刚的做法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情况不同,遇到的问题也不一样。用于溟慧老师的寄语“老师啊,擦亮我们自己的‘慧眼’,读管老师的书,可以敬佩,可以仰望,可以学习,可以借鉴,但不可以丢失,不可以丢失我们原有的‘优势’,不可以丢失我们自己的‘思想’”。[7]只有根据自身教学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管建刚的作文教学,根据学生的变化,不断注入活水,产生新的动力,将管建刚的作文教学推广出去,成为更多一线语文教师的参考资源,以期通过教师们的努力,作文教学能走出困境,面向美好的未来。

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实践者,管建刚能从具体的教学实际出发,结合丰富的教学经验,不断地思考、探索,通过实践来反复检验。他以一名默默奋斗在作文教学领域的实践者姿态,用自身的行动为作文教学开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为作文教学实践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一条有效的途径。

管建刚经历的作文教学之路,对广大教师的自主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语文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创新,需要探索,需要像管建刚这样善于思考、乐于行动、敢于突破,能脚踏实地地做出点成绩来的语文教学者。只有教师努力去尝试和探索,不怕失败,总结经验,为语文教育奉献出一点绵薄之力,语文教学活动才会充满着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佐藤正夫著:《教学论原理》。钟启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管建刚:《我的作文评改举隅》,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4]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故事》,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5]滕明兰,张继华:《教学设计与策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6]蒋志鹏:《风起于青萍之末——作文教学改革初探》,《课堂与教学》1994年。

[7]于溟慧:《擦亮我们的“慧眼”——读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有感》,《小学作文创新教学》2010年。

 

[此文201610月获蓝天杯二等奖]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雪堰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雪太路1号 电话:0519-86156781 联系QQ:93404600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