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8次教学研讨
发布时间:2016-12-19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秦敏

雪堰中心小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学科(年级):                  时间:       2016.12.5           

备课组长:         秦敏            记录人:  王祁秀            

参与人员:秦芳  王燕红  曹李娟  王玉梅  王光法  秦敏  薛晓霞 王祁秀         

中心发言人:       王祁秀           

研讨内容:         三上语文第八单元    

研讨过程:

王祁秀:各位老师,今天由我来主讲第八单元。我先来谈谈关于这一单元的基本分析。本单元包括两篇精读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孙中山破陋习》习作“关于古诗句的研究报告”和一个综合练习八。《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是苏教版语文教材新创的一种新型文体——文包诗,诗中有文,文中藏诗,文诗相融,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王维独自身居外地,在重阳节这样的佳节里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怀。《孙中山破陋习》课文讲述了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小时候目睹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孙中山姐姐缠足前的活泼能干,缠足时和缠足后肉体及心灵上的痛苦,强烈地控诉了辛亥革命前缠足陋习对中国妇女的残害,字里行间讴歌了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从小就具有凡事独立思考,不盲从,敢于反抗封建陋习的独立人格,坚决与封建势力作斗争的革命精神。本单元课文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重点,要求学生旨在理解诗句意思,为习作写古诗的研究报告作准备。

单元总体教学目标是:

1、学会本单元29个生字,认识15个生字。能写好包围结构的字。学习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词义,能用有关的词语造句。能体会字里行间反映的人物感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并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背诵诗句和成语。

3、拓展与课文、练习相关的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收集、整理资料,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故事,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4、掌握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有条理地叙述方法,并能够运用这种方法,把自己对诗句的研究写成一篇研究报告。

5、掌握请假条的格式,会写请假条。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并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背诵诗句和成语。

2、拓展与课文、练习相关的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收集、整理资料,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故事,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难点:

1.掌握请假条的格式,会写请假条。

2.初步懂得什么叫研究报告,如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薛晓霞:《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文包诗以《九月九日以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使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面。开课时,可以由“佳节”导入,唤起学生对过节时团聚、开心的心理体验,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当学生们谈得正开心时,教师提到“提起过节,同学们都是满心的欢喜,洋溢着快乐,而唐代有位诗人,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的设计,通过佳节的快乐与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形成对比,使学生有隐约的情感体验。

第二自然段中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与王维当时的心情对比,回顾生活中这样欢聚过节,兴高采烈游玩的经历,体会王维孤身一人在外求学时,眼见别人家团聚而自己却不能与兄弟们团聚的孤独感和思乡情。接着抓住 “思亲”这一主线,引导学生了解为什么会“思亲”——为什么在“佳节”之时“倍思亲”——品悟“思亲”之情——感受“思亲”之心。

秦敏:刚才薛主任把教学思路讲得很清晰,主要扣住“思亲”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读,使他们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将“文意”与“诗境”对应起来,引导学生披文入境,自读自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境”“妙悟”,升华内心的情感。我觉得这篇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是很难,可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去体会、去感悟、去品读,从而达到教师是引导,而不是主导的目标。王维的“思亲”,其实不仅仅在“佳节”之时,这一“思亲”之情融在了他平日的生活中。提供另一首王维的《杂诗》。通过《杂诗》的帮助,再回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们的吟诵便更有了深层次的味道。

王光法:我也来说说这一课,王维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出自己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这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已经融进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之一。我觉得在学完后,还可以拓展其他一些思乡诗。如: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再到现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当然,也可以课前让学生搜集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课堂上来朗诵,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思乡诗有更深的体会。 

秦芳:接下来,我来说一说《孙中山破陋习》,这篇课文所描写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现在已经很难见到缠足了,学生也无法深刻体会到缠足的痛苦,如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我觉得这是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事情,可以让孩子先去调查缠足是怎么回事,课堂上我们也可以出示一组被缠过的脚的图片,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相信这样孩子对缠足的残害会更加深刻。或播放缠足动画,旁白介绍缠足陋习这一环节,补上教材的空白点,打通了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的界限。我觉得这样不仅使学生了解了知识,更主要的是触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对缠足厌恶、憎恨的情感,为下面与少年孙中山产生共鸣,感悟他那真挚的火热的心积蓄了力量,打下了伏笔。

曹李娟:我个人认为这课可以以一个大问题贯穿全课:孙中山为什么要破除缠足这个陋习?重点要感受的缠足的残害、妈妈的无奈和孙中山的决心都可以是围绕这个问题来展开。

王玉梅: 故事中的孙中山、姐姐、妈妈人物个性鲜明,有着各自不同的角色和位置。在指导学生感悟人物个性的教学时,我觉得可以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三个人物的句子,然后让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和交流,使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能体会妈妈的伤心和无奈,也能了解孙中山的心痛和愤怒。可以设计几处想象说话,想一想妈妈会做什么,会说些什么,孙中山当时怎么样?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使学生能运用学过的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

王燕红:我也来说说,本课可以通过比较,在人物的不同表现中,发现课文中语言的妙处,从而对语言和语境有所感悟。(1)姐姐缠足前后的不同表现的比较。(2)第7自然段与补白的比较:以后的几个月,孙中山再也没有看到(姐姐的笑脸),他看到的是(姐姐的愁眉苦脸);孙中山再也没有听到(姐姐的歌声),他听到的是(姐姐的叹气声、哭声)。(3)孙中山和妈妈对缠足不同表现的比较。(4)课后的句子比较:△妈妈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这件事刺痛了他的心。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这种比较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还有可能获得潜能的激发、方法的领悟、思维的启迪、智力的生成、情感的熏陶。

王祁秀:小王老师说得真好,有比较,才会有发现。我要多多向各位学习,争取尽快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秦 敏:“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法,那法,只有符合语文教学特点的,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今天的学习到此结束。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雪堰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雪太路1号 电话:0519-86156781 联系QQ:93404600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