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主持人崔永元,人们对他的评价是:潜藏在冷峻外表下犀利的批判,时常有"不经意"而来的经典妙语,缜密的思维和不动声色的引导,从容自信潇洒的风度,这就是新一TALKSHOW主持人最佳的诠释。除了这些,崔永元还有他另外珍贵的一面,就是做个实实在在的人。他的工作间里有着这样一副对联:"说天说地莫若说真,话东话西不如话实。"真实和坦诚地做人,是崔永元一贯遵循的准则。崔永元的背后,是父母对他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提起他的父母,崔永元感慨颇多。崔永元告诉笔者,这一生对他最具有影响力的是他父母的爱。他把这爱打了一个精彩的比喻,他说:父爱就像日出,那样光明磊落,真挚情深;母爱就像月亮,那样温柔无私,慈爱无边。 崔永元1963年生于天津,3岁时,全家跟随父亲所在的工程兵部队迁往北京良乡,小时候许许多多难以忘怀的故事就发生在那片乡村里。记得是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每次逢年过节学校都要组织文艺演出,节目丰富,独唱、合唱、表演、舞蹈一应俱全。
二十多个学生手拉手在旋律中变
崔永元有一次排练的是群舞《地道战》,构思很巧,换队形,忽而是地道的墙壁,忽而是运动的民兵,通过手与胳膊的组合,还出现堡垒和洞口等等。由于表演难度过大,只好不断调换演员,最终崔永元落选了。崔永元很难过,回家后一直闷闷不乐。当他的父母知道情况后,拍着崔永元的肩膀笑着安慰他:小小挫折算什么呢?并鼓励他说今后有的是机会。其实,生活中坎坎坷坷的事情总会发生。最后经过努力,崔永元出演了压轴节目的主角,在歌舞剧《野营路上》中扮演部队指导员。
当时崔永元穿的是他父亲借来的军装,他父亲在部队当政委,借来的军装大概是小文艺兵的演出服,帽子太大,帽沿经常和眼睛不呈一个方向。戏的结尾是高潮,群众让战士吃甜瓜,战士不肯吃,互相推让,僵持不下时,崔永元所扮的指导员迈上台阶,和战士们一起唱起一首歌:军队和人民/鱼水不能分/发扬好传统/永远记在心……
演出格外成功,于是第二轮就到附近的大队、部队、家属院巡回演出。到崔永元父亲所在的部队演出结束时,他的父亲作为政委走上台逐一和演员们握手,祝贺演出成功,当然也握了"指导员"的手。在崔永元的印象中,他们父子正式握手只有这么一次。崔永元记得,父亲握他的手,感觉父亲的手好重也很暖和,并从父亲的赞许的目光中感受到了强烈的父爱,这爱是那样炽热,那样深沉……
崔永元还对笔者说:"我们家庭环境很正规、很正统。父亲是部队军人,做政治工作的。父母对我的教育,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诚实。他们认为这是第一位的。不能说谎,不能骗人,不能去占人家的便宜。这些要求非常严格,直到现在,父母依然这样要求我。"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影响着崔永元。他们家曾经养了一只大花猫,一天早上,发现大花猫守着两条大黄花鱼自鸣得意。崔永元就把这事告诉了妈妈。全家人顺着脚印一查,知道黄花鱼是大花猫从屋后墙外的国营菜市场叼来的。崔永元他妈妈二话不说,就带着黄花鱼和崔永元直奔菜市场,说明情况后,把黄花鱼的钱付给了营业员。
父母的榜样,使崔永元养成了善待他人、坦诚处世的好性格。但崔永元也有心情不舒畅的时候,跟同事也会有矛盾,但他有一个原则,有话当面说出来,决不会在背后鼓捣。对你有意见,什么事儿看不掼,直接告诉你。
现在,崔永元的父亲早已离休在家,母亲原在部队的家属工厂,如今也退了下来。但他们对待子女依旧像从前那样经常进行教育。他们都喜欢看崔永元的"实话实说"节目,也还经常给儿子提一提有关主持节目的意见
奥巴马的家庭教育
奥巴马、妻子米歇尔、两位千金玛利亚和萨沙组成了美国的“第一家庭”。其实虽然身为总统,奥巴马仍然遭遇了各种同普通家庭相似或共同的困扰和教育难题,但奥巴马夫妇表现的“相当有策略和眼光”,下面我们看一下奥巴马夫妇的几项育儿心得:
首先,父母要做好子女的榜样。
奥巴马和米歇尔在白宫的生活很有规律,通常两人是早上5点30分起床,米歇尔是晚上9点30分就寝。早晨起床后,奥巴马和米歇尔都会到白宫内的健身房做运动。米歇尔谈到,一个星期有六天,奥巴马是一定会到健身房去做运动的,不论再忙他也会坚持。
在芝加哥的时候,奥巴马也会抽出时间做一些家务事,奥巴马说那时他主要是每个月付支票、修理房子和汽车、到超市卖菜,有时也会洗衣服,而洗好的衣服折叠的事则由米歇尔来做。
第二,要让孩子们感觉到被爱。
奥巴马夫妇会用各种方式来表达对孩子们的爱,他们手拉手滑旱冰,高兴时击掌庆贺。萨莎偎依在她父亲的腿上、观看姐姐参加的足球比赛。
第一夫人在记事本上记录了很多孩子们玩耍的情形,她喜欢参与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当萨莎排练舞蹈,玩耍时,她们的母亲往往在一旁关注她们。并且和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米歇尔说,我已经找到了平衡点,虽然每天日程都排得满满的,我仍然有时间呆在家里辅导她们的家庭作业。
奥巴马很自豪的一件事是,在他竞选美国总统长达21个月的选战中,他居然没有错过任何一次家长会。即使家人不住在一起,他们每天晚上都会打电话保持联络。孩子们可以感受到父母的想念和关怀,感受到彼此的心是相连的。
第三,不要溺爱孩子。
玛丽娅说,她希望成为“一名女演员或者时装设计师”,萨莎则向往当“摇滚明星”。奥巴马夫妇面对的一大挑战是,允许他们的女儿们尽情享受青春期前的时光,同时又不会把孩子们宠坏。在奥巴马家,特权和规定同在。入住白宫的第一夜,总统给孩子们准备了意外的惊喜。她们见到了自己的音乐偶像乔纳斯兄弟,但是她们不可以在迪士尼偶像剧《汉娜 蒙塔娜》上露面。孩子们拥有iPod、照相机、电脑,但是不允许违反学校规定带着手机上学。
第四,家庭的稳定和传统会给孩子带来的安全感。
在芝加哥的时候,奥巴马夫妇的星期六总是为家庭生活保留,女儿要上舞蹈课,然后和妈妈、朋友以及朋友们的孩子一起,吃一顿披萨午餐。这些家庭传统,能够帮助孩子衡量时间的价值,并珍惜时间。米歇尔经常和女儿一起躺在床上聊天,这种日常小仪式可以让孩子感到放松和舒服。奥巴马家有强制的统一睡觉时间,虽然孩子们对此经常咕哝抱怨,但这能够让她们保持健康的生活节奏。奥巴马的两个宝贝女儿们经常向妈妈打爸爸的小报告,对此,奥巴马的反应则是“感觉很不错!”。两个女儿常对她们的妈妈告状,爸爸又把鞋子丢在地板上了、爸爸又把牛仔裤挂在门后了、爸爸只有三双鞋,而且都旧了……。
第五,立规则同时给孩子们一定通融空间。
奥巴马在芝加哥的时候,有时会用小奖励的方式鼓励女儿做家务,当女儿每周完成她所做的家务事后,奥巴马会给女儿一美元的奖励。女儿所要的家务事包括自己整理床被、摆好餐桌的餐具、吃过饭洗碗、清理游戏室、将玩过的玩具摆放好、每天要练钢琴。即使在白宫,奥巴马的两个女儿也必须自己整理床铺、设定闹钟。
制定清晰而一致的规则,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责任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规则是很有用的,但是还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允许有理由的通融。
第六,孩子要学会为他人着想。
为他人着想,是奥巴马家族的一贯理念——主动给穷人食物,为女儿们选择和前总统克林顿的女儿切尔西一样的母校:西德威尔友谊中学。这所学校秉承的价值观时,学生们要尊重他人、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第七,关注孩子的学习,但不强迫死读书。
一次大女儿玛丽娅的科学考试的成绩在学校只拿到学生前27%的名次。奥巴马问女儿为何成绩这样差,女儿说,考试并没有按照学习指导上讲的去考,只挑可能考试的部分来预习。奥巴马对女儿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在2009年底的一次科学考试中,她的科学考试成绩进入了学生前5%的名次。
奥巴马认为电视节目和电子游戏大大减少了儿童们的玩耍和学习时间,所以他教导女儿看质量较好的电视节目。奥巴马夫妇都认为儿童多阅读有利于她们提高语言能力、思维能力。
奥巴马就曾为女儿玛丽娅大声朗读过《哈利波特》全部的7本。
第八、为两个女儿设立家中纪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奥巴马夫妇大部分时间是与女儿沟通,而不是强制性地让女儿做什么或是不做什么,以使孩子从小养成好的习惯。一天米歇尔晚上要参加募款活动,临走时告诉女儿明天要早起,今晚要早点睡觉。晚上回来,女儿的外婆告诉米歇尔,当晚她和两个外孙女一起看电视,到了8点,两个小家伙离开房间,她问她们,你们干什么去,两个孩子说我们今天要早睡,然后她们洗澡、各自回到房间睡觉去了。
在对女儿们的教育过程中,奥巴马夫妻希望孩子有鲜明的自我意识,明白外人对自我的判断是建立在头脑、能力和善良之心上面的。
尽管马克思的工作十分繁忙,但他总是挤出间隙时间花在孩子身上。每当晚餐后,马克思就给孩子们讲故事,做纸剪的轮船,还和孩子们一起把“轮船”放在一个大盆里航行。有一次,小女儿爱琳娜正起劲地玩“航海游戏”。父亲用手轻轻搅动盆水,水面顿时“波浪滚滚” ,小爱琳娜立即惊慌起来,担心翻船。“别慌,用力吃气,让小船顶着风浪,努力向前!” 女儿在父亲的热情鼓励下,鼓起小嘴,奋力吹气,小船果真顶着“逆浪”摇摇晃晃地继续向前航行。10岁的爱琳娜在家庭游戏的表格中填写道,她最喜欢的座右铭是:“努力向前!”
马克思夫妇十分注意在幼年时发展儿童的智力。他们不等孩子们学会阅读就亲自把自己喜爱的《唐.吉诃德》《一千零一夜》《神曲》和莎士比亚的剧本等古典文学作品的精彩片断,富有表情地朗读给孩子们听。这么做,不仅丰富了家庭生活,也培养了孩子从小对文学的强烈兴趣,还有良好的读书习惯。
他的作品充满对资本主义社会各种丑恶现象的辛辣无情的嘲讽,似乎是一个很尖锐冷漠的人。其实,在生活中,他有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他对孩子的教育就像他写的小说一样充满了幽默、轻松的情趣,却没有冷漠和尖锐。
马克·吐温有3个女儿,他是一个非常慈爱的父亲,他把女儿们当作掌上明珠,家庭中常常充满了笑声,洋溢着温馨。从女儿开始懂事时,每当他写作累了,他就叫来女儿,让她们坐在自己的椅子扶手上,给她们讲故事。故事的题目由女儿选择,她们常不假思索地拿起画册,让父亲根据上面画的人或动物即兴编故事。马克·吐温虽然可以毫不费力地编出一段生动的故事来,但是每次他都非常认真,从不敷衍。
在这个家庭里,父母和女儿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平等、民主和相互尊重的关系,洋溢着和睦融洽的气氛。父亲从来不摆出一副做长辈的架子,从不训斥女儿。孩子有了过失,马克·吐温也决不姑息,让她们记住教训,不再重犯。只是,马克·吐温惩罚女儿的方式与众不同。有一次,马克·吐温夫妇想带着孩子到农庄度假,一家人坐在堆满干草的大车上,颤悠悠地向郊外驶去,一路上饱览着美丽的田园风光,这是女儿们向往已久的事了,因此她们一路上唧唧喳喳说笑不停。可是就在大车出发前,不知出了什么差错,大女儿苏西动手把妹妹克拉拉打得哇哇大哭。事后,苏西主动向母亲承认错误,但是按照马克·吐温制定的家规,苏西必须受到惩罚。惩罚的方式还要女儿自己提出来,母亲同意后,就可以施行。苏西提出几种受惩的办法,包括她最不情愿受到的惩罚——不坐干草车旅行。犹豫了老半天,苏西终于下了决心对母亲说:“今天我不坐干草车了,它会让我永远记住,不再重犯今天的错误。”马克·吐温非常理解女儿为自己决定的受罚方式对她究竟有多大的份量,他后来在回忆这件事时说:“并不是我让苏西做这件事的,可想起可怜的苏西失去了坐干草车的机会,至今仍让我感到痛苦——在26年后的今天。”
有这样一个特别的父亲,有这样一个温馨、民主的家庭生活环境,马克·吐温的女儿们幸福地长大了。
马克·吐温是一个很特别的作家,也是一个很特别的父亲。他的惩罚方式非常新鲜有趣,同时也非常奏效。他给女儿编故事的时候,和千万个父亲一样是慈爱的。但是,爱,也应该讲究方式。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或者像故事中的女儿那样哭哭啼啼、吵闹不休的时候,你是不是会头大一圈,束手无策呢?马克·吐温那种惩罚办法或许可以借鉴。其实,稍稍留心,我们也能想出许多办法,可能有的比马克·吐温还要高明呢。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制定一些小小的约法,或者共同协商一些什么事情,其实其乐无穷,既能帮助他们改掉坏毛病,又不会让孩子觉得枯燥无味,而乐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