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武进区雪堰中心小学专题网站!
栏目列表
最近更新MORE
课前三分钟“名家散文朗读”微型课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1-12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孙丽娟


                    课前三分钟“名家散文朗读”微型课程研究

                                               贾 卉

为学生每天在课前三分钟朗读一篇名家散文,细细算来我已坚持了十二年。在感性中获得快乐,在理性中梳理、研究,并致力于这一微型课程的实践。
一缘起:一时兴起带来的意外惊喜
我喜欢朗读,喜欢在看到精彩处大声读出来,一读再读,甚至奋笔疾书写下一点当时的感慨。还不尽兴,我便将书带进教室读给我的学生听。那是十二年前金秋时节的事情了。我知道,学生是我忠实的听众。在学生面前朗读,没有任何拘束,音调由心,表情由意,完全是兴之所至,有时甚至舞之蹈之,还不尽兴,刹不住车了,一堂语文课也许就这样被读掉了。也怪,经常这样居然也没有家长反应,学生还越来越喜欢我了,任课老师们反映说我们班的课好上。我听了很是高兴得意了一回,于是一直很感性的在做,没什么计划,没什么准备,也没想到要整理什么,撰写什么。后来赞扬的人多了,我有事没事就会想:这是什么原因呢?将自己的课堂行为,教室行为一一回忆梳理,我觉得可能是跟我的朗读有关。于是打定主意:既然朗读这么有用,那我就要读下去,坚持读。
后来,我又读到了一本书《朗读手册》,美国崔利斯所著。更加坚定了我读下去的想法。书中有这样几句话特别吸引我——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读到这句话,我几乎热血沸腾,有一种冲动——我要做一名让学生觉得无比富有的老师。书中还说:
朗读是唯一且最重要的活动。
朗读应该在各年级都进行。
我们教孩子去热爱和渴望,远比我们教孩子去做重要得多。
我告诉自己:做一名朗读者,坚持下去。
二诞生:长期实践濡养了朗读课程
意识有了,决心有了,但是真要长期读下去,读什么是个很严肃的问题,什么时间读是个很现实的问题。读什么呢?我觉得因为学生小,更要给他们读高品位的东西。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吃下去的东西。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我相信教师的期望值有多高,学生就能达到多高。因此,我将目光瞄准了散文,名家散文。散文没有小说的扣人心弦,没有诗歌的跳跃,但是有悠悠荡荡的心情,有信手拈来的洒脱,有轻松活泼的山水,有自由自在的风物,最重要的,它有作者活泼真实的性情。我读给孩子听,我读的内容不是为了考试,只是为了与学生一起分享美,在美丽的文字中让学生多一份感性,多一点爱,多一些浪漫等,就是要为孩子培养一份语文的心境,用哺育心灵的朗读,让孩子以后的人生之路多一点从容、豁达。这些名家散文超越时间的局限,经受时间的洗礼,只要是经典的,都可以被拿来读。
如果说一开始只是兴之所至,带有很多很大的随意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总结经验,渐渐地,有了一套个人课程的操作系统。我将其称之为《朗读者》。

   
这一课程系统从“课程宗旨”“名家群体”来全面把控朗读的质量,确保给孩子高品位、有价值的营养。然后通过合适的朗读形式形成师生爱读畅谈的课程实施基本格调,最后又通过我搜集的一些学生对这一朗读的感言来激励自己,调整课程内容,力图使之更受学生的喜爱。
课程宗旨:
让学生享受文字之美,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培养对文字的敏感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名家群体:
我为学生朗读的主要是近代名家和现当代名家叙事散文作品。
个人课程,顾名思义肯定会带有个人的理解,个人的鲜明特色。我的这一课程自然以我的理解为基础的。我喜欢散文,我觉得散文短小精悍,随性而为,是很多一时感受的即兴之作,它更能写出人性之真、善,语言也更灵动优美。更适于陶冶学生性情。散文之中我尤喜欢近代作家的作品,现当代作家中我更喜欢港台的,尤其是台湾的一些作家。因此我将我的朗读对象锁定在他们身上。并结合学生的情况,结合我的朗读宗旨,从中遴选出合适的作家作品。
主题作品:
所谓主题主要有两类:一是体验名人风格系列:林清玄——禅宗文学;张晓风——生活散文;朱自清——游记系列《欧游杂记》等名家专题。二是散文内容归类系列:母亲篇、父亲篇,友情篇,人生哲理篇,山水篇等。
无论是什么主题,考虑到孩子心中的故事情结,我的朗读多以名家叙事散文为主体,叙事散文,比起故事有故事的因素,却比故事的描写更富有文学性,用以吸引学生,感受文字之美,我觉得再合适不过。这对孩子的写作也是有帮助的。小学生单纯抒情很容易空洞,因为积累还不够,笔力羸弱,一味写事又不够细腻,我觉得叙事散文恰能弥补这两者的不足。
散点作品:
主要是指不同名家的一些经典文随意集锦,但是一定是能为学生所接受,所喜欢,能培养孩子的审美的。我每年在接新班后,都会对上届读用过的书录,在原班做一次调查问卷,然后根据新一届班级学生特点做一点调整。
三年级时我一直坚持朗读泰戈尔的《飞鸟集》,此外还补充了部分作家的作品。这是我今年执教三年级时的一份读书单,摘录部分如下表。
朗读形式:
中年段:  教师朗读?邛教师感言(穿插学生感言)。
高年级:教师或学生朗读?邛学生感言(穿插教师感言)。
三、四年级的朗读,我多是自读自评,偶尔在某些很容易体会的文章中会安排一点学生感言,其余以我说为主。我的朗读为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很多时候因为他们还很懵懂,我不需要他们的平行位移,我需要点拨、唤醒、提升他们的美感。我期望通过日复一日的熏陶达成我朗读的宗旨。
到了高年级,部分学生的审美品位,心灵感悟都有了一定的层次,因此,我的朗读过后,更多时候让他们主谈感言,而我则变成了聆听者,偶尔插言。
朗读魅力:
在长期的实践中记录下这门课程受惠者的感言,既为激励自己,同时也为现在的学生鼓劲加油,为他们描绘一个美好的愿景,让他们怀着美好的憧憬来参与课程的建设。在不断的朗读中,我也不断收到孩子们的推荐作品,最值得欣慰的是这其中有很多是已经毕业的学生寄来的他们读到的好作品。朗读,让我和我的学生们有了心灵的链接,总会在某个时刻彼此想起那些朗读的时光。即使岁月无情,山水阻隔,我们心心相印。
三 生长:时间的流中那些美丽的朗读
每一个清晨,当阳光洒满我的教室,伴窗外婉转的鸟啼,我用朗读吸引着一双双乌溜溜的小眼睛,我用文字抚摸着一颗颗稚嫩的童心。
1.不同风格,多元经典
我从来不会在孩子这样青春年少的时光里,这样懵懂斑斓的时光里只给孩子一种精神的营养。我会不断将精神的盛宴奉于他们,让他们在丰富的声音里,找寻到属于自己的那些人,那些作品。
我为学生选读余光中《左手的掌纹》。
风起时,满城枫落,落无边无际的枫叶,下一季的黄雨。人行秋色之中,脚下踩的,发上戴的,肩上似有意无意飘坠的,莫非明艳的金黄与黄金。秋色之来,充塞乎天地之间。中秋节后,万圣节前,秋色一层浓似一层。
读张抗抗《牡丹的拒绝》。
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
选读它们,我想让学生与我一起感受文字的奢华之美,有整齐的韵律之美,有用词之美,有写法之美。在读后的评论中还会有针对性的伴随我对原文注释性的朗读。
我读丰子恺的《竹影》——
几个小伙伴,借着月光画竹影,你一笔,我一画,参参差差,明明暗暗,竟然有几分中国画的意味。也许,艺术和美就蕴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你是否有过类似的体验呢?
文中的幽默风趣,用笔简练而独到,充满了丰子恺作品独特魅力的同时也充满童趣。
而张晓风《春之怀古》——
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张晓风的拟人用得让我怦然心动,我相信学生更喜欢。
2.相同主题,不同作品
在相同的作品中,我常常会花很多时间去选择不同的作品。不仅仅是作家的不同,更想选出内容不同、风格不同的作品。主题作品,要的就是同类的诸多不同精彩。比如:母亲主题——
我读巴金的《我的母亲》:
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这样的叙事,在吸引学生的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母爱的赞美是有抓手的,有事可依的。
我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这种大悲痛虽然孩子们并不能完全领会,但是大悲痛的感悟,对死亡的思考会让孩子们变得深邃。当时读完,教室里一片沉默,我也怅然。我相信在每一颗心灵间有刹那丰富的交汇。
3.由衷而言,师生唱和
读书,其实是一种心灵的相会。我喜欢,朗读之后的交流。儿童用一种天生的敏锐捕捉着作品的精彩,用一种天生的哲思诠释着这样的精彩。而我常常有击节叫好的情不自禁,然后发一通肺腑的感慨。
在读完贾平凹的《月迹》后,学生情不自禁感言——
千江有水千江月。心中有明月,就有爱,有情,有幸福。
心中有明月的人是幸福的。
听到这些感言,我很激动,我知道那些心灵在悄然成长。按捺不住,于是插言:读的时候我就想到了林清玄的《月到天心》,不同的人看月,不同的年龄看月,看到的月是不一样的。“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只要心中有月,美好浪漫就会与你相随。
4.温暖感言,水穷云起
这样的朗读一天、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并不难,难的是这么多年一直在读。不想为人知,不想做宣传,只想安安静静和孩子们一起读。但是,也有懈怠时。每逢这个时候,我就会翻开孩子们关于朗读的感言,一页页读,用纯真的力量鼓励自己、督促自己一路坚持。
学生邓希言这样记录我的朗读——
了不起的人有很多,在我心目中,我觉得老师——您最了不起。
在我熟悉的同学中没有谁的语文老师比我们老师还好。每节课上她都给我们读一篇很好听的文章。她的朗读特别吸引人,抑扬顿挫,绘声绘色。即使同一个字,在不同地方声音也完全不一样,表达出不同的感觉来,一词一句从她的嘴里说出来就透露出特别的情感。我很喜欢听她读故事,慢慢地也能听懂老师话中那些优美的词语了。至于她的语文课嘛,现在每天不听我就觉得今天没上学!
朗读者,我很喜欢这样的称谓。因为这每天仅仅三分钟的朗读,我充分享受着做一个教师的荣光。
语文是需要熏染、濡养、积淀的。我是语文老师,我是一个朗读者。我相信朗读的魅力可以在记忆中沉淀为佳酿,可以成为孩子心灵成长的力量。
岁月恒久远,朗读永相续。
做一名朗读者,为孩子们一路读下去,这是我对我的学生们许下的承诺。

附件

    Copyright @ 2015-2016 雪堰中心小学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0019394-1号 技术支持:万兆科技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雪太路1号 电话:0519-86156781 联系QQ:93404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