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武进区雪堰中心小学专题网站!
栏目列表
最近更新MORE
优质的“群文”是如何形成的
发布时间:2017-01-12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孙丽娟

蒋军晶:优质的“群文”是如何形成的

议题如何确定

“群文阅读”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把怎样的文章放在一起,如何放在一起。有的人可能会问,教材里不是已经有一组一组的文章了吗?有的地方不是已经在尝试“单元整组”教学了吗?你为什么还要“另起炉灶”呢?这真是个关键问题,在我们眼里,教材里的一组一组文章,虽是把一篇一篇文章放在一起了,但关联性不大,并且组文的议题偏重人文,例如,对自然的关爱、对弱小的同情、对未来的希冀、对黑暗的恐惧……在群文阅读中,文章组合议题更加多角度、多面化。

 

群文阅读中的文章与文章之间是有联系的,是根据某一个“议题”组合在一起的。

 

有时候是把“作家”作为议题。例如,把老舍的文章放在一起,我们一读,我们就能了解老舍的写作风格。厉害的读者就是这样,连续读某个作家的作品,然后去走近李白,走近鲁迅,走近西顿,走近新美南吉……

 

有时候是把“体裁”作为议题。例如,把创世神话放在一起,我们就能了解创世神话的特点。厉害的读者就是这样,连续读这一类体裁的作品,去了解童话,了解民间故事,了解诗歌,了解小说……

 

有时候是把“观点”作为议题。例如,一则报道说维生素C多吃大有好处,再一篇文章说多吃维生素C有害健康,这样几篇文章放在一起,读完以后,我们疑惑自然来了,努力想作出判断,于是,我们就会自我发问、重读、辨析……厉害的读者就是会在很多信息中努力辨别信息的真假,作出自己的判断。

 

有时候是把“表达形式”作为议题。例如,把一些相似的童话放在一起,我们就会发现原来很多童话都是“反复结构”的,主人公遇到三次困难,发生三次变化,交换三次物品。厉害的读者就是这样,连续读这一类文章,去发现写作的技巧,去发现故事的密码,去发现文学的秘密。

 

有时候是把“人文主题”作为议题。例如,把关于“友情”的文章放在一起,我们就会通过这组文章进一步思考“我们为什么需要朋友”“真正的友谊是怎样的”。厉害的读者就是在这样的“群读”中思考各种问题,例如“如何看待宠物”“如何面对诱惑”,甚至“怎么看待死亡”……

 

有时候是把“阅读策略”作为议题。例如,我们把《渔歌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诗歌放在一起。乍一看,这些诗歌来自各个时代,也没有什么“相似之处”,但是我们都可以用到“抓住诗歌里的矛盾读懂诗歌”这一阅读策略,例如在《渔歌子》里,为什么诗人要用“青”和“蓝”来形容棕黑色的蓑衣呢?例如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里,为什么原本帆影点点的交通要道,在李白送别孟浩然的时候,竟然是只有“孤帆”呢?例如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里,面朝大海,为什么会看到花团锦簇的景象呢?……抓住这些“矛盾”追问思考,或许解读诗歌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可见,议题的类型是很多的。

 

文章怎么选择

透过上面的“群文议题”,大家或许已经发现,选怎样的文章组成“群”考验着老师的阅读视野、品位以及阅读教育理念。我们要尽量选用多种文类的文本,包括丰富学生文学体验的文学类文本,例如神话、故事、寓言、散文、童话、诗歌、小说、传记;也包括为获取和使用信息的实用性文本,例如新闻报道、说明书、广告、通告;还包括形象直观的有声图像,例如电视、视频、纪录片、电影。我们还要尽量选用多种行文特色和叙事风格的作品。教材中的课文,主题往往是明确的、正向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篇幅是有限制的,语言也是经过规范的,词语的选用是经过衡量的,这就是大家所说的“教材体”文章,而“群文阅读”,选文的自由度大大增加,选文应该努力保持原貌,不随意删、换、改,包括保留原文的文字风格,保留叙述的复杂性。

 

但是,“群文”最应该强调的还是它的“互文性”。怎样的一组文章,互文性是比较强的呢?举个例子,我们以“友情”为线索选择文章,选择范围很大,因为“友情”主题的文章太多了。那我们以什么标准选呢?很多教材和读本的选择标准是“文学品质”,但是文学水准很高的四篇文章,组合在一起,互文性不一定强,就是文章与文章之间的联系不够。“互文性”强的一组文章大概是怎样的呢?台湾老师曾经编选过一组“友情”群诗,在选文时,反复斟酌,删选多次,最终确定了五首诗歌:《我喜欢你》《阿贵只有九岁》《打过架那天的夕阳》《等待》和《赠汪伦》。为什么最终选择了这五首诗歌?因为《赠汪伦》是描写生离场面,《阿贵只有九岁》记叙的是死别情景,而《打过架那天的夕阳》倾诉了与朋友发生矛盾时的烦恼,《等待》则表达的是和朋友的情意相通。也就是说,这五首诗不仅是在讲“友情”,还从不同侧面讲述友情。学生读这一组文章可以在有限时间内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什么是朋友”,从而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对“友情”的理解。互文性强的群文传达给孩子一种明确的信息:不能只背零碎知识,而是要看到事物之间的关联。只要学会整合,那些看似散乱无序的信息可以提升为系统化的知识。群文阅读的“互文性”就是要帮助身处“碎片化”时代中的孩子学会如何去学习、面对阅读的挑战。

 

那么,一组文章怎样增强“互文性”?我们可以从哪些点入手?

 

1. 形成强大的矛盾张力。例如我们把观点完全相悖的文章放在一起,一篇说纸质书很快就会消亡,一篇说纸质书将永远存在,还有一篇甚至说纸质书将会更发达……这种认知冲突将会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欲以及辨析的冲动。如果随便把几篇讨论纸质书发展方向的文章放在一起,互文性就不强。

 

2. 有明显整合效果。假如你想让孩子通过阅读一组童话感受“新美南吉的童话风格是很多元的”,你就得选一些风格迥异的作品,例如淡淡忧伤的《去年的树》、有趣好玩的《大鹅过生日》、悬疑幽默的《猴子和武士》……这些作品差异很大,互补性很强,整合效果就会好一些。假如你想让孩子通过阅读一组文章思考“阅读和人成长的关系”,一篇文章可以强调阅读的兴趣,例如《窃读记》;一篇文章可以介绍阅读的方法,例如《走遍天下书为侣》;一篇文章可以强调读书的好处,例如《我的“长生果”》;一篇文章可以介绍阅读的书目,例如《小苗和大树的对话》……这样把不同倾向性的文章放在一起,整合效果就会好一些,当然作为群文的编辑者会比较辛苦。

 

3. 便于发现规律。我们要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经历、体验较高水平的研究性阅读,让孩子发现一些规律,就要在一个议题下选择有明显异同点的文章。例如在“创世神话”这个议题下,我就选了在结构上非常相近的五个神话,孩子比较后开始思考包括英雄创世等一些重要的“神话母题”。要知道这些神话母题的最初发现,有些学者曾经用了几十年的时间。

 

问题怎么设计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曾提及,老师在教导学生学习时,最重要的是具备提问的能力,因为老师问怎样的问题就决定学生怎样的思考。多年来,我观察一线老师的提问,发现许多老师习惯以单一标准答案的问题进行提问,在具体的情节上打转;或是问出只能回应“对不对”“是不是”的问题,训练学生成为一只只的应声虫,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提问失去思考的空间,学生也就丧失了思考的能力。群文阅读,一个很重要的教学取向就是提升学生的“思考力”,引领学生发展深度思考。群文阅读,怎么才能提升“思考力”呢?我个人觉得最关键的因素是“问题的设计”。

 

 

人类一直是基于“问题”进行学习和思考的,不能示范性地提出能够鼓励孩子深入阅读的问题,那我们的孩子永远只会是表面的阅读者而已。当然,问题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但是从教学这个角度看,确实有一部分问题能够引出更强的思考动力、引发更强的追究企图、导出更多疑问与探究动能。这一点认识的得出,我自己也是经历了很长一个过程的。

 

1. 要提“解答域”宽的问题。传统语文教学很少带动学生思考,要么是无限认同作者的观点,要么是无限认同教参的观点。而教师的课堂提问,不是无趣就是无聊,大都有简单固定的答案。而群文阅读,提倡提“解答域”宽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鼓励孩子“有依据”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与观点。因此,在“谎言”这组群文下,你就可以问“你怎么看待说谎?”“人有可能一辈子不说谎吗?”这样的大问题。

 

2. 要对“多篇文章”共同发问。习惯了单篇阅读的提问方式,老师们在实践群文阅读时,一开始往往会出现设计的问题只针对单篇,而没有对多篇文章共同发问。这样还只是停留在单篇阅读,只不过是多了几篇文章多问了几次而已,没有发挥群文阅读的最大价值化。那么,针对“多篇文章”设计的问题大致是什么样子的呢?主要是多对异同点提问。例如我们把几篇小小说放在一起,就可以问:这些小小说有什么共同点?怎样的小说可以称为小小说?我们把写父母之爱的文章如《九十九分的苦恼》《“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洋娃娃,四十分》《读家书,想傅雷》放在一起,爱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慈祥,有的严厉,但我们可以问:透过这些表象,我们发现它们的共同之处了吗?

 

3. 尝试通过“阅读单”来呈现问题。群文阅读,往往会用“阅读单”进行问题设计,将多篇文章多个话题元素融在一张表格或是一张图表上,大容量、大板块地进行讨论梳理,避免提问过多过杂,又可以形成比较式的阅读。

 

附件

    Copyright @ 2015-2016 雪堰中心小学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0019394-1号 技术支持:万兆科技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雪太路1号 电话:0519-86156781 联系QQ:93404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