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聆听花开的声音
发布时间:2015-08-2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秦敏

聆听花开的声音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对话”  

常州市武进区雪堰中心小学秦 敏  

内容摘要:    

在平等中对话            在创造中对话              

在欣赏中对话            在体验中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哲学家马丁.布伯强调对话是“从一个开放心灵者看到另一个开放心灵者的话语”。这里所说的“对话”,已不是一般语言学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教学对话。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教学对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交谈,而是让学生在课堂体验生命的悸动,人生的多彩。  

我在执教《珍珠鸟》一课时,有这样一段“对话”:  

师:(出示课件:小鸟在“我”的肩上睡熟了。)看到这一幅画,我相信大家都会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在这幅画面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呢?  

:我看到了珍珠鸟在“我”的肩上睡熟了。  

:是呀,睡熟了,你能小声告诉我吗?(我微微俯下身子)  

:(学生放低声音说)我看到珍珠鸟在“我”的肩头上睡熟了。  

:我看到珍珠鸟睡得好香啊!它一定做起了美梦。  

生:我看到了作者一动不动,正看着肩头的小鸟在笑呢!  

:这小家伙睡得多熟呀!它把“我”的肩头当作了什么?  

:温暖的巢。  

:妈妈的背。  

:舒服的床。  

:如果老师请你给这幅画加上题目,用一个词或一句话,你准备写什么?  

:我会写“信赖”,因为小鸟信赖“我”,才会在“我”的肩头上睡着,才会有这么美好的一幕。  

:我会写上“幸福的家园”,因为鸟儿是人类的朋友,作家的肩膀就是鸟儿幸福的家园。   

:我会写上“甜蜜的梦”,小鸟在“我”的肩头上睡熟了,正在做甜蜜的梦呢!  

:我写上“信赖,是最美的境界。”因为小鸟对“我”十分信赖,才能美美地睡在“我”的肩头,这是我们平常看不到的,是最美的境界。  

:同学们说得都很精彩!带着这美好的感觉,让我们在朗读中走进这美好的境界。  

……  

这便是对话的阅读教学新理念赋予课堂的新风采。课堂呼唤对话,而作为教师如何实现课堂的真正对话呢?  

第一、放飞心灵,在民主平等中对话。  

以往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虽然表面上是师生的一问一答,但骨子里教师仍是居高临下传授知识的权威,都是“我怎么讲,你就要怎么听”,把学生当成是容器——只会接受知识的容器。那不是对话,那是训示,在这个时候,学生只能(久而久之也只会)认真地听,静静地听。没有精神的自由,没有主体意识的存在,怎么可能形成真正的话语互动?所以,为了对话“机制”的形成,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作为读者的权利,尊重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话可能没有哪一个语文教师不会说,但一进入到课堂,许多老师眼中便往往只见学生而不见读者,有意无意地要求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跑,接受权威结论,而罔顾一个个程度不同、个性各异的读者对课文的鲜活体验和独特理解。把话语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自然无法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我认为教师常常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弯下腰来与学生一起探究、交流、讨论、合作,使课堂环境、师生关系发生很大的变化,老师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感染着学生,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激发,并产生共鸣。从而让学生的学习兴致更浓了,主动参与的热情更高了。  

第二、少点预设,多些生成,在创造中对话。  

过去,我们上课,都讲究教学过程的精心策划,细到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说什么话,提什么问题,按什么顺序都要事先定下来。教学蜕变为完成教案的过程,面前活生生的学生反而视而不见。无热情,少智慧。在上面的教例中,我们看到,课堂的思维空间是开放的。对话的过程,也是学生互相借鉴,互相补充,互相激发的过程,在教师的点拔下,在同学的启发下,自己突有所感,忽有所悟,这便是创造,这便是生成。对于师生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教师应敏锐地捕捉住它,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和争辩的机会,从而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布卢姆说得好,“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素质。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带入情境场,使学生全身心沉浸在对话之中,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欣赏和评判,实现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和自我的超越。  

第三、耐心倾听,尊重个性,在欣赏中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学生间的禀赋、品行也各有差异,要使学生的潜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就必须善于发现,用的目光去捕捉、欣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当学生在对话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及时反馈与鼓励。学生受到鼓励、鞭策、鼓舞,其心态才能保持开放,才能产生充满活力、充满创造的体验,也才能在对话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将课堂变为自由思想的天堂。在学生的回答中要耐心地倾听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个性,对学生的回答要循循善诱,决不能因为学生的回答不符合你的心意,就加以扼杀。  

第四、重过程、轻结论,在体验中对话。  

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忽视过程,关注结论,如背诵词语解释、中心思想、课后习题的答案等等,如此就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此种教学模式,排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把语文教学庸俗化到无须智慧努力,只要听讲、背诵条文就能获取高分的地步。这样的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发展的整体关怀,失去了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我很欣赏希腊的大教育家苏格拉底的教学方式,他对弟子实施教育,一无固定的课堂,二无固定的教材。他因地制宜,随机施教。他往往让弟子们先去体验,然后再通过与弟子的对话,启发他们深入思考,有所领悟。所以作为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全神贯注地体验文本,通过对话去理解文本、发展文本。至于结论,最好像苏格拉底那样,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教师不要包办代替。面对各不相同的感悟、理解,老师也不要强行统一,最好是鼓励学生通过对话,继续深入进行探究。  

“对话”的课堂是丰富多彩、充满灵性的,我愿带着童心和爱心,引领学生走进“对话”的课堂,在“对话”中交流思想,交流感情,和孩子们一起体验生命的熠彩。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雪堰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雪太路1号 电话:0519-86156781 联系QQ:93404600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