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4
发布时间:2015-04-0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秦敏

雪堰中心小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学科(年级):                  时间:       2015.3.23               

备课组长:         秦敏            记录人:    钱洪波                

参与人员:    陈琳  王光法  杨晓军  蒋娴  秦敏 薛晓霞   秦启然      

中心发言人:        钱洪波            

研讨内容           第三单元         

研讨过程:  

钱洪波:各位语 文 老师,今天的业务学习时间我们主要是来讨论第三单元的备课内容,教学内容:单元共有《菩萨兵》、《李广射虎》、《少年王勃》、《大作 家的小 老师》四篇课文,一篇习作和一个练习。这些课文有的反映了革命前辈的优秀品质;有的赞美了我国古代名将李广的高超武艺;有的赞扬古代少年王勃非凡的才华;还有的塑造了大作家萧伯纳的感人形象。尽管这四篇文章的内容不尽相同,但在文章写法上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

教学时要特别注意这个写法上的特点,弄清文章是怎样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哪些是重点写的,段与段之间是怎样紧密联系的。

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安排好叙述的顺序,抓住重点一段一段地进行描写。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读、复述课文,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2、学会本单元40个生字,绿线内的29个只认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理解尽心尽力的意思,并给用尽心尽力造句。

能力目标:1、通过认读、互读、组词、听写、掌握本课生字、新词。2、通过课文的学习,学习作者按事情以展顺序写一件事的方法。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情感目标:1、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藏民与红军之间的浓浓鱼水深情。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古诗中所包含着的对飞将军”——李广高超武艺的赞美之情。3、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少年王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4、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萧伯纳宽文的胸怀,教育学生学会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

单元重点

1、学会本单元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一件事的写作方法。

3、从人物对话中体会文章内涵,感悟人物形象。

单元难点

1、复述故事。

2、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一件事的写作方法。

单元教学建议 

 1、加强语文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

2、充分运用识字卡片与学生互动,争取让学生在课堂上“消化”字词。

单元课时安排

  《菩萨兵》(2  《李广射虎》(2 《少年王勃》(3    

《大作 家的小 老师》(2  习作32  练习33

秦敏: 《菩萨兵》这篇课文讲了一个红军长征途中军爱民的感人故事。因为是学习对象三年级学生,所以他们对这段历史不是太多的了解,所以我课前让同学们从《新补充读本》及自己身边的书中去找出相应的文章来读,让他们了解长征。就本课而言我想从下面几个问题入手:(也是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

什么是菩萨兵?对于“菩萨”,地处农村的孩子们还是了解的,但“菩萨兵”,不仅是孩子们,我也是第一次读到。所以有必要讲清楚。其实就是有菩萨心肠的士兵。可问:谁是菩萨兵?是谁称之为“菩萨兵”的?这样就能直接引入课文的最后一段,这样的引入课文可谓是逆入法。2、被称之为“菩萨兵”的红军究竟为藏民做了什么事呢?(重点分析)

  这是教学的重点,是对整篇文章探究的目的所在。先说“寻找藏胞”,藏胞们见了红军为什么要躲进深山里呢?引领孩子们读“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一句,特别是“乌云”一词,要重点理解。这又与历史有关,教师可适当增加材料来补充说明。同时也提醒大家,这一切的发生都是反动军队惹的祸。没有他们的横行霸道,就没有藏民的躲,就没有红军的寻找。红军恨他们,老百姓也恨他们,他们能有好下场吗?(这是个人阅读感受,可不强加于学生。)寻找的结果是什么?是寻找未果。为什么呢?进一步去读,去思,不难发现这是反动军队对老百姓的糟蹋之深!再说“帮助春耕”,抓住朱总的“这也怨不得他们”“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等来体会。引导学生领悟:朱德总司令要求红军把藏族同胞当亲人一样看待。而且他也亲自出马,“带领”大家干。这是何等的高尚风格。

秦晓华:结果如何?红军的努力结果如何呢?藏胞们回来了,充满感激。细读慢品即可。延伸:本课文笔简练,内容生动,可以发挥想像的地方很多,我想放在文末,既可把握教学节奏,又能很好地升华主题:当藏在山上的藏民看到部队在为他们种地时,他们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说的?分小组交流,可以通过表演的方式来回答。备注。本课详加推敲的地方很多。如“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藏胞们躲进山里,他们又是怎么会“得知”红军为什么春耕的消息的?……只要我们引领孩子们细读慢品,只要我们老师心中有算,相信站在高处的你必能听到同学们精彩的发言。   

蒋娴: 当然这也课还有着另一层作用,那就是引领学生学习《滕王阁序》(这是初中的教材),也就是说,这一课的学习,其实为孩子的未来做好一种铺垫,为以后建立一个情境,为以后建立一个知识结构。

这一课值得学生思考的地方不只是这些,比如少年王勃为什么这位年轻就有着这样的才气?这是一个很好的研究主题。阎都督是怎么知道少年王勃的?……这些问题都可以作为研究的点,不要以为孩子小,其实他们也能研究。

杨晓军: 也许有人说,这样引导有点多余了。其实经过这次引导,孩子明白了写作之前应该做的事,明白了胸有成竹来自于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这是任何一个喜欢写作的人都有的经历,这也是写好文章的基本规律。而写作教学中,因为缺少着这种基本规律的引领,一些老师又不善于用这样的例子去引领,让孩子明白如何写,所以大多数孩子对写作失去了兴趣。另外,借用少年王勃的这段经历讲述写作知识,其实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这篇课文,这一点,从课堂中可以清楚地看出。

写文章的方法不复杂,其方法就在每一篇阅读课文里,在我们每一节的阅读课上。如果我们只是那简单的阅读教学,只是为了阅读任务而进行的教学,读写永远难以成为一个整体。我一直说,这不是简单的读写结合问题,而是写作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问题,是一个孩子从阅读中得到写作是生命存在与表达的问题。

陈琳: 《大作 家的小 老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课文。我从网上查阅了有关资料,这应该是个真实的故事。我读完文章,感受最深的有两个方面。这也将成为我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首先,我看到了小姑娘娜塔莎的天真无邪。什么叫“天真无邪”?字典上是这样说的:心地单纯,性情直率,没有做作和虚伪。娜塔莎的这个特点,文章是由表及里,层层展现的。看课文开头,她一出场就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小姑娘白白胖胖,一对大眼睛很有神,头上扎着大红蝴蝶结,可爱极了。”再看课文第三自然段,她对世界著名作家的态度也是那么自然、率真。“小姑娘竟学着萧伯纳的口吻说道:‘请你回去后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苏联小姑娘娜塔莎。’在她纯洁的心灵里,萧伯纳是个朋友,他们之间没有高低之分,没有贵贱之别,是完全平等的。

王广法:其次,萧伯纳的品行令人赞叹。文中开头就揭示了他的成就——英国著名作家。然而后面的他却让人感觉无比真实。他富有童心,会同一个刚刚相遇的小姑娘玩上许久。他会骄傲,临别时,不忘宣扬自己的成就,期待别人的崇拜、夸赞。更为难得的是,他善于自省。他对小姑娘说的语气有些自夸,但内容与实际情况没有出入。而小姑娘出于天真,照搬了他的话。从成人的角度看,是对他的指责,“反将一军”。他的反应不是“恼怒”,而是“为之一震”,马上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后来还公开承认,并称小姑娘是他的老师。这是何等的胸襟。他的这种自律、坦诚从某种意义上说,比小姑娘的天真更可贵。

  毫无疑问,课文用生动的描写,细腻的刻画,富有哲理的话语为我们增添了一份心灵的财富。

薛晓霞: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累、文化基础、审美情趣等方面有着千差万别,再加上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所以决定着他们对课文等材料的理解是多元性的。因此,老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对文本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读出了鲜活的人物形象,从而获得了极大的审美享受。阅读真正成为了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钱洪波: 今天,我们抽空进行这次的业务交流,是一次很好的机会,也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活动,在这次学习中获得了很多的优秀经验,今后,我将在教学上更加努力。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雪堰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雪太路1号 电话:0519-86156781 联系QQ:93404600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