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三年级集体备课(2)
发布时间:2015-04-0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秦敏

雪堰中心小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学科(年级):                  时间:       2015.3.9               

备课组长:         秦敏            记录人:    钱洪波                

参与人员:    陈琳  王光法  杨晓军  蒋娴  秦启然  薛晓霞                                 

中心发言人:        钱洪波               

研讨内容            《少年王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研讨过程:  

  敏:各位语文老师,今天的业务学习时间我们主要是来讨论钱洪波老师执教的《少年王勃》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先请钱老师说一说她的教学思路,然后大家群策群力,提出自己的想法。  

钱洪波:上周试上后,孙主任给我提出了一些建议,我修改以后,今天又试上了一次,下面我把我的设计说一下,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敏:为了方便你自己梳理一遍,你可以对照课件讲一下,我们看起来也方便一些。  

钱洪波:好的。《少年王勃》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显示了王勃的文思敏捷与才气横溢。第一步,课题导入。我抓住“少年”两个字,让学生说说题目为什么强调“少年”?然后简单交流王勃的资料。第二步,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检查时,我设置了闯关游戏,每一关都出示一个自然段,让学生朗读并适时理解词语。然后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说了一件什么事?我准备出示一个填空,让学生用一句话简单地说出来。  

  琳:我打断一下,这里设置的闯关游戏,每一关都是读一个自然段,没有难易之分,也显得很单调。  

薛晓霞:恩。那是不是可以多样化一点,侧重点也明显一点。如,第一关是读词语,正音,并学习生字,重点指导“督”和“序”的书写。第二关读第三小节,指导正确的停顿。第三关读第四自然段。  

钱洪波:我觉得这样可以,就这么定了,生字的书写我是不是要范写呢?  

  娴:因为是第一课时,很有必要范写指导。因为是三年级,挑重点的写一写,如果是低年级,是每一个字都要范写的。  

杨晓军:说课文主要内容时,直接出示填空似乎太简单了。我觉得应该让学生先读课文思考,自己练说,然后逐步引导用一句话简练地说。  

钱洪波:好的。我继续往下说,第三步,主要就是品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的2——4自然段,找一找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王勃很有才气,是个奇才。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逐句学习。我现在按顺序讲一下我的讲解要点。第二小节,我是提问:为什么大家都不敢答应?这部分没有写王勃,怎么看出王勃很有才气呢?第三小节,抓住“凝望”先理解词语,再问:王勃此时仅仅是在看江上秋景吗?来理解王勃是在边观察边思考。第四小节的第一句,通过小故事理解“胸有成竹”,再联系课文说说在这里指什么?然后指导读句子,读出王勃的信心。  

王光法:我觉得这里还有王勃的谦虚,可以问孩子:王勃这么有信心,为什么还说“试试”?  

钱洪波:这里是有谦虚的意思,我今天试上的时候没有说到,是要在理解透彻的基础上指导朗读的,谢谢。我往下说,第四小节的后面部分,重点理解“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我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一下王勃写文章时的情景来理解,然后指导朗读。下一句是结合动作理解“拍案叫绝”。接下来就重点解读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准备先让学生找一找文中描写诗句画面的内容,赏读迷人的秋景,并配乐朗读。然后结合画面,让学生说说看到的美景,品味佳句。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我是先让学生自己理解诗句的意思还是先找文中描写的内容。  

薛晓霞:我觉得是先找文中的内容,这样可以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然后让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  

钱洪波:好的。在说诗句的意思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看着图说。最后我小结,引出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总结时,我是这样问的:你认为王勃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的佳句呢?引导学生自主交流,其实也是说说从王勃身上学到了什么?并让学生说说形容王勃的词,并送词积累。最后留点时间写生字。作业的布置是1、背诵课文34自然段,2、收集像王勃一样才思敏捷、下笔成文的文人故事,下节课举行小小故事会。  

  敏:我看教学环节是很清晰了,明天课堂上一定要注意以生为本,多让学生说。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讨论到这,预祝钱老师明天上课成功。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雪堰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雪太路1号 电话:0519-86156781 联系QQ:93404600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