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堰中心小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学科(年级): 三 时间: 2014.11.24
备课组长: 秦敏 记录人: 杨晓军
参与人员: 陈琳 王光法 杨晓军 曹李娟 薛晓霞 秦晓华 秦敏
发言人: 杨晓军
研讨内容 三上语文第六单元
研讨过程:
杨晓军:各位语 文 老师,今天的业务学习时间我们主要是来讨论第六单元的备课内容,第六单元是由三篇课文、一篇习作和练习6构成。这三篇课文分别是《石头书》、《小稻秧脱险记》和《航天飞机》,这三篇课文都是科普类的文章。《石头书》是一篇科学小品文,通过川川和磊磊两个孩子与勘探队员的交谈,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知识,也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将科学常识寓于童话故事中,全文采用拟人化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杂草对稻秧生长的危害,以及喷洒除草剂保护稻秧所起的重要作用。潜移默化培养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航天飞机》是一篇科学童话。文章从普通飞机视角,用拟人化手法介绍了航天飞机的基本特点和相关知识,展示了现代科学技术在航天事业上的新成果。
三篇课文语言生动,充满童趣,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三篇文章都将枯燥的科学知识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来,激发了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单元主题目标:“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1.学会本单元生字,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纷纷、激烈”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懂得文章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4.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抓住事物的特点做具体介绍的方法,能给别人介绍自己的某学习用品或小制作。
5.学习多音字的读音和不同场合的用法。
6.积累读读背背中的成语和古诗。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句子和段落,弄懂课文所呈现的科学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抓住特点介绍事物的方法,能给别人介绍自己的小制作。
秦敏: 《石头书》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课文通过川川和磊磊这两个小朋友与勘探队员的对话,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科学知识,告诉我们石头就像一本书,里面蕴含着许多学问,并赞扬了这两个小朋友爱“刨根究底”的科学探索精神。在教学时,我们可以以课题为突破口,一下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当学生齐读课题后,可以很惊讶地问学生:什么?我不是听错了吧,石头书?还有石头书?你见过吗?老师真是有太多的问题想问了,你 能把 老师此时心中的问题都问出来吗?再让学生质疑:石头书上有字吗?石头书和我们现在的书一样吗?石头书上也有画吗?石头书的作者是谁?石头书重不重?石头书有什么作用~ ~ ~相信会许多问题向你砸来,此时孩子会一个个非常激动,眼睛里完全是一种对新知的强烈的渴求。这样的导入能一下抓住孩子们的心,将他们引领到陌生的新的知识领域中去,是我们的责任。接下来,就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从文中将答案找出来,整体地把握课文。当然这些是在初读课文后进行的一些梳理,还只是比较肤浅地理解了课文,对全文还只是一个初步的感知。
王广法:《石头书》教学时要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石头书”到底是怎么样的一本书。这样就是课文中的一个词:刨根问底。那么这两个孩子都问了哪些问题呢?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之后,找到问题。教学时,可以抓住文中的主线,进行剥葱式的、一层一层地进行理解、朗读、再感悟。并区别“好奇”和“奇怪”的意思,从而感受到这两个孩子那强烈的求知欲。特别在理解第十一自然段时,要与第7和第9自然段联系起来,进行学习,弄明白石头书上的每个字和每幅画,都有它特殊的含义。
在学习第12到14自然段的时候,要抓住“……”和“石头书里的学问还真不少呢?”这些标点和句子,先进行一下拓展,让学生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课文中的“用处可大了。”到底有多大!还可以让学生浏览相关的网站,更进一步地体会。这样就把这两个孩子的“高兴”,变成班上所有的孩子的“高兴”。在这里我们要很好的进行拓展延伸,使教科书成为课外学习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础和依据,当然课外学习资源应是课内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补充和深化。
秦晓华: 《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寓农业常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全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杂草对于稻秧生长的危害,以及喷洒除草剂对保护稻秧所起的重要作用。故事的主角是小稻秧、杂草、喷雾器大夫。
全文充满童趣,将科学常识寓于童话故事中,生动的语言,有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都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相信学生会非常喜欢这篇文章。
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遇险”、“脱险”两大部分。这两部分内容应该也是学生比较关注的问题:小稻秧到底遇到什么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通过学文,了解除草剂、喷雾器能够保护稻秧不受杂草侵害,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同时,也会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曹李娟:教学《小稻秧脱险记》这一课,主要把握两个重点,一是关于科学方面的,学生通过读文章知道杂草在稻田里会跟小稻秧抢营养,而喷洒除草剂可以去除杂草,保护小稻秧。二是关于语文实践运用方面的,因为这篇课文具有生动的故事情节,角色性格鲜明,特别适合表演,所以,能够体会角色特点,分角色朗读、表演也是一个重点,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角色性格的理解。还有一个就是涵盖在第二个重点之内的,关于词语的理解,因为这一课的四字词语较多,且对于理解角色性格非常有帮助,所以,理解词语意思是一个次重点。孩子们还不能够熟练地使用工具书查词语,理解意思,而这一课的四字词语虽多,但并不难理解,结合具体语境及学生生活经验理解可能效果更好。
三年级的孩子,还是比较单纯幼稚的,他们更喜欢生动有趣的课堂,这篇课文这么生动,富有童趣,作为教师,如果我们能够跟孩子一起去品读文字,深入文本中,跟小稻秧一起去经历,去感受,入情入境,孩子们会不会学得更有兴致,感受更深刻。
钱红波:《航天飞机》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它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航天飞机的特点,展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在航天事业上的新成果,从而激发孩子们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的志趣。
全文一共有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通过飞机一连串的动作写出了飞机飞行的自由自在和洋洋自得的神情。第二自然段记述了航天飞机的外形大、速度快的特点,以及飞机随之产生的疑问。第三自然段通过智慧老人的话,写出了航天飞机的快捷和在人类航天事业中的神奇本领。第四自然段写飞机在智慧老人的启发下,认识到自己对人类的作用,重新抖擞起精神来。第二三自然段写了航天飞机的特点和作用,是全文的重点。课文叙述灵活,语言生动,既传授了科学常识,又提供了语言训练的范例。
文章以科学小品文的形式出现,不仅介绍了一定的科学知识,还在文章的结尾以智慧老人的一段话作为全文的点睛之笔,点出了全文的寓意,告诉孩子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光点,不要以己之短比人之长,在学习中要充满信心。综上所述,本节课在课堂上需要适当运用课件演示和情境教学法,将枯燥的文字、数字变为鲜活的画面,增强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在形象、直观的教学中学到知识、感悟人生哲理。
陈琳:飞机,我们许多人都乘坐过,对它,也有一些了解。而航天飞机,我们只是听说而已。在 1981年4月12日 ,美国首次成功发射了“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从此以后,航天飞机有了其特殊的任务,如空间运输、运送卫星入轨等等。
本文是一篇科学童话,以航天飞机为题,通过智慧老人与飞机的对话,向我们介绍了航天飞机这种新型飞行器。既让我们了解了它的特点,又借助智慧老人之口说明了一个道理,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我们要正确对待。
薛晓霞:纵观整个故事,条理也是相当清楚的。先是讲一架飞机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着。从“一会儿俯冲,一会儿爬升,一会儿翻跟头”可以看出飞机在天空中旁若无人的傲慢心态,而“很得意”三个字也为后文的失意打下了伏笔。接着航天飞机出场了。“一声呼啸”是先声夺人;庞大的外形越发显得普通飞机的弱小;“转眼间”便“无影无踪”更是体现了飞行速度之快。从智慧老人的口中,飞机更是对航天飞机有了深入了解:比自己飞得更高;比自己飞得更快;本领大。最后,飞机越听越觉得自己不如人家,不由得有点嫉妒起来,“越听越不自在”就体现了当时飞机的这种心态。善解人意的智慧老人及时开导了飞机。智慧老人的一番话中肯、亲切,说出了飞机与航天飞机各有各的用处,相信飞机会听得进去的。
从写作这一角度来看,本文采用了形象化的描写,例如航天飞机的外行描写,虽然只有寥寥几笔,却写出了航天飞机的外形特征。总之,寓科学知识于通俗的描写叙述中,使学生既感兴趣,又利于理解。
杨晓军: 今天,我们抽空进行这次的业务交流,是一次很好的机会,也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活动,在这次学习中获得了很多的优秀经验,今后,我将在教学上更加努力,争取做到以学生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