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堰中心小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学科(年级)五年级语文 时间:2015年4月7日
备课组长: 周云芝 记录人: 强明菊
参与人员: 强敏菊 陈玲霞 周云芝 许高琴 杨洁玉 庄映洁
中心发言人: 庄映洁
研讨内容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及教学工作
研讨过程:
庄映洁:大家好!我备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由如下三篇课文组成:《七律 长征》、《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及《大江保卫战》。三篇课文,围绕“八一壮歌”这一主题,介绍了不同时期里人民子弟兵的光辉形象,展现出中国军人的崇高精神和战斗意志。
强明菊:《七律长征》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都是写长征的故事,但写法不同。前者以囊括宇宙、包容古今的巨人的心灵总揽长征,仅用56个字高度概括了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所遇到的千难万险以及表现出来的英雄豪迈气概。后者是概括的写,截取漫漫长征途中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写成的一篇感人的文章。不论是概揽,还是细描,两篇文章都展现出红军的崇高精神和战斗意志。新时期的中国军人是怎样的呢?他们继续走长征之路,面对肆虐的洪水,更显出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
杨洁玉:我来谈谈《七律长征》这篇课文的设计。《七律长征》全诗4联8句,首联以“不怕难”为纲,开宗明义就把全篇的中心思想鲜明地揭示出来。长征的“难”,确实是历史上未有的,对于这些困难,红军是怎样对待的呢?简单的两个字“不怕”!第二句又加深了一层,红军面对“万水千山”不但不怕,而且从容不迫,在眼里是“只等闲”。颔联紧承“千山”,把五岭、乌蒙这有代表性的难关极力往大处说——“五岭逶迤”、“乌蒙磅礴”;把红军的看法极力往小处说——“腾细浪”、“走泥丸”。愈说得大,愈见“远征”之难;愈说得小,愈见“红军不怕远征难”。颈联紧承“万水”,在表述上与颔联有异曲同工之妙。尾联以“尽开颜”作结,上文历尽艰险,有惊心动魄之观,到此一片欢腾,一片欢笑,红军的快活而又自豪的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四联衔接紧凑,结构严整,叙述的次序完全符合当时的真实情况,勾勒出一幅红军万里长征行军路线的示意图。
周云芝:我来说说《大江保卫战》,那是一个令任何人热血沸腾、热泪盈眶的夏季,那是一支令任何障碍闻风丧胆、不战自溃的队伍。1998年的夏天,血肉之躯铸成的钢铁长城与长江百年一遇特大洪水进行了顽强战斗。壮哉,大江保卫战!伟哉,英勇子弟兵!细读全文,我们不难发现,全文是紧扣一个“战”字来展开的,写了为什么“战”,怎样“战”,“战”的结果如何。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其中第二节主要写子弟兵不畏风暴,奋不顾身地力报九江大堤的群体写照。第四节写连长黄晓文拔钉继续参加抢险的感人场面。第五节用气势强烈的排比句写出人民子弟兵怎样劈波斩浪,救起一个个乡亲,成为大家心目中的大救星。在写作特色上本文描写既有群体的描写,又有个人的写照,有详细的叙述,也有概括的勾勒,点面结合使得子弟兵“铮铮铁汉”、“勇保人民”的本色得到充分地展现。
许高琴:我觉得这一单元可以设计这样的目标和要求: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
3、通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激发学生体会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学习运用联系课文内容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5、口语交际:影视剧评说。大胆与别人交流,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陈玲霞:学习本单元旨在:一是让同学们关注和挖掘教材中蕴涵的人生哲理,唤醒学生心灵的源泉和动力,使学生心中美好人性的萌芽慢慢地被挖掘出来,完善学生的人格,要把语文课上到学生心里。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能以人物精神为突破口,研究人物形象,体会他们的性格品质。因此本课教学中,我们要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采用“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精心为学生安排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增加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让学生运用“读、画、品、悟”的方法学习课文,引领学生抓住的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读懂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