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雪堰中心小学 杨洁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诺贝尔的辉煌业绩,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3、学习课文写诺贝尔投入一生发明炸药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到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诺贝尔》,并布置了一项作业:根据课文提供的材料,按照身份、国籍、生卒年份、主要成就或贡献等,编写诺贝尔小传,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投影学生作业并点评(书写和内容)
2、上节课,我们还了解了诺贝尔奖颁奖仪式的时间和地点以及诺贝尔临终前设立了诺贝尔奖,以奖励各领域杰出的人,如今,获诺贝尔奖已成为许多科学家的奋斗目标。
3、过渡:今天我们继续走进《诺贝尔》,来了解他不平凡的人生。
二、品文析句,感悟“为了发明炸药,他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发明炸药经历了哪几个过程?课文主要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你是怎么理解整个生命的?
1、出示自学要求: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三至九节,画出相关语句,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交流。
预设(一)“小时候,诺贝尔看到工人们在荒山野岭用铁锤砸石头,他想,为了开通一条铁路或公路,要付出多么艰苦的劳动啊!要是能够发明一种东西,一下子就把大山劈开,该有多好!”
A说感受。抓住他的心里活动来谈。
B小结:诺贝尔的发明动机来自于对人民大众的关心和同情。小小年纪,就懂得关心劳动者,令人感动、敬佩。谁来把他的想法读得更好呢?
随机关注两个标点。两个感叹号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强烈的感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发明炸药的迫切)指导朗读。
预设(二) 1864年9月3日 ,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
A说感受: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亲人都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但诺贝尔毫不气馁。
(随机点评是啊,弟弟和父亲都是诺贝尔至亲的人,也是他事业上的好帮手,他们曾日日夜夜并肩作战,而如今,弟弟已离他远去,父亲将在轮椅上度过他的余生。)
B想象说话:① 人生最大的悲伤莫过白发人送黑发人,何况是最为疼爱的小儿子,此时此刻,面对诺贝尔,白发苍苍的母亲会说——
② 面对如此风险,住在周围的居民一定会说——会怎么做
③ 面对众人的劝解,诺贝尔无法辩解,他也有悲痛、也有犹豫、但冷静下来后,他想的是——如果我就此放弃的话,我就无法实现梦想。我以前所作的努力将化为乌有。我的弟弟将白白牺牲。工人们还得进行艰苦的劳动,是信念,是责任,是勇气告诉我不能放弃…)
C诺贝尔虽然失去了自己的实验室,失去了弟弟,他的父亲成了残废,他的邻居们惊恐万分,是理想在支撑着诺贝尔,对科学的热爱支撑着诺尔尔不放弃,是信念,是责任,是勇气支撑着诺贝尔不放弃。他就是这样的毫不气馁。谁能把毫不气馁的诺贝尔读出来?谁来试一试?(点评:决心真大;丝毫不气馁;失去再多你仍然充满信心;字字如重锤敲击着我们的心灵;字字带血,字字带泪)诺贝尔的毫不气馁表现出了他不同常人的勇气和决心,他为了研究炸药真的是——投入了整个生命!
预设(三)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这种炸药必须引爆后才能爆炸。为此,诺贝尔又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引爆装置——雷管。
A生说感受,点拨:关注了哪些词?“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
B倘若是你面对一次次的失败,你会怎么做?(第一次我们会认为是偶然,第二次失败,我们会安慰自己失败是成功之母,第三次失败我们会认为坚持就是胜利,可第四次、第五次失败,我们就很难再坚持下去了。)
C诺贝尔在几百次的失败中坚持不懈、不屈不挠,毫不气馁。他为研究炸药投入了整个生命。齐读。
预设(四)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
(1)生说感受,点拨:请你用一个词形容当时的情景(迫在眉睫,千钧一发,惊心动魄)
(2)这是一次惊心动魄的试验,如果让你来读,你会怎么读?你会突出哪些词?为什么?自己先练一练。
“亲自”,为什么要亲自?(亲眼看,不想连累被人,连命都不顾了)
“紧盯”“盯着”(全身心投入,为了研制成功,不肯放过每一个细节。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近了”“近了”读得急促,激动、期待。三个感叹号表达了怎样强烈的感情?(紧张与危险 期待激动兴奋)
“怦怦直跳” (紧张,诺贝尔紧张的是什么?担心,担心什么,这次试验能否成功。成败在此一举。)(期待,期待什么,)(激动,为什么激动)
(3)小结。此时,诺贝尔没有担心,更多的是期待,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他的眼里、心里只有炸药,他为研究炸药投入了整个生命。
出示:轰!巨大的爆炸声震撼着大地,滚滚浓烟从实验室里涌出来。人们慌忙赶来,齐声惊呼:“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
(1)读着这段文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甚至闻到了什么?(相机指导朗读)
(2)轰,实验成功了,但人们以为诺贝尔也被炸死了,人们内心充满了?(悲伤、叹息、惋惜)齐读
过渡:人们都认为诺贝尔完了,但奇迹出现了:
出示: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他,就是诺贝尔。
(1)此时,用一个成语形容诺贝尔(欣喜若狂、手舞足蹈)——读
(2)诺贝尔被炸得满身鲜血,伤痕累累,但他却没有呻吟,没有流泪,关心的是试验成功了,终于发明了爆炸力更大的炸药,他欣喜若狂地呼喊,疯狂地呼喊。引读。
(3)我们深深体会到了什么?(成功来之不易,几乎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4)小结:熬过了多少个寂寞的日夜,经历了多少次刻骨铭心的失败,承受了亲人伤亡的悲痛,如今终于实现了梦想。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真的是投入了整个生命。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板书:献身 科学 无私奉献)
三、总结提升,学习表达方法。
1、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回顾全篇课文,你觉得整个生命是指什么?从文中找出诺贝尔发明炸药的历程。
2、诺贝尔一生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过许多发明,而他突出的发明是炸药。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因此今天我们学习的写人的文章选择了典型的事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过程,在写的过程中略写了发明液体炸药、固体炸药,详写了发明威力大的炸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更能突出诺贝尔无私奉献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3、学习了课文,发现在课文在结构上还有什么特点?(前后呼应)这样写的作用。
四、拓展:诺贝尔小传。
1、现在在写《诺贝尔小传》你觉得有需要添加些内容吗?有了这句话,你觉得有什么不一样吗?让我们感受到了诺贝尔的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2、这样一位科学伟人,他也有自己写的小传,我们一起看看他自撰墓志铭。
自由轻声朗读,思考他想告诉人们什么?(成就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我不认为自己可以得到这样的荣誉。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
3、小结:就是这样一位科学伟人,却如此的朴素、自谦,他带给人们的是心灵的震撼。他生前曾说“我看不出我应得到任何荣誉,我对此也没有兴趣”。 他生前曾说“我的理想是为人类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4、同学们,岁月的长河会带走很多, 让我们永远铭记住他——诺贝尔。
五、作业。
搜集诺贝尔的资料,尤其是关于他的主要成就,继续修改诺贝尔小传。
21 诺贝尔
献身科学 选材典型
无私奉献 前后 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