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集体研讨记录
发布时间:2014-03-2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佚名

雪堰中心小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学科(年级)六年级语文   时间:201436  

备课组长:       杨洁玉              记录人:   杨洁玉                 

参与人员:    周丽敏、陈玲霞、胥亚芬、陈丽琴、杨洁玉、许高琴                                              

中心发言人:  陈玲霞                     

研讨内容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及教学工作                                                

研讨过程:  

     陈玲霞:大家好!我备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先对教材内容分析一下:本单元共3篇文章,都是叙事性的。第一篇文章记叙的是一个历史事件,第二篇课文是小说,第三篇课文讲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三篇文章的内容都与战争有关,中心各有侧重,英勇抗击、巧妙周旋、菩萨心肠,很好地反映了“正义之歌”的主题。《卢沟桥烽火》这篇课文叙述了“七七”卢沟桥事变的始末,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娓娓道来。课文第 l 自然段是故事的起因,日寇侵华找借口; 25 自然段是故事的发展,侵略者咄咄逼人,中国人民奋起还击,展现了在千钧一发、生死存亡时刻的激烈较量,事件情节雄壮、曲折,课文的叙述仿佛把人带到了炮火连天的战争岁月; 68 自然段是故事的高潮,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日救国;第 9 自然段是故事的结尾,揭示了 “ 七七事变 ” 的历史意义。《半截蜡烛》生动地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保护藏在半截蜡烛里的绝密情报,与德国鬼子展开巧妙的周旋,最终保住了情报,也保住了一家三口的性命。故事险象环生,读来扣人心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真实地叙述了当日本帝国主义者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时,聂荣臻将军关心照料两名战火中受伤的日本孤女,并设法安排她们回到亲友身边的事。《习作2》要求学生写写老师不在场的时候和小伙伴之间发生过的事。《练习2》安排了五项内容,包括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其中“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是训练重点。      

下面,我以《卢沟桥烽火》为例,具体谈谈教学思路,大家可以补充。  

“卢沟桥事变”是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但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及其发生的背景,孩子们是知之甚少的。课文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生动叙述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细致描画了敌我双方的行为、语言等,通过对比手法来突出侵略者的丑恶嘴脸与我国守军顽强抵抗、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因此,学生读此文,不仅要了解事情发生的背景、经过,抓关键词句体会敌寇的狡猾凶恶,守军的英雄顽强,还得深入感悟文本的表现手法,不仅要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情怀的教育,还得从中领悟写作手法的精妙。  

周丽敏:(补充)在六年级学生心中,抗日战争就是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把侵略者赶出中国,至于卢沟桥事变具体是怎么回事,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学生并不了解,毕竟现在的孩子距离抗战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已很久远。  

陈玲霞:说得很对。谢谢!接下来我谈谈教学设想。这课我准备了两课时的学习任务。第一课时准备采用三个层面的读。首先,以歌典《松花江上》作为背景音乐,配上教师激愤的讲述“九一八”事变,用音乐渲染气氛,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然后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由此揭题,理解“烽火”,再解题、读题。接着,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扫清阅读障碍。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在初步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默读课文,引导学生边读边划出描写时间的词句,并指导学生理清事件发展的脉络。  

杨洁玉:通过不同层面要求的读,估计学生能整体把握住课文主要内容。  

陈玲霞:第二课时,我先让学生读2---9自然段,然后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在学生的说中引导学生读懂、读通课文。接着提出问题:日寇引发“卢沟桥事变”是什么行为?从那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以此问来让学生认清日寇的罪行。理解“这显然是赤裸裸的挑衅行为”这一句时,我先引导学生理解“挑衅”,读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挑衅行为?”再引导学生从“全副武装”“偷偷地”“气势汹汹”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事变发生完全是日寇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然后,把日寇的狡诈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日寇在战斗中的表现怎样?我军的表现又是怎样?引出学生对我军英勇战斗的崇敬之情。学习我国守军顽强抗击侵略者这一部分,我首先让学生读一读相关语句(第45自然段中);接着,圈一圈关键词语理解“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举起大刀”“冒着炮火”“冲出”“砍去”等;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最后,有感情地朗读,再次体会我国军民的同仇敌忾、英勇顽强。(板书:英勇顽强)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侵略者蛮横无理而遭到惨败的可耻下场。(板书:蛮横狼狈)  

周云芝(补充):教学时要注意:中国军队“悄悄进发”与日军“偷偷摸来”有什么不同?以此来加深对中心的理解。“日寇亡我之心不死……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作为中国人的我们,该怎么办?估计有学生会说到:我们必须响应党的号召,这就自然过渡到“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这句话的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讨论“这三个危急能否调换顺序?”,使学生明白“绝对不能!”因为这三个危急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平津有难,华北就保不住,华北有事,中华民族就危急!同时,适时引导学生联系第一自然段“卢沟桥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这句话,深入体会咽喉要道——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至此,学生就会明白,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的真正目的——侵占中国。这样就会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树立不把侵略者赶出中国誓不罢休的坚强决心,从而体会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坚持抗战的民族精神。  

陈玲霞:最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让学生自由选择两军表现部分,考虑到高年级学生有可能都选择朗读描写我军部分,这时我将以“只要你读出对日寇的无比憎恨,你同样是勇敢爱国的。”来引导学生作出选择。如果学生感受不深,我就播放录像,引导学生联系电视电影中敌我双方的形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强烈的爱憎感情。同时,为学生复述课文作好情感上的铺垫。  

陈丽琴:学完课文,我们还可引导学生回忆看过的反映抗战的影片或电视剧,把最感动自己的英雄人物的故事讲给同学听,让大家一起讴歌英雄的爱国精神。  

许高琴:我的解读:本课生字新词较多,特别用了许多成语,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熟读、理解、记忆。如万籁俱寂、气势汹汹、蓄谋已久、严词拒绝、恼羞成怒、众寡悬殊、同仇敌忾、人仰马翻、震耳欲聋、顷刻间、狼狈而逃、猝不及防、呐喊、鬼哭狼嚎、抱头鼠窜、生死存亡、成群结队、夜以继日、如火如荼……关于事件背景:一方面是请学生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一方面老师提供相应的图片文字资料,让学生在课前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写作条理:本课写作条理清晰,是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应引导学生注意表示时间的词句。“九一八事变”后——193777日——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首先要注意课文特别提到了哪些时间段,其次搞清楚每个时间段各发生了什么事情,再次要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最后是指导复述时也要按这个顺序条理分明地说。重点语段的特点及体会方法:本课的重点段是二至五小节,作者抓住敌我双方的言行来细致描写,通过对比来突出敌我双方的特点,表达自己爱憎分明的情感。例:第五小节中对大刀队员们的描写: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悄悄进发、齐声呐喊……配上文中的插图,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大刀队员们全副武装、悄然前进、挥刀斩杀的生动场面,感受到了队员们无所畏惧、奋勇抗击的英雄气概。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反复品读,圈画重点词句,想象战斗画面,体会人物情感、作者情感及文章表现手法,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畅谈读后感受。   

陈玲霞:“卢沟桥事变”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小小浪花,在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历程中,还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课后可引导学生收集、展出、阅读相关资料,将此作为课文学习的延伸及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推荐阅读《卢沟桥的狮子》。  

陈玲霞:本单元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都在教案上。最后我说说本单元的课时安排:  

《卢沟桥烽火》               2课时  

《半截蜡烛》                 2课时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2课时  

习作2                      2课时  

练习2                      2课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雪堰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雪太路1号 电话:0519-86156781 联系QQ:93404600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