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堰中心小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学科(年级): 三年级 时间: 10.13
备课组长: 吴洁 记录人:秦晓飞
参与人员: 陆佳华 夏正贤 秦晓霏 杨敏新 吴洁
中心发言人: 夏正贤
研讨内容 长正方形
研讨过程:
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属于几何范畴,不仅是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基础,也是小学阶段几何学习的非常重要的起始内容。这部分知识中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在数学学习中有着重要意义,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小学生由直观的“初步识别长方形和正方形”深化到“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一内容对于他们来说是很抽象的,内容本身又比较枯燥。因此本课教学中通过猜猜看引入,在层层揭秘的同时,辨析推断的思维过程中,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动手操作,把长方形、正方形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发现它们边、角的特征;把卡片在信封里推一推、拉一拉,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之间的动态关系。在这些丰富、有趣的动手活动中更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在自主、自由和充足的时间里去探索、发现和体验数学的奥秘。
陆:学生在一年级已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但对于“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些特征认识不足。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学生很容易想到把长方形纸左右对折、上下对折。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很容易想到把长方形纸左右对折、上下对折,但有些同学不知道这么做说明什么;在验证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时,往往只注意对边相等,忽视沿对角线对折来验证邻边相等。在这种情况下,选择适当的四根纸条拼摆图形能排除长方形、正方形面的干扰,突出边的对比。这样会使思路更明晰,对于总结归纳、完整阐述很有帮助。所以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得出和验证。新鲜的“猜班旗形状”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引力”,丰富、有趣的奥运情境使学生倍感亲切,小组合作、共同操作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交流、探索、发现规律的平台,也使学生的信心大增,从而带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杨:
让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加深对周长的理解,初步形成计算周长的能力。第63页例题计算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篮球场的形状是长方形,解决这个实际问题是研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材鼓励学生想想算算,希望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有些学生可能根据周长的含义,采用把各条边的长度连加的方法求得周长。有些学生可能联系长方形的特点,或者先分别算出两条长的和与两条宽的和,再相加得到周长;或者先算出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再乘2。教材要求学生交流各自的算法,并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由于学生尚未学习四则混合运算,所以求长方形周长暂时应分步列式计算。教学这道例题时要注意三点:第一,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是篮球场的周长,求它的周长就是求什么,为寻找算法确定方向。第二,在交流算法时首先要抓住是怎样求各条边长度总和的,其次才是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因为各种算法的式子虽然不同,但本意是一致的,都是根据长方形周长的意义列出来的。差异在于有没有利用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这个特征。第三,能想到先算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再乘2这种方法的学生不会多,对这种算法的讲评要多一些,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和接受这种方法。教材第64页“试一试”通过求手帕的周长这个实际问题,继续让学生探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预计学生不会有困难。无论是长方形周长还是正方形周长,教材中都没有出现计算公式,主要原因是鼓励学生探索、尊重学生的创造,逐步从算法多样到算法同一。至于计算公式,在以后的教材中会适时总结的。“想想做做”共六道题,第1~3题以巩固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方法为主要目的,学生或是利用题中给出的长、宽或边长的数据求周长,或是先量出长、宽与边长的长度后再算周长。第4、5题解决与周长有关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些题使学生明白,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不仅仅是数学中的问题,在生活中还有广泛的应用。第6题是答案开放的题,能使学生看到用相同个数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往往有不同的拼法,而且拼成的各个长方形的周长是不相等的。
吴:练习六是全单元的整理与综合,包括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周长的意义,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等各个内容。练习设计避免过多的纯计算训练,注重周长的实际应用、估计图形的周长以及图形的拼合变化。第7题在方格纸上设计周长20米的花圃,教材举了一个长方形为例,学生的设计不要局限于长方形。什么形状的图形、画在方格纸的什么位置上都可以,只要图形是封闭的、周长是20米都是正确的设计。实践活动富有基础性、操作性、开放性和合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