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3
发布时间:2015-04-0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周国新

 雪堰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3    

学科(年级):  三年级数学教研组  时间:   2015 3 13      

教研组长:       周国新     记录人:      陆佳华      

参与人员:  周国新   夏振贤  张名伟    陆佳华      

中心发言人:   张名伟   

研讨内容:第二三单元备课教学研讨    

研讨过程:    

张名伟:小学数学教学的长度单位有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其中前四个单位已经在二年级教学。教学的质量单位有克、千克和吨,其中前两个已经在三年级上册教学。千米和吨不与其他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一起教学,是因为认识千米和吨需要相应的生活经验支持,要在现实的情境里体验1千米是多长、1吨是多重,要联系万以内数的知识进行千米和米、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低年级学生一般不具备认识千米和吨的条件,所以教材在三年级下册教学这两个计量单位。本单元编排两道例题,内容的具体安排如下表:例题教学内容练习编排例1哪些时候要使用千米,1千米有多长  

  

千米和米的换算例2哪些时候要使用吨,1吨有多重  

吨和千克的换算练习三学生进入应用千米或吨的现实情境,才能感受为什么要使用这两个单位,才会体验1千米有多长、1吨有多重。学生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和1吨的质量观念是教学重点,如果他们不了解1千米实际有多长、1吨实际有多重,头脑里就没有千米和吨的概念。千米和米的换算、吨和千克的换算都是很简单的,换算的目的仍然是体验千米和吨。  

(一) 因地制宜,安排学生感知1千米的实际长度  

千米是比较大的长度单位,日常生活中经常应用。尽管有些学生曾经在各种场合听说过这个长度单位,但并没有形成1千米的长度观念。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低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较少有机会接触千米,缺少感性认识来支持概念的形成。二是千米无法像较小的长度单位那样,在直尺上直接感知。  

1教学千米,先出示三幅画面,显示千米在公路、铁路等交通运输中的实际应用。结合这些画面告诉学生“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这些画面和这句话语,能给学生一个鲜明的印象:计量很长的路程或很长的长度,要用千米作单位。教学这段内容,要给学生讲讲画面中标记的意思。如,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离开黄山还有98千米。还要让学生知道,“千米”可以用符号“km”表示,这些知识在生活中和后面的数学学习里会经常使用。  

例题接着讲1千米有多长,着力帮助学生感知1千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多数学校都有100米长的直跑道,教材要学生“看看100米的跑道有多长”,想想10100米会是多长,在此基础上接受新知识“10100米是1000米,就是1千米”。这里的“1000米就是1千米”,首先揭示了什么是1千米,即1千米的概念。然后指出了千米与米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学生有了1千米的初步概念,千米与米的进率自然就记住了。课堂教学要在这个环节上多用一点时间,在指出“10100米是1千米”的同时,让学生到操场上看看100米长的跑道,或者在座位上想想100米跑道的长度,体会10个这样的长度有多长,通过形象思维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还可以安排学生课后到100米长的跑道上连续走10次,感受1千米的实际长度。  

大多数学校都有环形跑道,长度不尽相同。有些长400米,有些长250米,有些长200米。教材要学生联系自己学校环形跑道的长度,说说大约几圈是1千米。如果环形跑道长400米,那么2圈半是1千米;如果环形跑道长250米,那么4圈是1千米;如果环形跑道长200米,那么5圈是1千米。学生联系自己熟悉的长度体验1千米有多长,有利于形成1千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应注意,这个环节是继续体验1千米有多长的活动,联系自己学校的环形跑道“几圈是1千米”,在头脑里留下1千米长度的正确表象。这里不能通过1000÷400(或250200)来计算圈数,要通过几个400米(或250米、200米)是1000米得出圈数。  

“想想做做”紧紧围绕1千米的长度观念而设计。一是“千米”用于表示较长的长度,如各种交通工具以及人步行1小时的路程一般都用千米作单位;长江大桥、高速公路等的长度一般用千米作单位。而一些较小的长度,像天安门城楼的高度等,一般不用千米作单位。二是利用“1千米=1000米”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如,4千米是多少米、3000米是几千米等,也能加强对1千米的认识。三是在100米跑道上走一走,数数是多少步,看看用多少时间,由此推算走1千米大约有多少步,大约要多长时间,换一些数量来感受1千米的长度。  

(二) 创设学习“吨”的情境,帮助学生体会1吨有多重  

“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1吨的物体很重。学生认识吨,不可能像体验1克、1千克那样直接拎一拎、掂一掂,也不能像感知1千米那样直接看到,只能间接体会。  

2教学吨,创设需要用“吨”为计量单位的现实情境,以三幅照片为背景引出“吨”。港口码头上有大量货物等待运走,集装箱里的东西靠升降机搬运,一列火车的车厢里能装许多物品。这些货物很多、很重,如果用“千克”为单位计量十分麻烦。教材及时指出“称比较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吨作单位。”让学生在首次接受“吨”的时候,就知道它是较大的质量单位,是人们计量物重所创造的单位。  

例题接着创设1吨有多重的情境。图画呈现10袋大米,每袋100千克,在这些大米下面用括线表示一共重1000千克。解释图意的一段文字叙述,让学生明白“10100千克是1000千克,1000千克是1吨”。既揭示了1吨的概念,也表达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例题还创设体验1吨有多重的活动情境。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体会1吨是相当困难的,在“想想做做”里收集了一些现实的素材,帮助他们积累对1吨的感性认识。这些素材有:2头牛大约重1吨、5大桶油大约重1吨、10头肥猪大约重1吨、20袋水泥重1吨。让学生借助这些常见的、熟悉的素材,感知1吨有多重,丰富对1吨的体验。教材还让学生从1桶水大约10千克,推算出100桶水大约1吨;从1块轻质砖大约重20千克,推算出50块轻质砖大约重1吨。加强1吨是1000千克的认识,并利用可以想象的100桶水、50块砖体会1吨有多重。学生只要在这些素材中记住一、两件,他们的认知结构里就保存了对1吨的认识。  

(三) 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验“千米”和“吨”的实际应用,并进行简单的计算或估计  

练习三里编排了一些计算路程或物重的实际问题。如,从体育场经过学校到少年宫一共要走多少千米?生产5吨石油需要用多少吨水。有些是一步计算的问题,有些是两步计算的问题,学生解答这些问题不会有大的困难。教学要注意的是,个别问题不必算出精确得数,通过估算就能解决。如第5题,用一辆载重4吨的汽车运5台机器,每台机器重792千克,能够一次运完吗?教材安排学生“口答”,就是希望他们利用估算解答。教材还编排了调查和实验的活动,如第8题,了解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的长度;第9题按自己走1千米所用的步数或时间,走出大约1千米长的路程,看从学校门口到哪里大约1千米。这些培养数学活动能力的题目,切不可忽视。 

  

陆佳华:

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了“从条件向问题”的推理,本单元教学的解决问题策略是“从问题向条件”的推理。  

条件到问题的推理从已知条件入手,有条理地研究条件之间的联系,并利用已知条件及其相互关系,陆续得出新的数量,逐渐向所求问题逼近。某种程度上说,条件之间的联系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因为根据两个相关联的已知条件,能够算出一个或几个数量。如,已知男同学20人,女同学5人,可以得到男、女同学一共25人,男同学比女同学多15人,男同学人数是女同学的4倍……得到的这些数量中,某一个可能是解决稍复杂问题所需要的数量。所以说,研究并挖掘条件之间的联系,是为解决问题寻找新的资源。  

问题到条件的推理从所求问题入手,研究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这些条件是否已经具备。如果某个需要的条件暂时还不具备,就想方设法先求出它。像这样沟通问题与条件之间的联系,逐渐向实际问题里的已知条件靠拢,也是积聚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资源。从问题向条件的推理往往具有针对性,如,求男、女同学一共多少人,一般用男同学人数加女同学人数,需要知道男、女同学各有多少人。又如,求上衣比裤子贵多少元,一般用上衣价钱减裤子价钱,需要知道上衣的价钱和裤子的价钱。所以说,从问题向条件的推理,能够较快地理出解决问题的线索与步骤,是解决问题经常使用的一种策略。  

从条件向问题推理与从问题向条件推理,都是数量关系的推理。虽然它们的推理起点不同、方向相反,却在解决问题时相辅相成、结合着运用,都是常用的思考策略。尤其在解答三步或更多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如果既考虑已知条件之间的关联性,又考虑所求问题与需要条件之间的必要性,能有效地“化简”复杂的问题。如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每袋大米重75千克,每袋面粉重25千克,一辆载重量5吨的卡车装了40袋大米以后,还能装多少袋面粉?如果从条件想起,根据“每袋大米75千克”和“装了40袋”,能够算出“装了3000千克大米”;如果从问题想起,根据所求问题的数量关系“还能装面粉的袋数=还能装面粉的千克数÷每袋面粉的千克数”,得出需要先算“还能装多少千克面粉”。这样,解答原来的实际问题就聚焦为“一辆载重5吨的卡车,已经装了3000千克大米,还能装多少千克面粉?”这是一道一步计算的问题,很容易解决。  

本单元编排两道例题和一个练习,具体安排如下表:  

1 初步体会从问题出发的推理过程,解决有三个已知条件的、求还剩多少的两步计算问题  

2 应用从问题向条件的推理,解决只有两个已知条件的、求一共多少或相差多少的两步计算问题  

从表格里可以看到,教材编排遵循“策略”的教学规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学习策略;先体验策略,再运用策略,逐步达到掌握策略的目的。教材主要编排求一共多少、还剩多少、相差多少的两步计算问题,是因为这些问题的数量关系适宜从问题出发进行推理,学生很熟悉这些数量关系,有助于他们初步学会从问题向条件推理的思考方法,进而形成思路、掌握策略。  

(一) 首次教学从问题向条件的推理,加强对学生引领的力度,凸显思路的特点和方法  

1第一次教学从问题出发的思考,用图画分别给出两套不同的运动服价钱130元和148元,两顶不同帽子的价钱16元和24元,两双不同运动鞋的价钱85元和108元。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带300元钱,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能剩下多少元?”实际问题给出的已知数据很多,如果仍然从条件出发向所求问题推理,能够提出许许多多问题,而大多数问题都不是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中间问题。所以说,使用条件向问题的推理来解决这个实际问题,效率很低,应该更新思路,换一个角度,换一条线索来分析数量关系。  

从问题向条件推理,所求问题是推理的切入口,已知条件是推理的归宿。首先要找到所求问题,并正确理解问题的含义;接着要分析所求问题的数量关系,依据数量关系式确认需要的条件,确定应该先算出的中间问题;然后才能列式计算,检验得数,给出答案。例1按照人们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把例题的教学设计成四个板块:找到并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列算式解答、回顾反思解题过程。  

1. 正确理解“最多剩下多少元”的含义。  

学生已经知道,买东西的时候,如果付出的钱多于物品的价钱,应该找回一些钱(即剩下一些钱),其数量关系是“剩下的钱=付出的钱-物品的价钱”。例题要求“最多剩下多少钱”,这里为什么用“最多”这个词?怎样使剩下的钱最多?都是理解题意必须弄清楚的。  

教材问学生“你是怎样理解最多剩下多少元的?”引导他们联系生活经验思考:买不同价钱的物品,需要的钱数不同。如果买价钱便宜的物品,需要的钱少;买价钱贵的物品,需要的钱则多。如果付出同样的钱,买价钱便宜的物品,剩下的钱多;买价钱贵的物品,剩下的钱少。于是明白,解答“最多剩下多少元”这个问题,要购买价钱比较便宜的运动服和运动鞋。应该看到,学生的生活经验里具有上述的认识,课堂上只要组织他们围绕“最多剩下多少元”的含义展开讨论,就能提取已有经验,正确理解问题。  

在理解“最多剩下多少元”的含义,确认购买比较便宜的运动服和运动鞋以后,例题就变成“小明和爸爸带300元钱,买一套价钱130元的运动服和一双价钱85元的运动鞋,还剩下多少元?”这是一道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问题,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解答。形成的这道两步计算问题,排除了原来情境里的无关信息,只保留需要的三个已知条件。可见,从问题出发的推理,具有明显的针对性,解题效率就体现在这里。  

2. 凸显“从问题出发”的推理特点与方法,联系已有知识经验,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  

从问题向条件推理的基本线索是所求问题的数量关系,在数量关系式上确认需要的条件,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教材鼓励学生“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联系购物的经验,得出数量关系式“剩下的钱=付出的钱-用去的钱”。在这个数量关系式上,付出300元已经知道,用去的钱还不知道,于是形成先算“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需要多少元”,再算“付300元应该剩下多少元”的解题思路与步骤。  

求剩下多少元通常有两种算法,一种算法是上面已经形成的,所带的钱减运动服与运动鞋价钱的总数,得到剩下的钱。另一种是所带的钱先减运动服的钱,再减运动鞋的钱,得到剩下的钱。大多数学生会选择前一种解法,教材也希望学生采用前一种解法,因为这种解法完全符合新授的策略。如果有人提出后一种解法,当然是可以的。但不必提倡,更不必要求一题两解。  

3. 变化题目,再次经历“理解问题—得出数量关系式—确定解题步骤”的过程。  

在解答“带300元钱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剩下多少元”以后,教材接着安排“想一想”:买3顶帽子,付出100元,最少找回多少元?这个问题是例题的变式。变化之一,由“最多剩下多少元”变成“最少找回多少元”,剩下的钱最多,用去的钱应该最少,购买的物品应该最便宜;找回的钱最少,用去的钱应该最多,购买的物品应该最贵。因此,在价钱分别是16元和24元的两种帽子中,应该选择价钱24元的那一种。变化之二,由“买两种物品,每种一件”变成“买3顶同一种帽子”,求一共多少元的问题由“两个不同数量的和”变成“3个相同数量的和”,算法也由加法变成乘法。  

教学“想一想”,应该引导学生体会并正确理解“最少找回多少元”的含义,从而选择相应的帽子,形成所求问题的数量关系式。让学生再次经历“理解问题”“从问题想起”以及“依据数量关系式设计解题步骤”等推理过程。  

4. 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反复体验“从问题想起”的推理思路,初步感悟解决问题的策略。  

回顾与反思是积淀解决问题经验、形成解决问题策略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学例1,其目的如果是得出结果,那么列式计算、检验得数就可以结束解题活动了。如果是通过例题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那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回顾解题过程,反思思考的方法与要领,体验从问题向条件推理的切入口、基本线索和主要方法,学会从问题到条件的推理。  

1在解决“最多剩下多少元”和“最少找回多少元”两个问题以后,安排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互交流解决问题的体会。教学应该紧紧抓住从问题向条件推理的思路特点与思考方法,引导学生认真反思。说说解答例1和“想一想”这两个问题都是怎样想的,仔细体会“找到所求问题”是推理的起点,“列出与问题有关的数量关系式”是推理的基本线索,“寻找合适的条件和确定先算的中间问题”是推理的主要节点。  

组织回顾反思,还可以让学生说说“从问题向条件”的推理与“从条件向问题”的推理有什么不同,明白前者是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后者是根据问题列出数量关系式。体验解答例1和“想一想”如果从条件想起将会怎样,感受从问题想起的推理比从条件想起的推理更有针对性。  

配合例1的“想想做做”编排了4道题,帮助学生初步学会“从问题出发的推理”。教材的编写很有层次。第1题明确要求“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并说说缺少什么条件”,规定了解题的思路。第2题由“白菜”卡通提出“要求足球组的人数,可以先算什么?”也明确了分析数量关系的要求。对初步应用从问题向条件推理的学生来说,提出这些要求,给予思路指点是十分必要的。第3题只是“豆荚”卡通提问“这两题都要先算什么?”,第4题则没有思路的提示了。教材希望学生在解答前两道题的基础上,自主应用新学习的思考方法解答后面两题,获得对新策略的亲身感受。  

(二) 解答只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从问题想起的好处  

2已知一条裤子卖48元,一件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求买一套衣服需要多少元。这是一道只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问题,其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裤子的价钱)在解答时要使用两次。学生如果采用从条件向问题推理的线索思考,往往会把这道问题误解成一步计算的问题。如果采用从问题向条件推理的思考线索,思路会比较清楚,两步计算的步骤会比较明确。教材仍然按照“理解题意,找到问题列出问题的数量关系式,设计解答步骤列式计算,解答变式问题回顾反思所解答的题,积累解题经验”的顺序组织学习活动,在编写上有以下一些特点。  

1. 利用线段图直观表示题意和数量关系。  

教材画出一条线段表示裤子的价钱48元,要求学生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并在线段图上表示出所求问题。通过画图以及表示所求问题,学生能直观体验上衣价钱与裤子价钱的关系,明白上衣的价钱虽然不直接知道,但根据“上衣价钱是裤子的3倍”可以求得。在线段图上还能进一步看出所求问题“买一套衣服的钱”包括买一件上衣的钱和买一条裤子的钱,是上衣价钱与裤子价钱的总和。学生经过这些画图与思考,完全进入了问题情境,形成了有利于解题的氛围。  

2. 侧重于常规解法。  

学生明白一套衣服是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以后,会把所求问题的数量关系列成“上衣价钱+裤子价钱=一套衣服价钱”,很自然地在数量关系式上确定先算一件上衣的价钱,再算一套衣服的价钱。  

2还有一种解法:从上衣价钱是裤子的3倍,可以得出“一套衣服的价钱是裤子的4倍”(线段图上,裤子价钱看成1份,上衣价钱是这样的3份,一套衣服的价钱是这样的4份),列出算式“48×4”就能算出买一套衣服需要的钱。  

分析例2的数量关系,如果从条件想起,也许部分学生会想到后一种解法。现在从问题想起,绝大多数学生不会想到这种解法。教学应该注意,例2着重培养从问题到条件的推理策略,要突出前一种解法,如果没有学生提出后一种解法,则不必提及它。  

3. 改变所求问题,仍然根据问题的数量关系式设计解答步骤。  

在解答“买一套衣服要多少元”以后,教材编排“想一想”,提出新的问题“买一件上衣比买一条裤子多用多少元”,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和解答。教学“想一想”要注意两点:第一,在例2的线段图上找出表示上衣价钱比裤子价钱贵多少元的那一段,并看着线段图说出一道完整的实际问题“买一条裤子要48元,一件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买一件上衣比买一条裤子多用多少元?”培养认真理解题意的习惯。第二,由于例2已经算出了一件上衣的价钱是144元,学生会直接通过“144-48=96(元)”得出上衣比裤子多的钱数。这就把原本是两步计算的问题当作一步计算问题解答了。虽然很快解决了问题,却削弱了从问题到条件的推理过程。所以要组织学生从所求问题“买一件上衣比买一条裤子多用多少元”出发,经历说出数量关系式以及确定解题步骤的完整过程,确保解题思路的教学扎实进行。  

4. 比较例题和“想一想”,寻找它们的相同处和不同处。  

学生一般会对题目和解法进行比较。  

从题目看,例题和“想一想”的已知条件相同,都是“裤子价钱48元”与“上衣价钱是裤子的3倍”。所求问题不同,分别求“买一套衣服要多少元”与“上衣价钱比裤子贵多少元”。由于问题不同,相应的数量关系式就不同。  

从解法看,例题和“想一想”都分两步解答,它们的第一步计算相同,都是求一件上衣的价钱。第二步计算不同,分别用加法求总数与用减法求相差数。  

更为重要的是,解答例题和“想一想”采用了相同的思考策略。它们都从问题想起,都可先列出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式,都依据数量关系式确定解答步骤。一定要引导学生比出这些相同点,以加强对“从问题向条件推理”思路的体验。  

另外,解答例题和“想一想”,“裤子的价钱48元”都使用了两次,第一次用于求出一件上衣的价钱,第二次用于得出所求问题。学生看到这些相同点,就体会了只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问题的特点。  

(三) 编排必要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要在练习中逐渐完善和稳定。教材编排的练习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针对策略的特点而进行的专项训练,二是应用策略解答的两步计算问题。  

1. 根据问题先说出数量关系式,再说说缺少什么条件。  

配合两道例题各编排一次“想想做做”,每次“想想做做”的第1题都是“根据问题先说出数量关系式,再说说缺少什么条件(或者说说要先算什么)”。如:  

1的“想想做做”第1题“桃树有52棵,梨树有3行。桃树比梨树多多少棵?”所求问题的数量关系式是“桃树棵数-梨树棵数=桃树比梨树多的棵数”,桃树的棵数已经知道,梨树棵数还不知道。求梨树棵数的数量关系式是“每行的棵数×行数=梨树的棵数”,还缺少“梨树每行有几棵”。  

2的“想想做做”第1题中的第(2)题用线段图给出“香蕉有60箱,苹果比香蕉多20箱。香蕉和苹果一共多少箱?”所求问题的数量关系式是“香蕉箱数+苹果箱数=香蕉和苹果一共多少箱”,香蕉的箱数已经知道,苹果的箱数还不知道。求苹果箱数的数量关系式是“香蕉箱数+苹果比香蕉多的箱数=苹果的箱数”,可以先求出苹果有多少箱。  

显然,上述的练习符合从问题向条件推理的特征,有助于学生形成从问题想起的思考习惯。教学时,还可以进行一些更加下位的基础训练,促进解题策略的形成。  

1) 给出两个有关的数量,把它们作为已知条件,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如,根据小华做20面小旗,小方做5面小旗,经过一步计算能够得到什么?学生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是联系四则计算的意义和常见数量关系,对已知条件进行信息再加工,他们掌握这样的思想方法并形成习惯,就会一边读题一边思考,一边理解题意一边分析数量关系,熟练展开从条件向问题的推理。低年级教学一步计算实际问题时,教科书里有根据条件提出问题或选择条件提出问题的练习编排,学生已经初步具有这些能力。教学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时,还应该适当进行这些练习,把已有的知识技能提升成分析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思想方法。  

2) 给出一个条件和一个问题,让学生说出所求问题的数量关系式,并补充缺少的那个条件。如,文艺书有100本,比科技书多多少本?根据“文艺书比科技书多多少本”能得出数量关系式“文艺书比科技书多的本数=文艺书本数-科技书本数”。在数量关系式上能够看出科技书的本数是缺少的条件,应该补充科技书的本数(小于100本)。这样的思考符合从问题向条件推理的特征,本单元应该着重练习求两个数量一共多少、求还剩下多少、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等四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式,以后逐渐扩展到其他问题的数量关系式。  

2. 利用“从问题想起”的推理分析两步计算问题的数量关系。  

在“想想做做”和练习四里编排了一些两步计算的问题,都适宜采用“从问题向条件推理”的思考方法。其编排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初步掌握本单元教学的解决问题策略。这些实际问题不仅要求学生正确解答,更重要的是运用“从问题向条件推理”来分析数量关系,设计解题步骤。教学时应该采取多种形式(自己轻声说、同桌相互说、组内大家说等)让学生系统地思考,并交流想法。另外,还可以适当进行以下的训练。  

1) 给出一道两步计算的问题,解答以后把它改变成一步计算的问题。如,阳阳家去年上半年缴纳水费168元,下半年平均每月缴纳24元。去年全年一共缴纳水费多少元?这是一道两步计算的问题,因为求去年缴纳的水费,需要知道去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各缴纳水费多少元,应该先算出下半年缴纳的水费(24×6=144元)。如果把这道题改变成一步计算的问题,应该直接已知下半年缴纳的水费,即“阳阳家去年上半年缴纳水费168元,下半年缴纳144元。去年全年一共缴纳水费多少元?”  

2) 给出一道一步计算的问题,解答以后把它改变成两步计算的问题。如,商店里原来有48个皮球,卖掉30个,还剩多少个?这是一步计算的问题,如果把“原来有48个皮球”改成“原来有4盒皮球,每盒12个”,或者把“卖掉30个”改成“上午卖掉16个,下午卖掉14个”,一步计算的问题就变成两步计算问题了。  

上述的把两步计算问题压缩成一步计算问题,或把一步计算问题扩展成两步计算问题,所求问题都保持不变,问题的数量关系也保持不变。只是数量关系式上的两个需要知道的条件,一会儿都已知,一会儿只已知一个,使实际问题一会儿只要一步计算,一会儿需要两步计算。这些训练把学生的注意都集中在所求问题及其数量关系式上,有助于学生体验从问题向条件推理的思考策略。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雪堰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雪太路1号 电话:0519-86156781 联系QQ:93404600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