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雪堰中心小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发布时间:2013-11-2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佚名

雪堰中心小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学科(年级):  四年级数学教研组  时间:  20131023   

教研组长:        董美玉         记录人:      董美玉    

参与人员:  董美玉          陶云龙    钱岳新   赵敏杰    

中心发言人:   董美玉    

研讨内容    平行与相交、找规律、观察物体                                                  

研讨过程:(宋体 四号 20磅)  

    一、董美玉(主备人员发言)  

四年级数学第七册第四单元主要教学直线的平行与垂直,这是在学生认识了点与线段,以及射线、直线的基础上安排的,也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基础之一。教材分两部分安排:先认识直线的平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境,在识别直线相交与不相交的基础上认识平行线,学会画平行线;再认识垂线,从生活中选取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的特殊位置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垂线,学会画垂线,并结合相互垂直的关系,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及其应用。最后安排练习六作为本单元知识的综合练习。  

第一教时重点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再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作出平行线;再学会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第二教时重点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现象,认识垂线;再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作出一组垂线;再学会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第三教时重点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测量,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进一步认识垂线的有关知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懂得数学知识(垂线)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五单元是找规律,是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进行简单应用。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结合有关学习内容,探索过一些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简单规律的经验。从四年级开始,各册都将有“找规律”内容,学习这样的知识,可以使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学习方法和经验,发现数学规律,感受数学的探索性,以及数学的价值与奇妙,进一步体验学习数学需要运用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抽象、概括等方法,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并通过发现规律体验成功,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第一教时重点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第二教时重点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运用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间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探索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  

第六单元是观察物体,教学观察由5个或6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以及两个简单物体的组合。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观察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进一步学会辨认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形状和相对位置,感受物体的空间转换,培养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有利于今后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相关内容。  

第一教时重点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5个或6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辨认物体视图的经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状。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空间观念。  

第二教时重点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观察两个分离的简单物体的组合,学会辨认相应的视图,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空间观念。  

二.秦红:  

“平行和相交”这一单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的认识、角、平行和相交、观察物体里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体验“空间与图形”学习的乐趣。教学中,我注重引进丰富的生活情境,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充分感知平行、相交、垂直,形成概念;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通过观察问题、对比分析、操作与合作交流,理解掌握新知识。  

    “找规律”这一单元是本册教材中的难点,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一规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  

    “观察物体”这一单元的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由对物体的直接观察、辨认,逐步发展到推理、想象和验证,例如辨认物体某个面看到的形状,就是让学生按照形影的形状思考、推想,感受物体的特征,发展形象思维;另一方面,提出一些开放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的感差物体的经验,提高对物体形及平面视图之间进行转换的能力,例如,让学生根据同一形状摆出各种不同的物体;或比较在同一方位观察到的不同物体的形状,体会视图与物体的对应关系。相比较之下,前一方面的要求比较容易达到,而根据视图摆实物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是对他们空间思维的提升。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视图与实物之间的相互转换。比如想想做做第一题有学生把侧面和上面的视图弄颠倒,这时可以让学生摆一摆实物,如果侧面是那样的,应该怎么摆。如果上面的那样的,应该怎么摆。然后再用比实物较为抽象的语言来描述。第二题把侧面画成了竖着的三个正方形,可以让学生把画错的视图转换成实物会是什么样子的。还要注意教学中的“收”与“放”。例题的教学结束后,就应该放开手让学生在“试一试”中自己得出结论,这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而不应该再重复例题的做法,否则就起不到发展学生思维的作用。  

三.赵敏杰:                                                       

(一)、关于平行与垂直:教师要鼓励学生动手画平行线和垂线。让学生画平行线和垂线不单是操作方法的教学和操作技能的培养,还是数学概念的具体应用,在应用中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  

1、 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制作。让学生想办法画平行线与垂线,在画的活动中继续体会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的内涵。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动脑筋想办法,激活他们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创造性地完成这些操作活动。还要认真组织学生交流,既要他们讲讲自己的方法和思考,还要相互通过观察、比试、用三角尺量等方法验证做出的是不是一组平行线和一组垂线。这样,学生的活动就不会停留在画的层面上,而深入到平行、垂直的概念上。  

2、指导学生用工具规范地画。让学生能用工具规范的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而且已知直线的位置经常变化。已知直线位置的多变,既能促进学生灵活地使用工具,多次练习画平行线和垂线,形成相应的技能,为以后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 在画平行线、垂线的过程中体会一些基本特性。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到所画的垂直线段的长度,是点到已知直线的距离,并通过第45页第1题巩固这个知识。第3题通过测量身高和测量跳远成绩的照片,学生能体会生活中确实存在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个知识的实例。第4题在人行横道线上的A点画出穿过马路的最短路线,第47页第7题设计从大街边上把自来水管接到小明家的方案,都给学生留出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个知识的实践活动机会。  

(二)、关于找规律:  

 “找规律”的教学要求是“重找会用”,教学重点在“找”上,而不仅仅是规律的“应用”。所以,教师不能满足于通过分解规则,使学生掌握规律间各概念之间的联系,并能应用这条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而应该引导学生探索规则,要先以生活实例为例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再通过动手操作,从具体到抽象建构规则,在理解规律原理的基础上,沟通数学规律之间的联系,理解数学规律之间的区别,最后是简单应用。总之,找规律的“找”突出的是探索过程,是在探索中理解数学规律,懂得数学规律的具体规定,而且还要懂得为什么这样规定。  

四.钱岳新:   

“找规律”部分是整个四年级的教学难点,两节课的内容,上一个星期都不一定能上透,题目变化实在太多。四年级孩子有很大一部分人搞不清。但这类题目又都与生活紧密相连,多画图,多想象是解决这类难题的关键。                                                       

五.陶云龙:“平行与相交”研究的是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之间的关系,垂直只是相交时的一种特例,看是简单,其实也有难度,特别是要画好平行线,垂线部分学生就不行了,他不肯按照规范的方法画图,只是马马虎虎随意画画。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雪堰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雪太路1号 电话:0519-86156781 联系QQ:93404600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