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堰中心小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学科(年级): 六年级数学 时间: 2013.9.25
备课组长: 吴艳 记录人: 吴艳
参与人员: 叶小东、陆正平、李向红、秦芳、吴艳
中心发言人: 陆正平
研讨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
研讨过程:(宋体 四号 20磅)
陆正平:本单元包括以下内容: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结构与特征;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的展开图;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表面积的实际应用;体积的意义、容积的意义;常用的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体积单位的进率及简单换算;“整理与练习”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展开图,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楞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对具体实物的观察,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及常用的计量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会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3、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经历操作、猜想、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4、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5、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观察、操作的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掌握他们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通过动手实验和对具体实物的观察,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
学情分析:在一年级上册,学生已经直观地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在以后的学习中多次接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周长和面积的意义,会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会经常遇到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如:粉笔盒、牙膏盒、食品盒等,对长方体、正方体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这是学生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重要基础。
教学建议:
1.在对实物的观察中,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⑴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组织探索长方体的特征的活动。
⑵ 通过自主的活动,发现正方体的特征。
2.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3.联系生活实际,自主探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4.通过实例,初步建立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感受体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在摆长方体的操作中,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6.在观察、比较和推理中,自主发现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7.实践活动“表面积的变化”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经历发现表面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
叶小东: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实物模型,让学生在直观中巩固、理解新知。有些题型要让学生切实掌握,如:已知长、宽、高(或棱长)求棱长总和;已知总和求棱长;已知总和、长、宽求高。练习六中的思考题,也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可用实物进行展示,增加的部分用纸条围一围,让学生在直观展示中理解题意。
李向红:几何体的展开图是用二维的面表现三维的体的一种形式,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既能够促进学生准确把握其特征,发展空间观念,又能为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作一些准备。教材通过沿着棱把长方体、正方体剪开的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⑴ 做好课前准备。课前要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如:长方体、正方体的纸盒,剪刀等,并在纸盒的每个面上涂上不同的颜色(或给每一个面编上号)。⑵ 突出实物和展开图面的对应关系。教师示范前要让学生仔细观察正方体的每一组对面,记住每组对面的颜色(或编号),并按例3所示的步骤将正方体展开。得到正方体的展开图后,要让学生说一说哪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相对的面。⑶ 变中求同,感悟规律。在组织操作时,既要放手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将正方体的六个面展开,又要提醒学生注意“要让正方体的六面互相连接着,不能互相分离”。反馈时,可以让学生把正方体复原,先说一说自己是沿着哪几条棱剪的,再将展开图展开,分别指出三组相对的面,以帮助学生体会展开图中六个面的排列规律,发展空间观念。
吴艳:教学表面积的计算时应注意以下三个环节:⑴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题意。要通过交流,使学生在理解“求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就是求长方体6个面的和”的同时,弄清如何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初步感知长方体表面的计算方法。⑵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求出长方体6个面的和。交流时,要让学生具体地说一说是怎样求出长方体6个面的和的?⑶ 通过比较和交流,理解求长方体表面积的基本方法。交流后,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说一说“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秦芳: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不需要算出长方体全部6个面总和的实际问题,如:无盖的长方体水箱,火柴盒的外壳等,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联系生活实际考虑应该计算哪几个面的面积的和。教材安排的例5,通过怎样求“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引导学生寻求解决这类问题的策略。教学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在审题时,要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鱼缸的上面没有玻璃”是什么意思?求“制作这个玻璃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就是求几个面的和?分别是哪几个面?二是在交流不同的算法时,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算法的交流和比较,弄清哪组对面都要算,它们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哪组对面只需要算一个,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以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方法,防止混淆。
练习中,教材还设计了更为丰富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理解,发展数学思考。如:饼干盒的商标纸(1/P16)、影集的封套(6/P17)、昆虫箱(7/P18)、火柴盒(10/P1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