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全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共安排10个单元。
“数 与 代 数”领域:数的认识:认识百分数;
数的运算: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
式与方程:方程;
比和比例:认识比。
“空间与图形” 领域:长方体和正方体。
“统计与概率” 领域:可能性。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表面积的变化、大树有多高、算出它们的普及率。
全册教材分析:
方程: 精心选择能够承载教学内容的现实素材。突出实际问题的等量关系。继续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重视培养自觉检验的意识和习惯。有层次地组织练习。
长方体和正方体: 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组织探索长方体物特征的活动。抽象图形,修正表象。自主活动,发现特征。通过自主的活动,发现正方体的特征。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做好课前准备。突出实物和展开图中面的对应关系。变中求同,感悟规律。联系生活实际,自主探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题意。让学生自主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比较和交流,理解求长方体表面积的基本方法。通过实例,初步建立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感受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在比较体积大小中引入体积单位。在语言描述、实物比拟、动作比划中感受体积、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在类比推理中认识1立方米。在摆长方体的活动中,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在观察、比较和推理中,自主发现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实践活动“表面积的变化”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分数乘除法: 分数乘法意义的教学要强调三点: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循序渐进地组织探索分数乘法计算方法的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安排倒数的认识,为分数除法的教学作准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和探索活动的有效性。借助直观图示,理解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列方程解简单的分数除法实际问题,沟通分数乘、除法的联系。安排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精心设计练习,促进学生发展。
认识比: 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理解比的意义。加大探索的空间,自主发现比的基本性质。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联系现实的情境和已有知识,引导学生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运算律迁移到分数中来。引导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把握教学要求,为教学相应的分数除法实际问题作准备。引导学生借助线段图理解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加强比较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解题思路。
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借助示意图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切入点提出假设,找出问题的答案,充分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重视检验过程,培养自觉检验的习惯。
可能性: 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结合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方法。
认识百分数: 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百分数与小数、分数互相改写的方法。应用百分数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经历调查活动的全过程,学会收集、整理、加工、描述数据的方法,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 。
全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练习已有的知识经验,经理讲实际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和方法,增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经历探索分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完善对乘、除法运算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加深对现实问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增和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通操作、试验、观察和思考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积累学习空间与图形内容的经验。
3、让学生练习分数的意义,初步掌握用分数表示具体情境中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方法,能根据指定的可能性(分数)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
数学思考方面:
1、在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和价值,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
2、在探索分数乘除法计算方法,比的基本性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过程中,能够主动练习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观察和操作、比较、分析、猜想、炎症、归纳和类推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3、在应用分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应用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合乎逻辑的进行思考,清除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4、在认识比和百分数,学习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的发生的可能性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提高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不断发展、增强数感。
5、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以及学习常用的体积单位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现实空间的感知,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表象,增强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解决问题方面:
1、能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主动应用所学方程、分数运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比、百分数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2、在列方程解决量、色淡不计算实际问题,以及“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体会其特点和价值。
3、在应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以及根据指定的可能性(分数)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体会与他人交流的重要性,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4、在应用分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应用比和分数的关系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5、能应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反思意识,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选择相应策略的能力。
情感态度方面:
1、能积极参与各项数学活动,感受那种进步与收获,增强求知欲,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与结论的确定性,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3、感受数学价值,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
4、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以及发现错误及时订正的良好习惯。
5、通过阅读“你知道吗”以及参与“时间与综合应用”等活动,了解数学的知识背景,体会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1、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去解答这类应用题;分数乘法计算法则的推导。
2、通过应用题从整数乘法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结合示意图进行教学。
3、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的推导。
4、利用直观图,推导分数除法法则时,要把计算与分数乘、除法的意义紧密联系起来。
5、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复合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答方法。
6、充分利用学过的简单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合示意图进行教学;讲清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解题方法。
7、百分数的意义,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比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通过实例,讲清百分数的意义。
全册教学安排:
方 程………………………………… 6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14课时
分 数 乘 法………………………………… 9课时
分 数 除 法………………………………… 8课时
认 识 比………………………………… 6课时
分数 四则运算………………………………… 7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 3课时
可 能 性………………………………… 2课时
认 识 百 分 数………………………………… 9课时
整 理 和 复 习………………………………… 5课时
教学进度:
周次 |
日期 |
教学内容 |
第一周 |
9.2~9.8 |
《方程》 |
第二周 |
9.9~9.15 |
《方程》 |
第三周 |
9.16~9.22 |
《长方体和正方体》 |
第四周 |
9.23~9.29 |
《长方体和正方体》 |
第五周 |
9.30~10.6 |
《长方体和正方体》 |
第六周 |
10.7~10.12 |
《长方体和正方体》 |
第七周 |
10.13~10.20 |
《分数乘法》 |
第八周 |
10.21~10.27 |
《分数乘法》 |
第九周 |
10.28~11.3 |
《分数除法》 |
第十周 |
11.4~11.110 |
《分数除法》 |
第十一周 |
11.11~11.17 |
《认识比》 |
第十二周 |
11.18~11.24 |
《认识比》《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
第十三周 |
11.25~12.1 |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
第十四周 |
12.2~12.8 |
《解决问题的策略》 |
第十五周 |
12.9~12.15 |
《可能性》 |
第十六周 |
12.16~12.22 |
《认识百分数》 |
第十七周 |
12.23~12.29 |
《认识百分数》 |
第十八周 |
12.30~1.5 |
《整理和复习》 |
第十九周 |
1.6~1.12 |
《整理和复习》 |
第二十周 |
1.13~1.19 |
《整理和复习》 |
第二十一周 |
1.20~1.23 |
期末测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