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六年级校本教材教学设计(十一~十五单元)
发布时间:2014-04-2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佚名

第十一单元    春之遐想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本单元的经典诗文,感受春日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2、有感情地诵读,背诵积累自己喜欢的段落和语句。  

二、教学过程:  

(一)读春:积累词句  

  1出示四字词语:   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春光融融 春光旖旎 春色怡人 春燕回巢 春风得意 春色迷人 春色无边 春意盎然 春暖花开  

  2、出示佳句名诗: 春风杨柳万千条  春风又绿江南岸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与浅红。一年之计在于春    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  

(二)咏春:享受春天  

  1、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达到了绝妙的地步。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示《春日》)  

2、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朱熹写的《春日》,读的时候结合注释。  

3、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   

  4、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说出一处,请学生将词语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  

让我们自由的大声地读一读,你想用什么样的心情去读你就怎么去读。  

  5、指导朗读。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兴致勃勃,来到泗水河畔观赏美景。满眼望去,无限风光,给人涣然一新的感觉。诗人悠闲自得,感受着春风的清新和温暖,享受着万紫千红的艳丽和芬芳,不禁诗兴大发…….(师生共诵《春日》)  

(三)惜春:书海求知  

  同学们,春天真美呀!春天啊,你永远在我们身边该多好呀!可是春天你的脚步总是那样的匆匆,你能否为我多停留一会儿?  

     诵读《春天的梦》《春夜听雨》《春》《你爱的是春天》  

(四)作业:绘春  

读着朱熹的诗,我们仿佛来到了美丽的泗水河边,春天似乎已来到我们的眼前,融入我们的心田。同学们,春天是否到过你的家乡,到过你每天经过的小路旁,小河边,田野上……是否也来到我们的中心小学?同学们,拿起笔,画画你心中的春天?  

   

   

第十二单元    伟大母爱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本单元的经典诗文,感受诗文中对母亲深深的眷念之情,激发学生热爱母亲的情感。  

2、有感情地诵读,背诵积累自己喜欢的段落和语句。  

二、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深情导入:  

1、欣赏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2、师:每次听着这首激情澎湃的歌曲,心中总会荡漾着对母亲深深的眷恋。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学习第12单元《伟大母爱》,感受这一份浓情,感受这一份深情。  

(二)初读诗文,感知大意  

1、出示初读要求: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十二单元的诗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长句子和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2)边读边思考,每一篇诗文大概讲了什么。古诗词可以借助文后的译文读懂,也可以和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3)检查交流。  

指名读文章,指出易读错的字词,长句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达到读准确流利。  

说说每一篇文章的大概意思。  

《母亲的爱》:描写了母亲因我们快乐而微笑,因我们痛苦而忧伤,写出了母爱的博大。  

《妈妈的眼睛》:抒发了作者对妈妈眼睛的依恋、难忘。  

《母亲颂》节选:歌颂了母爱的无边无际,人永远是母亲的孩子,世界上的一切骄傲都来自母亲。  

《跟着父母去远行》:写出了父母博大的爱和对子女的期望。  

《春水》: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人一开始就向“造物者”诉说自己的愿望。后三句:“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明月的大海里”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月明的夜里,静谧的大海,母亲怀抱着我泛舟于海上,我在母亲的怀里,如母亲在小舟里,如大海怀抱着小舟。整幅画面给人的是静谧、安详而又温馨的感觉。在这首诗中,我们感受的不仅是孩子对母亲的爱与依恋,同时还有人类与自然的亲密和谐。冰心以最炽热的言语讴歌母爱,以最美丽的语言赞美童真,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将母爱、童真与自然已和谐地融为一体。。  

(三)自由朗读,读出情感  

1、请同学们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己喜欢的文章。  

2、注意读出每一篇文章不同的深情。  

3、多种形式朗读:个人读、小组读、男女生读、全班齐读。  

(四)背诵积累,展示朗读  

1、请同学们背诵积累自己喜欢的诗文和语句  

2、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展示,教师可以给学生配上音乐。  

(五)、课堂总结,升华情感。  

1、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最想对母亲说的是什么呢?  

2、学生自由交流。  

3、学生上台发言。  

4、齐诵《游子吟》。  

(六)课后作业:  

1、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背诵喜欢的段落。  

   

第十三单元   神话古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本单元的经典诗文,感受中华小古文的魅力,了解神话传说,激发学生热爱经典诗文的情感。  

2、有感情地诵读,背诵积累自己喜欢的段落和语句。  

二、教学过程:  

(一)讲述神话故事,激趣导入:  

1、讲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  

2、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史上流传着许多有趣而美丽的神话故事。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学习第十三单元《神话古文》,这些小古文,相信你会有很多收获。  

(二)初读诗文,感知大意  

1、出示初读要求: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十三单元的小古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长句子和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2)边读边思考,每一篇古文大概讲了什么。古诗词可以借助文后的译文读懂,也可以和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3)检查交流。  

指名读文章,指出易读错的字词,长句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达到读准确流利。  

说说每一篇文章的大概意思。  

《开天辟地》译文:世界开辟以前,天和地混混沌沌地成一团,象个鸡蛋一样,盘古就生在这当中。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地分开了,轻而清的阳气上升为天,重而浊的阴气下沉为地。盘古在天地中间,一天中有多次的变化,他的智慧比天还要高超,他的能力比地还要强大。天每日升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大一丈。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非常高,地沉得非常深,盘古也长得非常高大。天地开辟了以后,才出现了世间的三皇。《女娲造人》译文:俗话说天地开辟出来以后,还没有人类,女娲用黄土捏成人,由于她事务很多,没有空闲和精力造这么多人,于是用绳子蘸到泥中,帅出来的泥就成了人。所以世上富贵的人,是女娲当初用手捏黄土捏出的人;贫贱、庸俗的人,是女娲用绳子甩出来人。  

《女娲补天》译文:在很早很早以前,但又在盘古时期的开天辟地之后,天的四周塌下来了,与地连在了一起。包括九州在内的中国版图并不完整,它们并非完全相连接的一个整块。天,不是完整的天。地,不是完整的地。尚有天地未分,互相粘连的地方。有时,冲天烈火熊熊燃烧,森林大火蔓延不息。有时,滂沱大雨倾盆而下,很多地面被水覆盖,到处是一片汪洋。(在这种情况下),凶禽猛兽,经常伤害百姓。 在这样的情况下,女娲带领人民,采用焚烧木材“炼五色石”的方法,来修补出现漏洞的苍天。通过“砍断大海龟脚”的方法,使天的四周不会塌下,不再与大地互相粘连。 通过“杀死黑色的龙”,来解救中原大地的黎民百姓。 通过堆积草木灰,来吸干并阻止泛滥横流的大水。苍天的漏洞被补上了,天的四周不再与地相连了,在地面泛滥横流的大水被吸干、被阻止住了,天上的黑龙被杀死了,中原地区安定了,百姓得以生存繁衍了 。  

《精卫填海》译文: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4)谈谈神话古文中的人物形象。  

(三)自由朗读,读出情感  

1、请同学们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己喜欢的文章。  

2、注意读出每一篇文章不同的爱国情感。  

3、多种形式朗读:个人读、小组读、男女生读、全班齐读。  

(四)背诵积累,展示朗读  

1、请同学们背诵积累自己喜欢的诗文和语句  

2、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展示,教师可以给学生配上音乐。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除了这些神话故事,你还知道哪些呢?请同学们一起来讲讲课外了解的神话故事。  

2、学生自由交流。  

(六)课后作业:  

1、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文。  

2、背诵喜欢的古文。  

第十四单元    生命礼赞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本单元的经典诗文,感受诗文中的对生命的热爱,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  

2、有感情地诵读,背诵积累自己喜欢的段落和语句。  

二、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激情导入:  

1、欣赏歌曲《怒放的生命》  

2、师: 碧绿的大海里,鱼儿在自由安闲地遨游;蔚蓝的天空下,鸟儿在欢快地歌唱。这个世界最生机盎然的就是生命!生命是何等的可贵,它就像那喷泉一样多姿多彩,生命是如此的宝贵,它就像那傍晚的晚霞色彩斑斓。今天我们学习第十四单元《生命礼赞》  

(二)初读诗文,感知大意  

1、出示初读要求: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十四单元的诗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长句子和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2)边读边思考,每一篇诗文大概讲了什么,也可以和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3)检查交流。  

指名读文章,指出易读错的字词,长句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达到读准确流利。  

说说每一篇文章的大概意思。  

《生命之树洁白》节选:通过对香杉的描写,赞扬了它顽强的生命力。  

《人生礼赞》:人們在临死前通常都要給后人留下遗嘱,可一位在克里米亚作战的英国士兵临死前却在背诵《人生礼赞》,诗的作者就是19世纪美国最著名的一位诗人--朗费罗。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曾发出了人生不过是一场痴人說梦的感叹。朗费罗对人生的态度却有着与莎翁根本对立的看法。在诗歌的第一句就否定了人生是一场梦幻, 他认为人生是真正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因此, 他鼓舞人民去行动, 要使明天比今天更前进一步。接着, 诗人又把人生比做一个战场。我們要做冲锋陷阵的勇士不做怯懦的逃兵, 让我們活得充实, 死得高尚和伟大,当我們的脚印留在时间的沙土上时, 那些绝望的人、失去生活信心的人, 就会鼓起生命的帆。所以, 诗人在最后一节鼓舞我們要“不断地进取、不断地追求。”《人生礼赞》发表后就像长了翅膀飞进了千家万户。这首诗因为语言流畅, 朗朗上口, 充滿了积极向上的哲理而引起了人們的共鸣,《两岸》:余光中的这篇文涨表达了诗人渴望祖国统一的美好心愿。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整首诗语言平易、朴实;意象单纯、明净;内涵也比较丰富。但思想却是矛盾的、复杂的。既有对世俗幸福的向往,又有不愿与众人混同的清高。海子其实就是一个矛盾的混合体。:“从明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 劈柴, 周游世界/从明天起, 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这是一幅很清纯、明净的生活图景,“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为什么从明天起呢?说明海子的昨天和现在生活不幸福,海子出生在艰苦的农村,性格孤僻,生活不大会自理,几次恋爱都以失败告终,理想与现实相距太大,自然就不幸福了,他把希望寄予未来。“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是闲散人的、无拘无束的隐居人的生活,“从明天起, 关心粮食和蔬菜”是平凡人的生活,“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是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三)自由朗读,读出情感  

1、请同学们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己喜欢的文章。  

2、注意读出每一篇文章不同的情感。  

3、多种形式朗读:个人读、小组读、男女生读、全班齐读。  

(四)背诵积累,展示朗读  

1、请同学们背诵积累自己喜欢的诗文和语句  

2、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展示,教师可以给学生配上音乐。  

(五)、课堂总结,升华情感。  

1、同学们,生命是最宝贵的,属于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我们要珍爱生命热爱生命,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让我们活着的每一天都能精彩无限。  

(六)课后作业:  

1、朗读《纤夫曲》。  

2、背诵喜欢的段落。  

       第十五单元   烟雨江南  

        一、采桑子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知识,积累一定数量的有关的词。  

    2.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积累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会在写作中发挥想象、创造意境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反复诵读,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2.难点:理解词中之外独特、开阔的情感空间,以及欧阳修积极的人生追求。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目的  

导入新课  

1  介绍西湖十景,点出有关春、夏、秋、冬四季的景点,导入本课的学习。  

2.教授词的一般常识。(词是古代适合合乐歌唱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又叫曲子词长短句乐府等。   词在梁代时已有雏形,晚唐定型,盛于宋朝。)  

1  根据已有的经验,回忆、判断。  

识记有关常识。(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词牌>,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也规定了作为歌词的的字数、句数、韵数、韵位等<“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大部分都分为片,也叫,是音乐唱完一遍的意思。词概括乐调长短,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激发学生学习词的兴趣,积累词的一般常识。  

诵读感知,理解文意  

1  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停顿及语调的抑扬顿挫。  

2  组织学生集合智慧,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绘词中的西湖美景。(狼籍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双燕归来细雨中  

1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  

2  自由交流,博采众妙,代表发言。  

3  落英缤纷、柳絮纷飞的暮春景色,常会引起人们的惋惜之情。昔日湖上游人不断、笙歌相随盛况已不复见,词人由此顿悟春天已经消逝。'始觉春空'四字既表达了若有所失的空虚感,又有一种繁华喧闹过后的清醒感。  

反复朗读感受词的韵律美与情境美,从语言的品味、内化提升到对词的意境的自我表述。  

阅读鉴赏  

提问:在古人的诗词中,百花凋零,落红满地,多表现孤独伤感之情,为什么欧阳修却一反往常,说是群芳过后西湖好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四人小组思考问题,交流学习。(此词上片写西湖景色,下片写人,关键在游人去,始觉春空,游人一走,诗人才感空虚寂寞。可见西湖的好与不好,与群芳的关系并不大,而在于游人在不在。游人走后,又有燕子飞来,取代了游人的位置,一阵喜悦掠上心头,所以诗人仍然觉得西湖好。)  

感受作者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的情怀,理解他寄情湖山之外的重视人文景观的审美意识。  

拓展延伸  

引入冯延巳的《采桑子》,组织学生朗读,并与课文比较。(重点放在群芳过后西湖好满目悲凉,纵有笙歌亦断肠的不同情感的比较)  

1  朗读后交流感受。  

2  在描绘的景物及作者流露的情感两方面进行比较。(冯延巳的是肝肠寸断无法排遣的,欧阳修的是胸襟开阔,积极包容的。)  

从词所描绘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布置作业  

选做题:  

1  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课文。  

2  收集欧阳修的另九首《采桑子》,就喜欢的一首进行研读,准备交流。  

完成作业。  

通过改写,深化学生对本课的理解。  

收集其他的《采桑子》词,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拓展学习范围。  

   

思路点拨  

    本文的教学,也可与四十一课柳永的《蝶恋花》进行比较阅读。两首词中所描绘的春景的残照狼藉,与两位词人所流露望极春愁”  

                             小桥流水人家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潮湿、螃蟹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4、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古诗《天净沙》、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课前演讲:我的家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有关思念家乡的课文《小桥流水人家》,出示课题,齐读。
  2、读了这个题目,你的脑海里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学生自由说)你们说的都很美,
  3、其实,这个题目来自于一首古诗词?谁知道(课件出示马致远的《天净沙》)一起来读读这首古诗。这首词写出了一位远在他乡的人那种肝肠寸断的思乡之情。小桥流水人家人们通常用它来指代美丽的江南水乡。
  4、那课文写的是什么内容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一起走进小桥流水人家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课前让同学们做了充分的预习,哪位同学能读读本课出现的词语?

2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谈谈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师总结:同学们谈的非常好,课文中的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对,是对家乡的思念、爱恋之情。

2、分段落:
  本文课题为小桥流水人家那么文章哪些段落在写到了小桥?哪些段落写到了流水?写人家的又是哪几小节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快速思考指名回答。)
  (第1、2自然段写流水,第3、4自然段写小桥,第5、6自然段写人家)
三、细细品味,顺学而导
  1、那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爱乡之情的呢?请同学们再细细读课文,划出让你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边读边在旁边记下自己的思考体会。
  2、全班交流:
  (随学生回答的顺序出示)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的环绕着村庄。溪的两边种着几株垂柳。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生:把家乡的景物:柳枝、水鸟、流水当作人来写,表达他对家乡美景的喜爱之情。)(生:我从清澈见底”“婀娜的舞姿”“粼粼的波纹”“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爱。)(生:我们组也是从这段话体会到作者的思乡情的。我还画了一幅画,让大家来欣赏一下。)师:小溪是什么样的,垂柳有着。。。水鸟在歌唱,小鸟也再。。。作者把家乡写得像诗一样,像画一样,家乡在他的眼里是那么美,可见他是多么喜欢家乡。下面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景色。哪位同学能有感情的读给同学们听。评价

我和一群六七岁的小朋友,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
(生:我从抓小鱼小虾这些童年小事中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爱。)

(回忆了童年时一件件有趣的小事,表达了对故乡那段日子的怀念之情。)
请同学们在读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放佛看到了几个小孩挽起了裤脚光着胳膊撅着屁股在捉鱼呢?

我仿佛听到了有个孩子在大声吆喝:我捉到了 我捉到了。

师:真是有趣的童年呀。作者通过回忆这些童年的趣事,又可以让我们感受对家乡的怀念。

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
(先写了桥的样子,再描绘在小桥上丢花的情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享受,令人神往。)

 我曾经随着采茶女上山摘过茶叶,我喜欢欣赏茶树下面紫色的野花和黄色的野菌。至今一看到茶树,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当时的情景来。
(摘茶叶,欣赏野花、野菌,都是童年的事,过去了这么多年,都还深深印在头脑中,体现了作者对故乡浓浓的爱恋与思念。)
  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
(老家虽然矮小、潮湿、简陋,但却非常爱它。直接传达了对家乡的深情厚爱)

  清晨,可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从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从这几句中,也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爱。在他眼里,家乡的日出是美的,家乡的清风是美的,家乡的小溪、小桥、杨柳,是美的,家乡的一切都是美的。)

 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
 (用三个成语概括了农村人家日常生活的特点,深深地印在’’表达了作者对它的留恋和热爱。)

 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
 (说明了作者对家乡的爱。他回忆的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丢野花、欣赏野花和野菌的事,都是童年时期的事,可是他记得清清楚楚,并且永远都忘不了,可见家乡给他的印象有多深,也可见作者对家乡的爱有多深!)

那些美好的印象是指哪些美好的印象?(生:小溪绕村庄,杨柳垂水面,水鸟流水相唱和,抓小鱼小虾,桥上丢野花,摘茶叶,赏野花野菌)
闭上眼睛想象那种太阳出来就开始干活,太阳下山就回家休息,自食其力,无忧无虑,互相帮助,和谐共处的太平生活。多让人向往呀,我们全班同学也搬去那住吧
;同学们的发现让老师心服口服,太厉害了。
是啊,作者的感情就是从这美美的描写中,娓娓的叙述中表达了出来。请同学们想一想体会作者再表达思乡之情的的时候运用了几种不同方法:

生:通过描写故乡的美丽景色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感情

生:通过回忆一件件童年趣事和家乡人地生活反应出自己思念故乡之情。

师:这两种方法是间接抒情(板书)有的地方作者还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方法。比如哪些句子:

师:原来感情可以这样来表达,直接抒情的句子,我们一度就明白,间接抒发感情的句子,我们需要细细品味。同学们写文章的时候也要学习作者这样的表达方法。

四、积累背诵

师:这篇写的这么美,我建议同学们去试着背诵下你喜欢的段落。

五、拓展阅读

师:思乡是许多文人进行创作的主题,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了著名作 家巴金 先生《月是故乡明》的一个片段,请同学们读一读,谈谈你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推荐阅读。

小桥流水人家
             
景:小溪、杨柳、水鸟、小桥、老家
 
思乡情          
             
事:抓鱼虾、丢野花、摘茶叶、赏野花野菌、过太平生活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雪堰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雪太路1号 电话:0519-86156781 联系QQ:93404600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