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四年级校本教材教学设计(一~五单元)
发布时间:2014-04-2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佚名

 第一单元  《师说》选段  

教学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生尊敬师长、虚心求教的美德。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设计:  

一、揭题导入。  

1.简介韩愈,了解生平。  

2.中国人有句老话,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学生谈对老师职业的理解。  

3.解题:《师说》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二、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  

三、学生集体朗读课文,纠正字词的错误读音。  

1.自由读  

2.指定五名学生朗读课文(一人一段),注意读准停顿  

如:惑/而不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吾从/而师之  

    点拨:停顿是指人们在说话或朗读时,常常在句子前后或中间所作的或长或短的间歇。停顿往往与句子结构一致,与词语结构一致,与表意的需要一致。  

四、文本讲析。  

(一)重点学习:《师说》选段一: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白话试译:古时候求学问的人一定有老师。所谓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授与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能够没有疑难问题呢?有疑难问题却不跟老师请教,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便终究不会解决了。         

(二)分别出示:《师说》选段二、三、四、五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白话试译: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随他,以他为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跟他学习。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因此,不论地位高还是低,不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老师也就在那里。  

2.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白话试译:唉!从师学习的传统不被继承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是很困难的了!古时候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够远了,尚且跟 从 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不如圣人也够远了, 却以向 老师学习为耻辱。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圣人的所以成为圣人,愚人的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3.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白话试译: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自己呢,却不肯从师学习,这真糊涂了。那些儿 童们的 老师,是教给儿童们读书和学习书中文句的,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不懂得书中的文句就从师学习,疑难问题不得解释, 却不向 老师请教,小事学习,大事反而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明白道理的地方。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白话试译:巫医、乐师、各种工匠,不把相互学习当作难为情。读书做官的这类人,一听到有人以“老师”、“学生”相称,就许多人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就说:“他和他年纪差不多,学问也差不多。称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称官位高的人为老师,就近于拍马。”唉!从师学习的传统不能恢复,从这里可以知道了。巫医、音乐师和工匠,是所谓上层人士看不起的,现在那些“上层人士”的明智程度竟然反而不及这些人,岂不是可以奇怪的么!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  

2.试背诵全文。  

《满江红》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在理解作品的同时,有感情地吟颂《满江红》。  

2、体会岳飞的英雄气概,感受词中的爱国主义思想。  

3、在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歌曲《满江红》导入,渲染气氛  

播放歌曲《满江红》。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吗?  

生:《满江红》。  

师:对,它就是岳飞的《满江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岳飞,了解他,亲身感受他的伟大情怀。  

二、介绍作者以及相关背景  

师:为了能更好地了解这首词,首先让我们走近作者,了解岳飞,了解他的写作背景。谁来谈一谈对岳飞的了解?  

1、学生讲述岳飞的故事,并对岳飞做概括性的描述,教师相机展示岳飞的图片。  

2、教师出示课件,总结。  

岳飞(1103-1141),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少时勤奋好学,并练就一身好武艺。19岁时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卫国的戎马生涯。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板书),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岳飞善于谋略,治军严明,其军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著称。岳飞没有专门的军事著作遗留,但其军事思想、治军方略,散见于奏章、诗词等。后人将岳飞的文章、诗词编成《岳武穆遗文》,又名《岳忠武王文集》。  

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他多次与金兵作战,屡战屡胜。绍兴六年,岳飞再次出兵北伐,但由于朝廷昏庸,秦桧等奸臣当道,致使岳家军当时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岳飞独上高楼,栏杆拍遍,仰天长啸,写下了千古绝唱《满江红》。  

三、反复吟诵,品读宋词的语言美  

1.听配乐朗诵《满江红》,学生小声跟读。  

2.教师提示以下字的读音。  

发()冠(uān) 犹(yóu) 虏() 阙(què  

3.划分朗读节奏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阙!  

   4.学生模仿范读有感情地大声跟读,注意节奏和重音。   

5.学生听配乐朗读,教师相机点拔,进一步感受词的语言美。   

四、小组探讨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朗读,你们读懂了什么?  

生:岳飞很爱国。  

生:岳飞想杀敌报国,豪情满怀。  

师:同学们,你们这种认真探究的精神让老师感动。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词,一起去感受岳飞的爱国情怀。读了这首词,你们的头脑中产生了怎样的画面?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五、理解诗句,赏析诗句 ,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师:同学们能在自主学习中解决问题,你们是最棒的。下面咱们结合注释,结合具体情境,一起来赏析这首词。  

岳飞这首《满江红》表现了作者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精神,流传很广,深受人民的喜爱。  

开篇几句破空而来,通过刻划作者始而怒发冲冠、继而仰天长啸的情态,揭示了他凭栏远眺中原失地所引起的汹涌激荡的心潮。  

接着,三十功名二句,上句表现了他蔑视功名,唯以报国为念的高风亮节,下句则展现了他披星戴月、转战南北的漫长征程,隐然有任重道远、不可稍懈的自励之意。  

莫等闲二句既是激励自己,也是鞭策部下:珍惜时光,倍加奋勉,以早日实现匡复大业。耿耿之心,拳拳之意,尽见于字里行间。它和《汉乐府·长歌行》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样,是被后人奉为箴铭的警策之句。  

下阕进一步表现作者报仇雪耻、重整乾坤的壮志豪情。  

靖康耻四句,句式短促,音韵铿锵。何时灭,用反问句吐露其一腔民族义愤,语感强烈。  

驾长车句表达自己踏破重重险关,直捣敌人巢穴的决心。  

壮志二句是以 牙还牙,以血还血式的愤激之语,看出作者对不共戴天的敌寇的痛恨。   

结束篇待从头二句再度慷慨明誓:等到失地收复、江山一统之后,再回京献捷。  

全词一气旋折,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所以广为传诵,它不断激发起人们的爱国心与报国情。  

六、有感情地诵读《满江红》,通过诵读表达感情  

1.学生自由诵读。  

2.配乐诵读。  

3.指名诵读,尽量做到岳飞再世,把感情推向高潮。  

七、再次欣赏歌曲《满江红》,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八、小结  

今天我们读岳飞,读他的傲然脊梁,民族正气,读历史的巍然丰碑。本词充满了对敌人的痛恨,对祖国的热爱。全词风格粗犷,感情奔放,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我们要学习岳飞从小立志。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立志报国,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  

九、阅读本单元的其他爱国篇章  

   

《自相矛盾》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通过课文弄懂古文的意思。  

2、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明确学习方法。   

1积累成语,揭示课题。  

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简单的几个字浓缩了深刻的道理。其中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你能说几个以自开头的成语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相矛盾”这则成语。(板书课题:自相矛盾) (课件演示)  

盾: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种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的牌。   

矛: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  

3、简要介绍作者韩非子  

韩非,先秦时期韩国公子,是我国 先秦时期著名政治理论家,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子:古代对有学识男子尊称。  

4、让我们来看看原文是怎样写的: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5、同学们,这是一篇寓言,以前我们学过那些寓言?是怎样学习的?(使学生知道学习语言要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讲的道理。)  

6、这篇寓言与以前学过的有哪些不同?  

(课件演示)这是一篇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先把语句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理解整个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  

(二)、读通语句,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课件演示)《自相矛盾》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知道如何隔词断句,读出句子的语气。  

2、学生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然后整体猜想寓言大意。  

(三)读懂,对照注释自悟句意文意  

1、喜欢这个故事吗?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   

2、小组交流不好理解的语句和说不通顺的语句。  

    3、全班交流,师重点检查难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引导学生注意,三句中“之”字的意思。(课件演示)  

4、谁能告诉大家,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5、我们来看一看(课件演示)Flash动画,通过看Flash动画,进一步理解原文。  

(四)明确寓意,联系实际谈受到的启发    

小组讨论:通过学习课文和他们的表演中,卖矛又卖盾的人可笑在哪里?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   

班级交流讨论: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你悟出什么道理  

师指导点拨:(课件演示)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说话不顾事实,把事实夸大到绝对的程度,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的境地的人。告诉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自相矛盾。  

(五)总结学习方法,迁移运用  

    1、师:同学们,上面我们学习了《自相矛盾》这篇寓言故事,大家说文言文好不好学?下面我们再看一下怎样学习文言文:(课件演示)先把语句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理解整个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2、运用上述方法自学其它故事。  

书法家的故事  

                   “心正笔正”的柳公权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柳公权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和他正直敢言的良臣形象。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柳公权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和他正直敢言的良臣形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欣赏柳公权的书法  

1、今天,我给大家带来几幅毛笔书法,请欣赏(配乐出示柳公权书法作品)。  

2、这么漂亮的字,知道是谁写的吗?  

3、出示柳公权的资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他的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质疑:“心正”是什么意思?“笔正”又是什么意思?(板书:笔正心正)  

(出示通过字帖先理解笔正。而心正指的是做人。)  

过渡语:课文到底怎么写柳公权的心正和笔正的呢?进入课文我们就能解开谜底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出示要求:(1)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解决生词(2)谈谈你的初步收获。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生领读。(2)指导易错的字:“不肖之臣”中“肖”读四声  

3)做游戏:猜词语,我说意思你来猜,好吗?  

比喻没有明确说出,而是间接透露出来的意思。(弦外之音)   

该赏的赏,该罚的罚。形容处理事情严格而公正。(赏罚分明)  

指人有骨气,正直,坚强不屈。(铁骨铮铮)  

没有出息、品行不好的臣子(不肖之臣)  

B、谈初读感受  

三、细读理解,针对课文内容,质疑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标上“?”  

1、细读课文,圈点勾画  

2、小组讨论:学习组长组织汇总本小组的问题,教师巡视汇总各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3、经过汇总,学生的主要疑问可能是:  

1)哪些段落写了他的“笔正”?  

2)哪些段落写了他的“心正”?  

3)世人是怎么评价他的?  

4、下面我们全班来交流,并指导有感情朗读  

1)哪些段落写了他的“笔正”(也就是写的字好)?  

迅速默读,思考  

师生明确:第1段。  

设计读:怎样读好第一段呢?  

提示:出示柳公权的书法,课文中是怎么形容的。(明确板书:骨力秀挺)并拓展课外知识:唐朝四大家有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宋朝四大家有米芾、苏轼、黄庭坚、蔡襄。一个朝代长则几百年,少则一两百年,但只出了几个有名的书法家,那是多么难得啊!让我们一起用(赞叹)的感情读出来吧!  

小结:这一段主要写了柳公权他的字写得好,也就是主要写柳公权的“笔正”。  

2)那么哪些段落又写了他的“心正”(也就是人品好)?这也是咱们同学的第二个疑惑。   

设计读:能不能用第二段的一个词概括心正的含义呢?(明确板书:铁骨铮铮)又该怎样做到读的有感情呢?  

A、首先我们得看围绕柳公权的“心正”写了哪几件事?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出来。  

师生明确出示:一是写柳公权借谈论书法秘诀,劝告穆宗“心正”治国、律己清政。二是写柳公权借谈论皇上穿衣,劝诫文宗正确用人,赏罚分明。  

B、然后再想想哪些句子哪些词最能表现“心正”?  

师生明确出示:1、 “毫不犹豫”“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2、 “一言不发”“陛下,您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应当选用贤良,罢黜不肖之臣;还应接受劝谏,赏罚分明,这才能使天下真正和乐光明。至于穿一件洗过几回的衣服,只不过是细枝末节罢了。”  

C、采用分角色朗读好还是男女生比赛读好?举手表决,相机做出评价。咱们合起来,男读皇帝的话,女生读柳公权的话,老师读旁白。还有注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  

3、过渡语:铮铮铁骨,心正笔正的柳公权如一面镜子照出了君主的得与失,表达了他对于国家的忠诚与热爱,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听听后人是怎么评价他的?  

教师范读,带着敬佩之情去读,学生齐读。  

四、拓展运用  

1、师:为了永久纪念柳公权,后人在陕西省为他修建了一座陵墓,(出示课件)瞧,这就是柳公权墓。假如我们有幸成为柳公权墓前碑文的执笔者,你会在墓碑上写些什么呢?  

2、生写——指名读——全体学生读  

五 、板书设计:  

   

“心正笔正“的柳公权  

   

 笔正:骨力秀挺  

   

心正:铁骨铮铮  

   

   

   

  2、文房四宝  

类别:欣赏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熟悉文房四宝的内容。  

          懂得文房四宝的一些历史。  

          感受一下使用文房四宝带来的乐趣。   

教学思路:通过自己收集的一些文房四宝的实物,以及收集来的资料图片让学生对以前接触甚少的东西引起兴趣,从而开拓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重点:对文房四宝的感受。  

教学准备:ppt演示文稿,文房四宝实物。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导入:  

        中国古代文人写字作画,离不开四样东西。请学生猜一猜是那四样东西。  

       出示课题《民族风——中国传统文化文房四宝篇》  

三. 新授:  

1. 文房四宝的内容:笔、墨、纸、砚。  

2. 湖笔历史   

《物原》说:伏羲初以木刻字,轩辕易以刀书,虞舜以漆书于方简。  湖笔传说 相传,蒙恬改制湖笔成功后,便将技艺传给善琏百姓,使之当地几乎家家出笔工,户户会制笔。  

3.徽墨——唐末战乱,河北易州墨工奚超带儿子廷珪来歙地,依靠黄山脚下的遍地古松研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好墨,得到南唐后主李煜的赏识,不但委任廷珪为墨务官,还赐其全家“国姓”,从此李墨风靡天下,至宋宣和年间竟达“黄金易得,李墨难求”。  

自宋至明清,歙县因府治于此,故为制墨业的集中地,先后涌现出大量工巧匠。  

4.关于宣纸的由来,迄今尚无可靠的文字供考证。倒是生产宣纸的泾县,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东汉安帝建光元年(公元一二一年),蔡论的弟子孔丹在皖南造纸,他很想造出一种世上最好的纸为老师画像,以表缅怀之惰。年复一年,终未如愿。一天,孔丹徘徊于峡谷溪边,偶见一棵古老的青檀树,横卧溪上,由于流水终年冲洗,树皮腐烂变白,露出一缕缕修长而洁净的纤维。孔丹取以造纸,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大功告成。这就是后来的宣纸。  

5. 在唐代初期广东肇庆(古称端州)东郊羚羊峡栏柯山的端溪一带,就出现了依靠采砚石、生产端砚为生的劳动者。这里,滚滚东流的西江水,穿峡而过,直奔南海。夹岸丛山峻岭,气势磅礴,重岩叠翠。端砚名坑中的水岩(老坑)、坑仔岩、麻子坑、朝天岩、古塔岩、宣德岩......就错落的分布在这风景如画的环境中。生产的端砚慢慢地成了肇庆独有的工艺美术品;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并得到达官贵人和帝王将相的赏识。宋朝开始把端砚列为“贡品”,蜚声中外。  

6.   歙砚中国名砚类名,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是砚史上与端砚齐名的珍品。以砚石在古歙州府治加工和集散而得名。  

  歙砚始于唐代。据北宋唐积<<歙州砚谱>>载:婺源砚在“唐开元中,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见叠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之归,刊出成砚,温润大过端溪。”自此以后,歙砚名闻天下。  

  据史料记载,盛唐时歙砚已大盛。1976年合肥出土的唐开成五年箕形歙砚,石质细润,色泽清纯, 是早期歙砚的珍贵遗存。在南唐时期,歙砚大受宠遇,中主李景精意翰墨,宝重歙石,专门在歙州设置了砚务,选砚工高手李少微为砚务官;后主李煜对歙砚极为推崇,把歙砚、澄心堂纸、李廷硅墨三者称为天下冠。   

  宋代,歙砚获得很大发展,歙石开采规模扩大,歙砚精品不断涌现,名色之多、质地之细、雕镂之工,为诸砚之冠。  

7.出示实物,A.让学生比较羊毫、狼毫的区别。  

            B.让学生比较松烟墨和油烟墨的区别。  

            C.让学生比较歙砚和端砚的区别。  

四.学生讨论谈感受。  

五.教师小结。  

   

一字之师  

一、学习《一字之师》  

1.导入新课,理解题意。  

   2.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请学生说一说对“一字之师”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老师讲故事“一字之师”,说说你听懂了什么?  

   2.看课文,给生字新词作上记号。  

  三、学习生字识记生字。  

   1.卡片展示,逐一板书。  

    题目前面作天数学算术  

   2.师范读,生跟读。  

   3.议一议,哪些读音需要注意。  

   4.卡片随机抽读。  

   5.出示认读字。  

    则  梅  致  

  四、试读课文,熟悉课文。  

  五、分析课文,理解内容。  

   1.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2.“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是什么意思?  

   3.“昨夜一枝开”又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昨夜一枝开”比“昨夜数枝开”好?  

  六、自读自悟,感悟升华。  

   1.你对齐几有什么看法?对郑谷又有什么看法?  

   2.从齐几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七、指导书写,巩固生字。  

   1.观察生字在天田字格中的位置。  

   2.重点指导易混字的书写。  

八、学习《勤读多作》《文征明习字》《神奇的书》《范仲淹苦学》。  

  1.各自轻读课文。  

  2.思考:这几篇课文都讲了什么?  

  3.讨论:从这几篇课文中,我们能学到什么?  

  4.指名说说自己的所得。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雪堰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雪太路1号 电话:0519-86156781 联系QQ:93404600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