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雪堰中心小学集体备课记录表(第七单元)
发布时间:2017-05-24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吴芳

 

雪堰中心小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学科(年级):  一年级                时间:    20165           

备课组长:     吴芳    记录人: 吕璟   

参与人员:    一年级全体语文教师             

中心发言人:  许霞            

研讨内容      第七单元                                                       

研讨过程:  

许霞:《中国红》是一首儿童诗歌,诗歌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一年级上册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人有两个宝》、《家》、《升国旗》、《雨点》、《秋姑娘》、《河里的月亮》,本学期学习了《晨光》、《叶子的眼睛》,学生已经清楚了诗歌的外在形式,也能读出诗歌所写的内容,但《中国红》这一课,“中国红”不仅仅是一种色彩,更是一种象征。课文中出现的“太阳、花儿、国旗、城楼、灯笼、春联……是红的”,对学生而言是具体的,但如何从具体中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于“中国红”的独特情结,是很困难的。所以本课的教学应基于文本内容,给学生提供更多中国文化意义上的“红”,如:剪纸、中国结、婚礼用品等素材,使学生感受到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上意义。当然,低年级语文学习离不开识字、写字,离不开朗读,这应该贯穿到每一节课中。因此,本课有教学价值的内容是:识字写字、朗读背诵、感悟仿说。

吴芳:识字、写字:《中国红》这一课有5个二类生字、7个一类生字,教学时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随文识读5个二类字,学习五个左右结构的字:“妈”“扬”“城”“挂”“张”。扶放结合,让孩子通过加一加,换一换等方式进行识记字形,并能按照正确笔顺书写。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发现这5个左右结构字的特点是“左窄右宽”。第二课时字源识字,学习“身”和“安”两个生字。“身”字教学,根据课后练习“积累运用图文结合,象形识字;“安”会意识字。

  语言训练:第一课时结合课后习题“比一比,读一读”,学会把词语描述具体,并进行拓展训练。如:雪花飞舞的雪花 冬天飞舞的雪花;小草 碧绿的小草 满地碧绿的小草。第二课时进行句式训练,让学生仿照“是红的……是红的……也是红的……”这个句式说一说。在仿说的的过程中学生感悟“中国红”的传统文化意义。

杨炳华:这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课文叙述了20081223大陆向台湾赠送了一对大熊猫的后续故事。作为教材的新增篇目——《团团和圆圆》,教材编写组编创的用意也很明显:希望娃娃们了解团团圆圆名字的含义及两岸同胞期盼团圆的美好愿望。

    课文很短,分四个自然段,共有七句话。最难读懂的是第一句话,因为这句话中有两个一年级孩子所不熟悉的词语:“宝岛台湾”、“木栅动物园”;最长的是第四句话,由三个短句组成。整体来看,课文语言浅显,内容清晰,易于朗读。特别是第二自然段用拟人化的手法介绍两只熊猫不同的性别和性格,还有第四自然段,围绕“受欢迎”这一中心词,描述小朋友们对熊猫的喜爱。

文本虽浅显易读,但若想让学生仅仅通过朗读来明晰文本的核心价值,恐非易事。毕竟,语言简洁则留白甚多。基于此,我想,在执教本课时,要善于利用文本的插图(台湾小朋友们在动物园看大熊猫的场面),以及适当的相关背景及图片,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认知,再引导学生基于文本,进行想象补白,通过这种不断渗透,不断内化体验的过程,最终水到渠成。

    所以,就本课教学设计的整体构思,我依据课时拟定两个主题:第一课时——游园,看熊猫,说喜爱;第二课时:心愿,受欢迎,一家亲。

赵华:《团团圆圆》这一课文本语言简洁,但留白很多,适宜让学生展开想象,练习说话。比如第二自然段用两句话简单介绍了两只大熊猫的不同性格,这远远不能满足于孩子对熊猫探究的兴趣,我们可以适时出示图片或视频加以丰富并创设情境,让孩子做具体介绍。第三自然段只用一句话介绍团团圆圆有了小宝宝,一家人生活得很快乐。我们可以设计说话练习,引导孩子说说它们是怎么生活的?给学生充分表达的场,发展学生的想象和语言。书上精美的插图也不可错过,引导孩子仔细观察,再结合第二、三自然段的描写,猜猜谁是团团,谁是圆圆?为什么?通过问答,内化课文语言。

汪燕倩:《陈毅探母》题目精炼,能够概括全文内容。“探”字意为“探望、看望”之意,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陈毅回家乡探望老母亲。那为什么要探望母亲,探望的过程中又发生了哪些事呢?抒发了哪些情呢?学生容易被这些问题所吸引,从而引起探究的欲望。

  全文共分三个自然段落,第一自然段交代了看望的原因,原来是母亲病了,所以陈毅要急着赶回家。陈毅贵为国家领导,平日虽公务繁身,但听到母亲病了仍然第一时间选择回去,一个“赶”字更是体现了陈毅的迫不及待。第二自然段具体描写了陈毅为病榻上的母亲所做的事,“拉手、打水、洗衣服”虽然都是小事,却都能体现出陈毅对母亲深深的爱。第三自然段则是整篇文章的高潮阶段,陈毅与母亲之间的拳拳对话更是能体现出母子俩人之间最朴实、最真挚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蒋燕:《陈毅探母》一课学完,心情有点沉重。这是由史实改写的课文,似乎因为有了红色光环,很多老师不愿意上,也确实不好上。在价值的把握上,一不小心就会走到极端。陈毅我们要了解,关爱母亲的精神要学习,还有词语和句式训练,总感觉有些乱。

上课的时候,首先了解了陈毅,让孩子认识到陈毅是和毛主席、邓小平一样的伟大人物,然后听读课文,了解探的意思,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这是我上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这篇课文概括比较简单,题目非常明确指出了主要内容,我应该告诉孩子用题目来概括课文这个好方法的。学习生字和朗读课文后,让孩子找找陈毅探望母亲时做了哪几件事。具体学习的时候,抓住重点词语,通过对比朗读感受陈毅对母亲的忧心和关爱,“赶、拉着、细心地、一……就……等直接写陈毅的词语孩子可以找出来通过读感受,询问病情和谈家常进行了想象补白。最后的口语训练我放在了最后一段陈毅的话,”从小到大……是应该的呀。“让孩子模仿陈毅的话说一说自己对妈妈做什么是应该的,没想到孩子真的说得很好。也算是这节课的一个最大安慰吧。

姚玲:《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是一篇人物故事,讲的是邓小平爷爷从小认真练字的故事。全文共三个自然段,作用各不相同。第一自然段概括介绍邓小平爷爷从小就写一手好字;第二自然段写先生对学生练字提出的具体要求;第三自然段具体写邓小平爷爷从小怎样练字和所取得的成绩。教学重点是第二和第三段自然段。

课文配有插图,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充分利用插图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低年级语文课上除了简单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人物精神,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识字写字及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上来。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识字写字是基本教学任务之一,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是一个重点。另外挖掘文本,提取最适合该年龄段的语用资源,练习运用也是语文课教学价值所在。本文重在叙事,能够把事情按发展顺序表达清楚应该作为本课语言积累和运用的一个关键点。文中运用了“先……再……”的方法来表现邓小平学写字的过程,读起来很容易掌握,但说起来就需要适当的训练和引导了。另外,“每次……都……”“因为……所以……”等关联词语也是说话训练的点,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调动生活经验来进行相应的说话练习是必要的。

总之,在教学中要努力达到质疑解疑,探求新知;读懂课文,理解新词;动手实践,写好汉字;课堂内外,夯实基础。

吕璟:首先,我觉得从这篇文章的原生价值角度来讲,是一篇很好的写字教学和规则意识的教材,借以进行写字方法的指导和习惯、毅力的培养(这部分内容可以联系《怀素写字》和《骑牛比赛》来进行),同时通过这个故事和拓展的更多的故事,让孩子们接触并认识邓小平这个中国蓝图的设计师,知道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红色年代所有付出和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精神品质。

    其次,作为一篇教材,极具教学价值。

    进行语言积累与运用。本文重在叙事,能够把事情按发展顺序表达清楚应该作为本课语言积累和运用的一个关键点。文中运用了“先……再……”的方法来表现邓小平学写字的过程,读起来很容易掌握,但说起来就需要适当的训练和引导了。另外,“每次……都……也是一个说话训练的点”,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调动生活经验来进行相应的说话练习是必要的。

    考虑是否需要对邓小平爷爷的事迹和相关故事进行拓展,多少为宜呢?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雪堰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雪太路1号 电话:0519-86156781 联系QQ:93404600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