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次集体备课研讨记录
发布时间:2017-05-27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沈忠英

雪堰中心小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学科(年级):   一年级数学               时间:   2017424           

备课组长:         沈忠英       记录人:   杨晓燕         

参与人员:     沈忠英、杨晓燕、李小妹、薛琴                                   

中心发言人:         沈忠英         

研讨内容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研讨过程:

沈忠英:

学生在第四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里,已经掌握了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不退位的两位数减一位数;学会了笔算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不退位的两位数减两位数。以这些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本单元继续教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包括需要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或两位数,需要退位的两位数减一位数或两位数。其中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运算要求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运算用笔算。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的计算能力会有明显的提高。

例1编排了两道算式教学进位加法,其中24+6的和是整十数(两个加数个位上的数相加刚好得10),24+9的和是非整十数(两个加数个位上的数相加得十几)。例2编排两道算式教学退位减法,其中30-8是整十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那一步是10减几),34-8是非整十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那一步是十几减几)。例3计算34+16,和是整十数,“试一试”计算65+28,和是非整十数。例4计算56-26,被减数是整十数,“试一试”计算43-27,被减数是非整十数。加法里的进位、减法里的退位,都是十进制计数法的计数规则在计算时的具体应用。学生学习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必须理解其进位原理和退位原理,懂得为什么“个位满10要向十位进1”、为什么“十位退1到个位要作10”。

口算加法和口算减法的例题里,都在一个情境中提出两个不同的问题,分别列出特殊情况的算式和一般情况的算式,依次教学它们的计算。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的例题里,只教学特殊情况的计算,把一般情况安排在“试一试”里,让学生尝试着计算。这些编排,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在初步教学进位加、退位减的时候,适当多教一些、多扶一把,对大多数学生有益。在学生有了进位、退位体验以后,适当少教一些、少扶一把,给了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学习能力会从中能得到提高。

 

让学生操作学具,从形象到抽象地看待进位与退位,逐步形成计算思路,掌握算法要领。

薛琴:本单元的四道例题,都安排学生摆小棒或拨数珠,借助操作学具来探索计算的原理与方法。

(1)例1的第一个问题列出的算式是24+6,根据已有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思路,学生会很自然地先算4加6得10。这时该怎么办?让他们摆小棒激活“10根小棒应该捆成一捆”的经验,形象地看出再算20+10=30。教学要及时组织学生回顾例1的两道计算题,看到它们仍然是两位数加一位数,仍然分两步计算。与以前不同的是第一步计算的得数满10,所以第二步应该算几十加10或几十加十几。通过这样的反思,帮助学生注意到计算中的新情况和新对策,完善自己的计算经验。

(2)例2教学退位减法,学生理解退位的原理和方法比学习进位加法要难一些。他们看到算式30-8,也打算像不退位减法那样计算,但不知道先算几减几。可以让学生摆学具计算,拆开1捆小棒变成10根,从中拿走8根,形象显示出从十位退1、个位作10的退位原理。

例2的第二个算式是34-8,学生理解被减数34分成20和14,先算14-8是教学难点。要抓住摆小棒过程里的两个要点,发挥学具在探索算法时的作用。一是把3捆和4根小棒变成2捆和14根,突出把34分成20和14,;二是从14根小棒里去掉8根,强调先算14减8。至于怎样算14-8,不是例题所要教学的。

(3)例3与例4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在学具的使用上有两点变化。一是只在教学特殊情况(和是整十数、被减数是整十数)时使用学具, “试一试”里直接进行竖式计算,不再借助学具的作用了。这是因为学生已经多次操作学具,初步理解了进位和退位的原理,积累了相应的经验,适当减少操作学具活动,加大对算法的推理力度,有利于学生发展抽象思维。二是探索特殊情况的算法,既摆小棒,也拨数珠,充分发挥各种学具的优势及作用。

 

杨晓燕

一、 经常比较加、减法计算的各种情况,促进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

到本单元为止,已经教学了10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许多种情况。(1)通过一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比较,进一步理清后者的计算思路。(2)通过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比较,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的比较,进一步突出口算思路。(3)通过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竖式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竖式比较,进一步突出相同数位对齐。(4)通过加法和减法的比较,进一步突出它们在计算时的相同方面与不同方面,培养学生细心计算的习惯。。

值得注意的是,教材把所有的比较几乎都编排在练习里,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算”可以回忆计算知识,可以反思计算方法;“比”是通过“比同”来促进学生的认知同化,通过“比异”来促进学生的认知分化,学生的认知结构需要在经常的同化和分化中得到调整和完善,得到稳定和巩固。

二.估计加、减计算的结果是几十多,深入体验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算式的特点,提高口算的正确率。

小学数学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应该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在一、二年级可以笔算,到三年级也应该口算。人们进行计算,如果能够(或者要求)口算,则应该口算;如果不能口算,而又要得出精确结果,则采用笔算或计算器计算;如果不能口算,也不要求精确得数,则采用估算。教材编排这些估计,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并区分不进位加法与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与退位减法,从而把握住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算式的特点,在计算时不疏忽进位和退位,提高口算的正确率。

学生习惯了口算以后,要求他们不算出得数,直接估计结果是几十多,会显得不适应,甚至不知道怎样思考。为此,教材作了比较细致的安排。

(1)在估计之前,安排了铺垫。

学生在《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里,曾经估计了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两位数减整十数或一位数的得数是几十多。由于那时的计算不进位、不退位,估计时所展开的思维难度较小,只要想几十多加几十多得到几十多、几十多减几十多得到几十多。如76-34是七十多减三十多,结果是四十多。现在要进行的估计包括不进位加法与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与退位减法,情况复杂了,思维难度也大了。练习十一第3题把5+72和5+75编成一组题,学生在口算后会发现5+72的得数是七十几,5+75的得数是八十。这组题表明,72加一位数的和可能是七十多,也可能是八十或八十多。如果深入探究,就会发现72加一位数,如果不进位,和是七十多;如果要进位,和是八十或八十多。

(2)联系口算与笔算的经验进行估计。

本单元估计算式的得数是几十多,思考聚焦于不进位加与进位加、不退位减与退位减的辨别上。练习十一第10题给出五道两位数与一位数相加的算式,要求学生“先说出得数是几十多,再计算”。练习十二第9题给出四道两位数减一位数的算式,也要求学生“先说出得数是几十多,再计算”。教学要注意到这两题是先估计、再口算,其次序不能颠倒。如果先口算再说出得数是几十多,就失去了估计的意义。

 

李小妹

应用新教学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的新授内容是计算,教材在各个“想想做做”和各个练习里都编排了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解答。解答这些实际问题都要应用新授的计算,一方面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继续练习计算,另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新学习的计算有实际应用价值。

本单元没有安排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授内容,所涉及的实际问题,其数量关系都是以前教学过的。包括一年级(上册)认识的数量关系,以及一年级(下册)第一、四单元教学的数量关系。虽然没有新授的知识,但实际问题及其呈现还是有些变化、有点提高的,主要是下面的表现。

(1)把求两个数一共多少以及求这两个数相差多少的两类问题,综合在一个情境里面。如练习十一第7题,给出两个已知条件“一组植树14棵”和“二组植树9棵”,提出两个问题“两个组一共植树多少棵?”与“第一组比第二组多植树多少棵?学生通过解答这一道实际问题,能够获得这些体验:如果已知两个数量各是多少,既能计算它们一共多少、还能计算它们相差多少;求两个数量一共多少与求这两个数量相差多少,数量关系和数学方法是不同的。

(2)改变实际问题的问句,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练习十一第6题,在图画里给出两堆皮球分别是17个和9个,一个纸箱里能装皮球25个。要解决的问题是这些皮球能全部放进这个纸箱吗?这题涉及到两个数学问题:17和9一共多少?26比25大还是小?现在用“这些皮球能全部放进这个纸箱吗”包容两个数学问题,显得很自然,很接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像这样改变实际问题的问句,还有练习十三第5题,一年级一班有男生18人、女生19人,每人借一本书,40本够不够?

(3)同时给出多个已知条件,并提出几个问题,解决每个问题都要从已知条件里选择有关的数据。练习十一第12题,在图画里分别呈现积木、玩具熊、玩具娃娃、机器人、小鹿模型等五种物品的价钱,在对话里给出小兰买一个玩具娃娃和一只小鹿模型,小青买一个机器人和一只玩具熊,小玉买一只玩具熊和一盒积木。要解决的问题是“三人各应付多少元?”这道题的情境大、信息多,要解答的问题也多。首先,题目用一句话“三人各应付多少元”提出三个不同的问题,学生需要明白这个问句里是哪三个问题。其次,每个问题都是求两个数量一个多少,解决各个问题所需要的条件不同,都要到情境里寻找相关的两个数据,这就为以后形成分析法思路作了铺垫。

(4)在问题情境里有多余的条件。练习十三第10题,学校有47个篮球,一年级借走18个,二年级借走24个,一共借走多少个?这是一道一步计算的问题,求两个数量的和只需要两个已知数量,而题目给出三个数量,其中一个数量就是多余的。学生在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识别多余条件,是思维水平与解题能力提高的表现。有多余条件的题目还有单元复习第7题等。

(5)鼓励学生在现实情境里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解答。数学课程标准把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作为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过去的数学教学十分重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而在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方面显得有点薄弱。教材开始注意到这一点,在练习里创造了让学生自己提问并自己解答的机会。练习十二第16题,已知红金鱼有24条、黑金鱼有10条、黄金鱼有6条,利用这些条件可以解决许多个求总数或相差数的一步计算问题。教材只提出 “红金鱼和黑金鱼一共有多少条”“再放进几条黄金鱼,就和红金鱼同样多” 两个问题,通过“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鼓励学生提出其他问题,让学生初步体数学学习不只是解答别人提出的问题,还要自己提出并解决问题。可见,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还是他们解决复杂问题所需要的能力。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雪堰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雪太路1号 电话:0519-86156781 联系QQ:93404600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