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年级): 五年级 时间: 2017-04
备课组长: 殷素玉 记录人: 费美玉
参与人员: 费美玉 、殷素玉、陈丽琴、周丽敏、强明菊、王红艳、杨晓军、钱燕
中心发言人: 费美玉
研讨内容 第四单元的整体备课
研讨过程:
费美玉:本单元以“世界各地”为主题,安排了三篇讲读课文《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音乐之都维也纳》和《习作4》《练习4》。《秦兵马俑》一课把我们带到那举世无双的珍贵历史文物面前,让我们饱览它们的精美,感受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埃及的金字塔》一文,写出了金字塔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办法,热情讴歌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和超人的才干。《音乐之都维也纳》一文生动地介绍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描绘了维也纳特有的人文景观,指出了它在世界音乐历史及乐坛上的地位和影响,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习作4》指导学生学写参观、游览游记。《练习4》包括:语文和生活,学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诵读与欣赏,
描写名胜古迹的文段;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介绍世界名城;学写毛笔字。
每篇课文的训练点是:《秦兵马俑》教学时应注意不要把大量的课堂时间花在词语理解、课外资料交流或其他的枝节性问题上,要着重引导学生交流重点问题,如,交流对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个性鲜明”的体会,畅谈阅读感受等。
《埃及的金字塔》这篇文章介绍事物的方法值得教师引导学生去学习。同时,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还要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去搜集和整理知识,多种渠道学语文。
《音乐之都维也纳》一文,由于很少有学生去过维也纳,所以他们大多没有对这个城市的直观印象。教学中要根据课文的需要采用投影、录像、图片以及音乐的播放等形式将维也纳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做到图文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习作要求:学习例文的写法,写一篇参观记或游记。至于每篇课文的教学流程,大家浏览一下教案,之后我们进行评议和补充。
费美玉:《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的散文,单纯的状物类说明文与状物类散文其实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说明文以“法”为主,而状物类散文除了“法”外,更有“情”。
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这类文章的特点在于把比较抽象的思想感情寄托于具体、形象的事物当中,文中既有对所寄托事物的具体描述,又有对所寓之理和情的充分阐发。《秦兵马俑》从两方面详尽介绍了秦兵马俑:一是运用详实的数据、比较、举例等说明方法向读者展现了兵马俑的宏大规模;二是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的特点,形象地展示了秦始皇统帅千军万马吞并六国、威震四海的雄威神武,文中既有准确、生动的文字描述,更有作者思接千载的无限遐想,不仅赋予了沉睡几千年的兵马俑以血肉,更能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到那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殷素玉:《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说明文,着重向我们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来历、金字塔的代表作胡夫金字塔以及金字塔是怎样建造的,使我们了解到金字塔具有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同时对建造了金字塔的古埃及人民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
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来理解--第1自然段时第一部分,主要告诉我们金字塔的地理方位和概貌。第2、3自然段是第二部分,介绍金字塔的来历及其代表作胡夫金字塔的构造。第4、5自然段是第三部分,介绍金字塔是如何建造的。第6自然段是第四部分,写金字塔的意义--埃及的象征,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全文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语言平实流畅,描写细致,是一篇精彩的说明文。
陈丽琴:《音乐之都维也纳》是苏教版第十册的一篇散文。这篇课文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与人文景观,讲述了维也纳被誉为“音乐之都”的渊源,指出了它在世界音乐史和世界乐坛上的地位与影响。课文语言简洁优美,层次介绍清晰明快,如音乐般急缓有致,字字句句透露着维也纳浓郁的音乐氛围,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在音乐的情趣中充分感悟“维也纳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萌生出对这座充满特殊魅力的城市的赞美与向往,以及激发对充满无穷魅力的音乐的热爱之情。
钱燕:习作要求:学习例文的写法,写一篇参观记或游记。
1、鼓励学生走近山川河流,“行万里路”,领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无限风采。
2、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进行诗意的思考,从而发出由衷的赞叹。
3、本次习作的重点是指导学生按参观或游览的顺序,有选择地进行介绍和描写,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4、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智慧的敬仰之情。
殷素玉:这一单元的集体备课研讨活动暂时讨论到这儿,希望我们每一位老师能在平时教学中,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堂课,尤其能体现出邵校长提出的新基础的理念,使我们的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焕发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