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五数《因数与倍数》集体备课研讨
发布时间:2017-06-0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李向红

雪堰中心小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学科(年级):      五年级      时间:    2017.3.2          

备课组长:     邵文彬              记录人:     李向红            

参与人员: 邵文彬、李向红、 董美玉、张名伟、秦志刚、钱岳新                               

中心发言人:   李向红      

研讨内容          因数与倍数                            

研讨过程:(宋体 四号 20磅)

李向红:

在修订前的实验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是分两段安排的:四年级下册教学因数和倍数的含义,2、5、3倍数的特征,以及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等内容;五年级下册教学公因数、公倍数的含义以及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本轮教材修订时,把上述两段内容整合后集中安排在本册进行教学。因为大部分教师在教材实验中发现,在四年级下册教学因数和倍数之后,由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巩固和应用上述知识的机会,所以在教学公因数、公倍数的内容时不得不花较多的时间迸行复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连贯性和实效性。此外,教材修订时,还在教学质数、合数之后安排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的内容。这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视野,加深对质数、合数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如果一个数的因数是质数,这个因数就是它的质因数。整合后容量大,概念多。

董美玉:本单元教学重点是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等概念的联系和区别,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是,根据数的特点合理灵活地确定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根据对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理解正确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

 

秦志刚:这部分内容不仅知识点较多,而且存在很多容易混淆的概念和方法,历来是小学数学的教学难点之一,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知识、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在认识因数和倍数、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公因数和公倍数等活动过程中,应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自然数的基本特征,加深对自然数相互关系的理解,增强数感。在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过程中,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有序思考的意义和价值,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钱岳新:我们可以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借助直观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并感受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教学因数和倍数时,让学生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形,引导他们依据不同的拼法写出不同的算式,并由此揭示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教学公因数的认识时,先让学生用边长6厘米或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铺一个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在启发他们根据“能否正好铺满”这一操作结果,初步理解公因数的意义和实际价值。教学公倍数的认识时,先让学生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依次去铺边长6厘米和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再启发他们通过对操作结果的分析和比较,初步理解公倍数的意义和价值。

邵文彬:本单元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方法的同时,不断提高探索学习的能力,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2、5和3的倍数的特征时,注意充分利用“百数表”引导学生在圈一圈、比一比、想一想、议一议等活动中主动进行相应的归纳;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则侧重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思考和交流,帮助他们在掌握基本思考方法的同时,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张名伟:教学时,应注意:虽然本套教材不是从过去的整除定义(形式上是除法算式)出发,而是通过一个乘法算式来引出因数和倍数概念,但在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只是略去了许多中间描述。因此,要注意,只有在这个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积都是整数的情况下才能讨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雪堰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雪太路1号 电话:0519-86156781 联系QQ:93404600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