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二年级数学研讨记录
发布时间:2020-06-28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沈忠英

雪堰中心小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学科(年级):   二年级数学               时间: 416            

备课组长:           沈忠英         记录人:    沈忠英         

参与人员:    沈忠英、吴洁、秦珂、李小妹                                   

中心发言人:     沈忠英             

研讨内容      认识万以内的数等                               

研讨过程:

沈忠英:下面谈谈对认识万以内数的看法:

吴洁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数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数的认识”教学十分重要的一段,也是学生数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本单元之前,学生接触的都是比较小的数,这就限制了他们对自然环境、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认识。在本单元,学生将学习新的计数知识,用较大的数描述、交流学校生活或社会生活里的事件与现象,他们的数感会有明显的发展。

我国的计数,习惯把数位分成个级、万级、亿级,每一级都是四个数位,每一级上的数都是万以内的数。读、写多位数一般都分解成两个或三个万以内数在不同数级上进行读、写。从这点来说,本单元对以后教学多位数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

学生在100以内数的基础上认识万以内的数,是一次较大的跨越:他们需要认识较大的计数单位“千”和“万”以及相应的数位,需要学会读数和写数的基本方法以及数中间或末尾有0时的读写规则,需要依据数的组成比较数的大小,需要从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得出求近似数的方法。

万以内的数是小学数学的传统教学内容。虽然大家已经积累了许多教学经验,但仍然存在一些教学难点。本单元教材遵循人类认识较大数的一般规律,尊重儿童的认数特点,编排九道例题,循序渐进地教学万以内数的知识,具体安排如下表。例题教学内容练习编排例1直观认识几百和几百几十几例2三位数的意义(组成)

秦珂:直观认识一千例3三位数的读与写例4认识算盘,在算盘上表示三位数练习三

练习三位数的知识,重点是数的意义和读写(续表)例题教学内容练习编排例5认、读、写整千数,四个数位上都不是0的四位数,末尾有0的四位数例6直观认识一万

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例7认、读、写中间有0的四位数例8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例9求万以内数的近似数练习四

练习四位数的知识,重点是数的意义、读写与求近似数单元复习整理并应用全单元教学的主要知识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接触大数的机会比较少,因此缺乏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是他们认识大数的主要障碍。从上表里可以看到,全单元的新授内容大致分成三段编排,例1~4集中教学三位数,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千”的观念。例5~7集中教学四位数,让学生初步认识“万”。例8和例9则把三位数和四位数结合起来,教学比较数的大小与求近似数。这种知识结构与过去教材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把三位数和四位数的认、读、写分开安排,降低了学生认知的坡度,有分散教学难点的作用。比较数的大小和求近似数,三位数和四位数的原理与方法是一致的,都是依据数的组成作出判断,合起来教学,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算盘曾经是十分常用的计算工具。发明和使用算盘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传统文明。由于计算器的普及,珠算已越来越少,离开小学数学教学也有较长时间了。按照数学课程标准中使学生“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的要求,本单元编排例题帮助学生认识算盘,并在算盘上表示万以内的数,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数学教学有机融合,既弘扬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又解决了认数教学缺少计数器的困难。算盘的1个上珠表示5”,用它表示数,比计数器稍抽象些,但更方便些,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好处。

李小妹:教学千以内的数,调用学生已有的认数经验,设计符合儿童认数特点的教学线索与方法。

在前几册教科书里,学生陆续经历了认识10以内的数、认识11~20各数、认识100以内的数等过程,初步积累了利用数珠、小棒、计数器等表示数的经验,初步形成了联系数的组成理解数的意义,以及读数与写数的经验。这些都是教学万以内数认识的可用资源。教材设计的认数教学线索与方法,遵循儿童的认数特点,使已有资源得到开发利用。

1 从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引出三位数,用教具和学具表示三位数,让学生直观感受三位数的意义。

直观认识三位数编排两道例题,例1里的数是整百数和几百几十几的数,例2“想想做做”里出现几百几十和几百零几的数。这是由易到难的安排。

百位上的1个珠表示一百。现在表示3个一百,很自然地应在百位上拨3个珠。学生看着3片小方块和计数器百位上的3个珠,能够体会到3个一百是三百。这就直观形象地体验了三百的意义。

2 设计认识一千的两条线索。

一千是一个数,“千”也是一个计数单位。学生认识三位数以后,有条件认识一千,他们继续学习更大的数也必须认识一千。例2引导学生直观认识一千,编排了两条认数线索,让学生体会一千有多大,学会用学具表示一千。

一条线索是在计数器上一个一个地数,九百九十九添上1是一千。教材画出的计数器上,百位、十位、个位上各有9个珠,表示九百九十九。如果再添上1,个位上是10个珠。已有的经验是10个一变成1个十,十位上就是10个珠;10个十变成1个百,百位上就是10个珠。这就需要建立新的数位和计数单位,为此在百位的左边新增加一个“千位”,这个数位上的1个珠表示一千。

沈忠英: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二年级上册教学了厘米和米,学生初步具有了1厘米和1米的概念,能够利用这两个单位表示常见物体的长度,会用米尺或学生尺测量线段的长度。但是,日常生活中有些物体相当短,其长度达不到1厘米那么长;有些路程实在长,用米为单位计量其长度十分麻烦。这就需要比厘米更小或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事实上,人类已经创造了许多长度单位,常用的单位从小到大依次是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从二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接受能力考虑,他们往往会接触比1厘米短的长度,需要认识毫米。他们认识千米以及计量很长的长度,困难会比较大。所以,本单元只安排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教学。全单元编排四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表。例题教学内容练习编排例1分米的有关知识例2毫米,用毫米为单位测量长度例3把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改写成毫米为单位,把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改写成分米为单位练习五

涵盖全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从上表可以看到,前两道例题教学新的长度单位,后第三道例题是不同长度单位的换算。改变长度单位,能沟通长度单位之间的联系。它们之间不仅有着进率的关系,而且以一个单位表示的长度可以改变成另一个单位表示的长度,这就增加了选择适当单位表示长度的灵活性。

吴洁1. 认识分米和毫米,既联系厘米和米的概念,又丰富对厘米和米的体验。

有次序地排列常用的长度单位,分米介于厘米和米之间,1分米比1厘米长、比1米短,而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所以,先教学分米,后教学毫米是比较自然的编排。

学生在认识分米时,必然会联系厘米和米。所以说,没有厘米和米的概念为基础,不容易认识分米。在建立分米概念的同时,还能进一步体验厘米和米。同样,学生认识毫米要以厘米为基础,建立毫米与厘米之间的联系,既认识了毫米,也强化了厘米的概念。

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重点在于知道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学生感知长度,单凭介绍、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充分的操作活动中体会,才能获得对分米和毫米的正确认识。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例1和例2设计了许多学生的操作活动。

1 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引出新的长度单位,使学生对新单位有鲜明的第一印象。

2 在直尺上感知1个新单位是多长,使学生初步形成1个新单位的长度表象。

指导学生看直尺上的1分米,教材承接前面介绍的10厘米是1分米”,在直米中间每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数出直尺上1厘米里有几个小格,得出1厘米的几毫米,并完成填空1厘米=()毫米”。学生由此会牢牢记住1毫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毫米的正确表象。

3 联系相关物体的长度,丰富对分米和毫米的感性认识。

教材呈现5角硬币、身份证、10张纸等图片,指出这些物体的厚度都大约1毫米。学生能由此体会到:厚度大约1毫米的物体还是比较多的,毫米在日常生活中还是经常使用的。如果继续列举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厚度)也是大约1毫米,他们对毫米的体验会更加深刻,记忆会更加牢固。

4 用手势比划1分米、1毫米的长度,把头脑里1分米、1毫米的表象表现出来。

5 在分米、毫米与厘米、米之间建立结构性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的长度单位。

6 用毫米或分米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秦珂:例3及随后的“试一试”教学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分别是把较大单位表示的长度改写成较小单位表示的长度,或者把较小单位表示的长度改写成较大单位表示的长度。这些换算,一方面需要灵活运用长度单位的知识,另一方面多样化地表达物体的长度,有益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长度单位间的换算,主要应用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本单元只进行比较简单的换算,只限于相邻的两个单位,而且都是单名数之间的换算。教材更新了单位换算的教学思路,结合着测量物体长度教学单位的换算,突出测量活动以及测量结果的合理表达。在测量中体现换算的原理与方法,大致分三步组织教学。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雪堰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雪太路1号 电话:0519-86156781 联系QQ:93404600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