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研讨记录
研讨主题:课外阅读课内教学课型探讨
主 持: 孙丽娟 时 间: 2016.12. 6
地 点: 会议室 记 录 人: 强明菊
过 程:
孙丽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本好书,应该常读常新,百读不厌。每次读同样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学生在一遍又一遍地读完那本书后,我们思考问题:“这本书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或是“读了这本书后,你有什么启发?”我们应该探索不同童书的阅读指导策略,而指导学生读整本的书的主阵地在课堂。因而,教师应把整本书的阅读纳入语文课堂,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在语文课堂上组织学生对一本书进行阅读、讨论、赏析,探索出课型:
殷素玉说教后感言:四年级时候学习了《三顾茅庐》,布置学生读青少版的《水浒传》,其中我进行过读书指导课,今天上的是读书活动课,从课堂表现来看学生有些被动,课缺乏灵动,有些拘谨。
杨晓丽:选择《草房子》,因为自己喜欢。在读书过程中,我跟学生聊聊故事,发现学生感兴趣的是情节,是形形色色的人物,怎样理清课文人物关系,我利用了思维导图。
周云芝:殷老师的课外阅读活动课准备的非常充分,以小组活动汇报的形式呈现阅读成果,但我觉得小组呈现的方式可以不一样。
邵校长:对小学生来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沉甸甸的书。喜欢它的大多数是男孩,因为波诡云谲,因为金戈铁马,因为以一当十,因为书生意气,因为赤胆忠心……喜欢的理由其实是相似的——好看。
还有更多的人不喜欢。因为厚,因为人物众多,因为打打杀杀……想让更多同学跨越重重障碍,抵达《三国演义》有意思的部分,我们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周丽敏:杨老师的《草房子》上得很生动,能聚焦几个核心问题,徜徉在动人的故事中,杨老师的课堂评价语非常吸引人。在推进中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都出来了。学生在课堂上是成长的。
邵校长:高年级的阅读指导课,要让孩子静下心来读书、思考,不要浮躁的热闹。这也是高年级语文教学的特征之一。高年级的课要追求深度。做课外阅读的研究专题,要从低年级开始,一节比一节好。
曹亚辉:《三国演义》这节课,一般小学读书的基本方法都有呈现。
老师带着孩子从走近名著到走进名著。带着孩子走进名著,让孩子知道书里有很多精彩。满腔热情地扑进书的怀抱,让孩子有兴趣,喜欢读书。
陈玲霞:带着孩子走近名著,做四件事:读故事、知人物(聚焦一个人物)、品文字、找细节。品文字,今天两节课都缺乏,《三国演义》可能战争场面比较精彩,可以品一品,不在多,找最精彩的找一段,集中圈圈,画画,家作自己做批注摘抄。
邵兰芳重建意见:
聚焦《温酒斩华雄》,看电影,看书本,很多人物的形象都会出来,古时候的武将,大多有一个共同的性格,就是讲义气。两军相对,各为其主,胜要胜的堂堂正正,输要输的明明白白,死要死的轰轰烈烈。“温酒斩华雄”一幕中,为了突出关云长的正面形象,对华雄略有贬义。其实华雄也是一位顶天立地的汉子,堂堂正正的英雄。。
《草房子》把读书交流会上出了逻辑感。教案设计、行课过程看到了教师的思维逻辑。先写人物关系图,就是理故事情节。再写角色成长坐标,这个方法很棒,目的是让孩子有一个思维点,就是看到桑桑有哪些变化。下来就探究这个成长的因果。孩子们表现很好,跟第一步的说更进了一层。孩子联系生活经验,体会人物,难度很大,但孩子还是找到了些体验。
关系导图怎么上?集中展示四位学生的导图,让学生比较,哪个更好?枝枝型、树型,人物关系不管要写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间的关系,还要写次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间的关系。
孙丽娟:我们在以后的课题研究中,不仅要研究读什么,还要研究怎么上?如《水浒传》上了十八般兵器,绰号和兵器的关系。如民间故事群文阅读:《牛郎织女》引出四大民间故事,说说四大民间故事的共同之处。然后选外国民间故事,比较外国的和中国的民间故事有什么不同?这些课外阅读基于教科书又不被教科书束缚。我们可以上交流课、欣赏课、总结课、导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