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武进区雪堰中心小学专题网站!
栏目列表
最近更新MORE
浅谈小学生经典名著阅读的有效指导
发布时间:2017-10-17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孙丽娟

浅谈小学生经典名著阅读的有效指导

武进区雪堰中心小学  周云芝

阅读课外经典的重要性已成为共识,苏霍姆林斯基在《论智育》中指出:“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地阅读。会边读边想的学生,比起那些不会迅速阅读的人来,处理任何问题要快些,顺利些。”“会边读边想的和边想边读的学生不可能落后。”这些精辟论述得到教育者的认同。

然而,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经典的现状很不尽人意:不喜欢阅读,他们认为当下有许多比起阅读更有趣的获取知识的方式,比如上网,看电视等,许多学生只是为了写作文才去看作文选;阅读方法不当,不能高效地阅读;没有时间去阅读,作业及各种兴趣班挤占了学生的课余时间;浮躁,无法静下心来看书……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令人堪忧,分析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经典指导的误区,探寻有效的经典阅读指导对策,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一、当前小学经典阅读指导的误区   

误区之一:经典阅读的目的:有趣?有用?

   为什么要课外阅读?教师引导学生一般从激趣开始。阅读始于激趣成了教师们共识,然而,过分强调兴趣,这势必又走入另一个极端:过分地强调有趣,良好的读书习惯就不能持久。专家指出,这种一味激趣的阅读造成的结果可能是:1、阅读平庸化:只重情节不重语言,消遣猎奇成为阅读的目的,丧失了高尚纯正的阅读趣味。2、阅读感官化:只爱读“图”不爱读“书”。3、阅读惰性化:只爱接受不爱思考。视听感觉的愉悦和刺激夸大了思考的痛苦,钝化了心灵的触觉,萎缩了想象的空间。

    除了有趣之外,教师往往会强调开卷有益,即读书的用处。我们知道,书籍给予人的往往不是即刻起作用的东西,也就是说读书并不具有实用性,让人读了一本书后,就立刻变得聪明。“书的实用效果一般来得很晚,有时往往是多年以后才起作用的”。其次,“有用”与“有趣”似乎是一对矛盾,有用的书往往目标过于明确,少了轻松愉悦的心态,读起来枯燥乏味,使刚刚步出了教科书之痛苦的小读者又栽进了另一个深渊。读有用之书之累,想必每个有一定阅读经验的成人读者都深有体会的,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人学习专业理论书籍头痛,而对一本有趣的小说却手不释卷的原因。一个有意志力的成年读者尚且如此,何况小孩子呢!

   另外,从阅读习惯的培养来看,也不一定先有兴趣才可以开始阅读,在阅读过程中也可以产生兴趣。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见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让学生自已在经典阅读的过程中认识那深藏于作品中的“奥秘”,这才是教师要千方百计挖掘的兴趣生长点。所以,教师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既应适当地激发兴趣,更应该考虑到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的规律。

   误区之二:包办过多,抓了芝麻丢西瓜

   课外阅读之难,主要在于经典的阅读。如何让学生完整、有效地读完必须的课外经典读物,无疑是课外阅读指导的关键性问题。学生无法读完经典读物的全文,与经典读物本身固有的难度、学生的阅读时间无法保证、学生的阅读意志力等都有关系,更重要的是教师指导的立足点。

    有难度的阅读正是经典阅读的魅力之一,经典伴随我们的成熟而成熟,我们幼稚的时候,它给我们启迪,当我们成熟的时候,它依旧能给我们启迪,它似乎有我们永远未曾领会的奥秘。学生在经典阅读中面对的困难,恰恰就是他们提升阅读能力的机会。因为“如果你阅读的书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想方设法克服困难,走过经典也就走过了能力提高的“高原期”,跃上新的台阶。怎样让学生“走进经典”?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不借助其他的文本,不过分依靠他人的指导,以独立的姿态开始阅读,凭借自已的力量,独立地看完一本书。只有先“读进去”,才能有进一步的“读出来”。

    对于少数有阅读障碍的学生来说,教师所做的工作应该是帮助他们做“无知者无畏”式的突破,从起点跑到终点,读完全书,对他们而言,即是最大的胜利。如果学生未动,教师帮扶在前,一味地评述,或者让学生听别人重复,则失去了课外阅读的根本。因为知识不是商品,不能直接地从一个人手里传到另一个人手里。可以这样比喻:阅读好比吃饭,如果学生天天在分析研究为何‘吃饭’,分析研究饭里有什么营养成份,可就是没有真正地扒几口!到头来只会个个面黄肌瘦,营养不良。只自己吃的,才会健壮。

    误区之三:不做笔记就不能读书吗?

    许多教师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时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为检查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经常布置摘抄好词好句好段的作业,以为这样可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殊不知适得其反。

    首先,摘录式的读书笔记仅仅是“动笔墨”的一种方法而已,它不能代替其他各种各样的“动笔”方法,如画线、圈点、眉批、旁注、要点记录、提纲勾勒、内容简写、短评等等。其次,做读书笔记的方式也因书而异,因人而异。对于初读者,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教师应该先带他们了解整座大厦的外观和框架结构,在胸有全“屋”的前提下再进入大厦的内部,由楼层到房间,由空间到平面,由整体到局部,细细欣赏。要让学生尽可能放下其他事情,集中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故事之中,一气呵成地读完整部小说,而不是不断地用琐细的要求打断学生的阅读。比如,在初读《红楼梦》之类的长篇巨著时,摘摘抄抄,就像一个人匆促地跑进一座完全陌生的大厦,停留在某幅画前欣赏半天,把握了细节却失去了整体。而且,对细节的过多关注有时使经典阅读变成了漫长而迷茫的旅程,结果做了笔记读不成书,半途而废,或阅读的收获是“只剩下笔记”。第三,有阅读习惯的人都知道,真正读书入了迷,是废寝忘食,只跟着书中的人物喜怒哀乐,走进书中的情节,忘却了周遭的一切。根本就顾不得体会哪个词哪个句的美妙,哪里可能读几句再来摘录几句。而且,欣赏语言必须要强调整体把握下的欣赏。没有整体观,那么,文句摘抄就像在大海边拾贝一样,捡起的是微不足道的贝壳,失却的却是辽阔深邃的大海。

    二、有效指导课外经典阅读的对策

   (一)教师用阅读引领阅读

    对于课外经典阅读,目前,很多学生是从电视或电影上知道和了解名著,然后 再去阅读,也就是说,电影和电视成了学生和名著之间的媒介和桥梁,教师的指导在其中扮演了一个似乎可有可无的角色。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本身的阅读缺失。有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前提是,教师本身应该有每天阅读的习惯,应该是个读书人,只有这样,才可能用阅读引领阅读,才可能做好以下的指导:

首先教师应该帮助和督促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并将它作为整个学习生活的重要组织部分。其次教师应该不断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总结、反馈与检查,不断改善,探索能让学生接受并可以产生实际效果的指导方式。最后每隔一段时间,教师应系统总结以往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不足,寻找新办法,把下一阶段的阅读指导教出新意、教出品位、教出效果。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接受的事物越来越丰富,面对着那么多新鲜的变化,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人永远不可能靠自身的力量去亲历周遭所有的体验,这时候需要的就是阅读,广泛的阅读,它能让人变得丰富起来。别以为阅读只是语文教师的事,跨学科、大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因此学会拓展阅读是每个教师适应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遵循阅读规律,让兴趣引发主动阅读

   真正的学习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一个自主的学习者应该能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以及何时学。只有这样,学习者才能对自己的学习产生责任感,而产生了责任感,有了学习的内部动机,学生的阅读行动才是真实和有效的。引导经典阅读兴趣的形式不胜枚举,最终在于引发主动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我们知道,学习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主动学习指学生自动担负起学习责任的学习。当一个人真正发生了体验的时候,他会领悟到人类如此丰富的语言的贫乏性,常常体悟到一种无以言表的感受,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当下的深切体验,往往以惊叹、呼喊、默默点头或手舞足蹈等到表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头脑中却发生着活生生的图景转换活动。换言之,体验是与生命感动同时出现的。阅读,说到底是阅读者与被阅读者进行心灵交流时不断追问生命意义的过程。在这一意义上,教师多形式引发阅读兴趣只是一个过渡作用,最终是让学生主动阅读,体验阅读的乐趣。

  (三)提倡“无为”而读,追求主动阅读的状态

   为了呵护学生阅读的热情,给学生推荐经典读物时,要把读物的趣味性摆在首位。提倡“无为”而读,读快乐的书。为学生营造一种读书的轻松氛围。“教育是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的建筑自己的幸福”,教育还在于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感到幸福与快乐。而事实上,我们的操作中,常常因为太多的考虑而适得其反。日本《读书杂志》发行人指出:“我倒不是认为老师劝孩子们读书有什么不好。问题出在老师劝学生读某本书时,往往在嘴上说他认为某本书特别有意思,大家可以读一读。可实际上老师在向学生推荐某书时,是否真的因为那本书有意思才让学生去读呢?长久如此,学生发现这是教师指导的一种技巧,就不会相信教师的话,使得指导无效。”因而,教师在指导中,不要指定什么书目;不要强行规定写什么笔记、心得;不要规定学生什么时候该看书;也不要告诉他们应该用怎样的观点去看待一本书。读书有时候与散步相似,随心所欲也是读书的一种状态。但是,随便翻翻,作为知识的补充是可以,要是长久如此,而不专心致志地读几本,日久天长,也无真功夫。最好是两者兼顾。这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教师在课外经典阅读中的指导作用可以这样概括:教师象北极星,没有告诉学生去哪里,但是帮助学生找到了途径。

  (四)开放阅读,体验经典阅读的乐趣

    因为经典读物自身的特点,学生不可能一开始就是主动地阅读,此时,培养兴趣是关键。课外阅读指导中,要遵循阅读规律,起点要低,要求要严,形式要变,鼓励要多。如看题目猜测文章大意;根据主要词汇猜测主要内容;根据首段猜测其它段落;文章段落正确排序;展开想象故事接龙;抛砖引玉,引出故事;激情表演伴阅读;找段游戏,其乐无穷……

 (五)朗读,激活课外经典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习语言“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语文教育专家巢宗祺就特别重视诵读,他说:“培养书面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诵读。”“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诵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教师经常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课外经典读物精品段朗读,是激发阅读兴趣的一大重要形式。可以小组交流,可以见缝插针在班队会、早会课等各个时间段进行。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阅读一篇千字左右的文章,默读所能记下的内容大概只有五分之一,而朗读一遍则会对二分之一的内容留下较深刻的印象。这是因为相对默读来说朗读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朗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时的声音负载着读者的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同时朗读又是一个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的过程,学生朗读时,眼睛所感知的文字,耳朵听到的声音,口耳相传,目视口诵,同时到达人的中枢神经,增加了传入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大大强化了对文章的理解。这就好像“看舞台演出比只看文字剧本印象更为深刻”的道理一样。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一阵晨风浑忘我,最是堂上读书时。经常的自由选择课外精品段朗读,极大促进学生课外经典阅读的兴趣。

   (六)活学活用,让经典阅读进入良性循环

    根据学生爱仿效的特点,让他们的所读有用武之地。注意三结合: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了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运用,课内外相得益彰;课外阅读与写作、听说相结合。如学生在阅读一些结构上极有特点的文章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仿写,从而尝到阅读的甜头。倘若把质量上乘的仿写文积累起来,编印成册,则更能给学生一种成就感。这样,让学生那种潜在的创造性得到了挖掘。课外阅读与各种活动相结合。举办各种阅读兴趣小组,如“读书会”、“文学社”、“阅读组”等,经常举办读书心得交流会,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也可开展一系列的读书竞赛活动,如“经典读物知多少比赛”、“我最喜欢的经典读物”等,面向全体,在全校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

总之,课外经典阅读的有效指导,极大地拓展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时间,创设了良好的教学生态,良好教学生态意味着学生的学习带有极大的广泛性,实际上可以与他的全部生活相联系。这就像蒙塔古说的:“儿童仰看天上的浮云和地上的蚂蚁,都是学习。”课外经典阅读的指导与学生的的学习生活相结合,让阅读、思考、交流、实践活动延伸和扩充了学生生活的领域,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

(本文获江苏省论文比赛二等奖)

附件

    Copyright @ 2015-2016 雪堰中心小学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0019394-1号 技术支持:万兆科技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雪太路1号 电话:0519-86156781 联系QQ:93404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