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房子》读书交流会
雪堰中心小学 杨晓丽
教学目标:
1.重温小说关键情节,在思维中形成人物关系图。
2.评论自己感兴趣的角色,解读小说主题。
3.回望整体内容,提升阅读
4.关注曹氏文字特色,引导学生进行象征性细节阅读,掌握阅读方法。
感悟。
教学过程:
一、重温要点,梳理人物结构
1.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聊一聊《草房子》,谁知道书中的第一男主角叫什么名字?
2.师:《草房子》这本书写的是“桑桑”在油麻地小学读书时期亲眼目睹或者直接演绎的一些故事。那么你认为封面上所写的《草房子》三个字是否就是指“油麻地小学”?同意这么说吗?什么是草房子?
3.师:小说里出现了哪些主要的角色?这些角色和桑桑有什么关系?
(出示角色图。用一两句话介绍角色。)
【设计意图:在《草房子》这部作品中,角色形象是十分鲜明的,要让学生针对这样一部作品展开思考和讨论,首先要在头脑中形成对作品角色的整体印象,因此“角色图”的设计能起到梳理的作用。】
二、评论角色,解读小说主题
1.师:这么多人都和桑桑有关,在你心目中桑桑是个怎样的孩子呢?我这里有专门给桑桑打分的标尺,读完小说后,你对他印象最深的是哪一点,请你简单作个评价,并给他打个分。但是,打分的过程中有个规则,必须仔细听同学的发言,别人说过的内容不能重复。
师:从坐标图中可以看出,桑桑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不断改变,总体来说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这种变化我们可以叫做成长)
角色评价坐标
【设计意图:有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阅读也是如此。当学生享受着桑桑的喜剧人生时,往往投入其中,出现感性偏重而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判断。想让学生有话可说的前提是先让他们对角色有客观的观察和全面的认识。以上“评价坐标”便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细评价方式,当一个角色的发展过程如画卷般全面展示在眼前时,种种思辨就被激活了。】
2.师:根据你对小说情节的了解,你觉得在桑桑成长的过程中,谁对他的影响最大?(无论男女性别,无论年龄大小、无论长幼辈分)为什么?
预设观点:和纸月之间纯洁的情意;
秦大奶奶人生最后瞬间闪耀的光辉;
细马、杜小康对厄运的抗争;
秃鹤对尊严的坚守;
蒋一轮和白雀的情感纠葛
……
3.师:这些人、这些事都很感人,全班意见要达成一致是不可能了,不知你们有没有考虑过,我们在同样的时间阅读了这本书,为什么选择的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会不一样呢?有的说纸月,有的说杜小康,也有的说……(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4.师:真正杰出的文学作品就是一面镜子,当用心去读时,读到的永远是自己。当我们喜欢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真正贪恋的是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发现自己或是自己喜欢的人的影子,或者找到了自己曾经有过的相似的经历。这就是说,我们找到的那个对桑桑最具影响力的人,很可能就是感动我们自己的人。那你愿不愿意告诉我们,当你被感动,被震撼的时候,想到了关于自己的什么?
【设计意图:阅读的最高境界就是从作品中读到自己。但在实际阅读中,能达到这个境界的孩子不多,或者他们已经到了门口却不知来路,也无知于目的地。所以,在班级读书会中,我们需要帮他们和自己的生活接轨,和自己的阅读经历接轨,为他们点亮这盏灯,让他们感动着,并知道自己为什么感动。由此,感性与理性兼顾地培养阅读感悟的能力。】
5.师:再回过头看这些人物,你觉得这些人物的经历,有什么共同点?
三、回望整体,提升阅读感悟
1.师:回头看《草房子》,现在它在桑桑的心中,或者说在你的心目中是什么?写下来。
(草房子不仅仅是草房子,更是桑桑童年的缩影,是他的精神家园,他在这里获得了成长的力量。)
2.师:可是《草房子》这部小说讲的是上个世纪60年代的故事,那时连我都没有出生,为什么时隔半个世纪,这里的故事还是能感动你们呢?
(童年是永恒的,经典的作品是永恒的。正如曹文轩在扉页上所写——或许谁也走不出自己的童年。)
3.师:知道吗?其实你们也有自己的草房子,只要你认真生活,用心表达,你的人生经历也是最动人的故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尝试创作。
【设计意图:学生从教师口中多次听到——“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句话。但是,那只是抽象的概念。在被这个故事感动,并从中找到自己的过程中,学生已经从别人的生活中走进了自己的生活,这才是深刻而现实的感悟。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需要有这么一个过程,这么一种引导让他顿悟。】
四、关注创作,引导深入阅读
1.师:《草房子》之所以能成为一部经典之作,曹文轩在创作上也下了大工夫。除了反复出现的油麻地、草房子、桑桑,还有一些意象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比如说鸽子,小说中多次出现对鸽子的描写,你觉得作者是顺便提及还是有什么特别的意思?
(交流“鸽子印象”)
2.师:在很多时候“鸽子”就是桑桑,桑桑就是鸽子,这样的描写是不是给小说增添了许多情趣。其实这样的意象,小说里还有很多,比如羽毛丰满的野鸭,比如在桑桑偷偷看信时出现的黄鸟,还有一些自然环境的描写,都很有意思,同学们课后可以再去研究一下,再开个讨论会。
【设计意图:曹文轩的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除了情节吸引人之外,还在于他的描写手段着实厉害。该故事中,出现了大量描写“鸽子”的片段,它们不仅推动情节发展,渲染环境,而且似乎有着一定的象征意义,甚是精彩。如此,若不引导学生关注,岂不是既错过了习作方法的引导,又错过了对曹氏作品的特色赏析。】
3.师:今天的读书会就交流到这里,希望同学们能记住——好书不厌百回读,每回都会有不同的收获。读小说不仅享受人物和情节带来的体验,也要多多关注文字,多多思考,这样,你就能发现更多有趣的东西,会有更多的收获。
教后点评:
对于最后一部分的教学,有如下建议:讲到“鸽子印象”这样比较“意象”的内容,孩子们难以接受,更难以消化,所以教师一个一个的问题抛下去,很难有回应。这里有两种解决方案——1、像这样太深奥的内容,其实可以不急着要传授给学生;2、如果一定要教,可以这样操作:既然书中出现了大量描写“鸽子”的片段,老师可以选择一个片段,让学生把书打开,翻到那个片段,细细读一读,好好议一议,这样就比今天似空中楼阁般的冷场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