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 四边形等常见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 让学生认识多边形,知道通过数数边的条数可以判断是几边形。为今后进一步探索平面图形打下基础。针对二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动的特点,我没有按着现有的教案既定程序去教学,而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在认定学习目标的基础上,顺着学生的思路,设计整个教学过程。考虑到课堂教学的不可预测性,课前我做了精心的准备和预设,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交流合作、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发现创造的教学模式中愉快地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让学生主动学习的首要条件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多边形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我从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和知识经验出发,一进课堂,我展示图形王国的画面,创设去图形王国游玩的邀请这一情境, 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找出图形王国里自己认识的图形的同时也发现了新图形,为自主探索新知埋下伏笔。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积累的基础上不断发现问题 、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展开学习。
二、自主探索,交流感悟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切地感受到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教学的本质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而是让学生在教学的情境中去体验、探索、思考。每个学生都是一副生动的画卷,他们的认知背景、智力水平、思维特点都存在着差异。
三、动手实践,创造数学
让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策略之一。本节课的教学关键点在组织各种操作性的活动上,如摸一摸、数一数、折一折、分 一分、猜一猜、剪一剪、找一找、拼一拼等,使学生在这一系列过程中,体会有关平面图形的特征,感受不同图形间的联系,发现一些有趣的几何现象或问题,如用一张纸折出五边形,可以先提供一张长方形的纸要求折出一个五边形,再如在一张正方形纸上剪下一个三角形剩下的是什么图形?当学生发现得到的结果可能是五边形,也有可能是四边形或三角形,就会被图形的多边多幻所吸引。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的目的不是解决一道题目,得到一道题目的答案,而是期望学生能掌握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课前的准备一定要充分。课前的准备不仅仅指准备好教学用具同时还有更多的内容。教材的分析,学生的反应,都应该属于这个范畴之内。我们要最大限度地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想好应对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