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复习(教学设计)
雪堰中心小学 吴洁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06~107的复习。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概念,认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掌握周长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懂得单位间的换算方法,能正确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和面积计算。
2.对所学的有关面积计算、周长计算中常见的数量关系进行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区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1、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位大家的老朋友,它们是谁?
2、从上学期开始,我们认识了两位老朋友的什么?(周长和面积)
3、谁来指一指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什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
出示:一周边线的总长。
4、谁来摸一摸这两个图形的面积,什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
出示:平面图形的大小。
过渡:周长是一周边线的总长,面积是平面图形的大小,所以它们的单位不同。
5、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你能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吗?进率是多少?
10 10 10 10
千米 → 米 → 分米 → 厘米 → 毫米
100 ↑
6、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你能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吗?进率是多少?
100 100
平方米 → 平方米分米 → 平方厘米
10000 ↑
7、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8、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点?
不同点:概念、单位、计算方法。
相同点: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要知道长和宽,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和面 积都要知道边长。
二、练习
1、完成第106页17题,在括号里填合适的单位。
(1)一块正方形手帕的边长是2( ),周长是8( ),面积是4( )。
(2)一个长方形操场的长是80( ),宽是45( ),周长是250 ( ), 面积是3600( )
(3)做一个长3米、宽2米的长方形广告牌,一共要用去6( )的彩纸和
10( )长的铝合金条。
2、完成第108页的18题。
2m=( )dm 300cm=( )m
7dm2=( ) cm2 700dm2 =( ) m2
6m 2 = ( ) dm2 9000cm2=( )dm2
3、完成第19题。
图形 | 已知条件 | 周长 | 面积 |
长方形 | 长28dm,宽18dm | ||
正方形 | 边长16cm |
4、解决实际问题
(1)一个长方形蔬菜大棚,长40米,宽15米。如果每平方米可以栽9棵黄瓜苗,这个大棚里一共可以栽多少棵黄瓜苗?
(2)用两个长20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拼成正方形,拼成的正方形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如果拼成一个长方形呢?
第一步: 画图,表数据,列式。
20cm 20cm 20cm
10cm 10cm 10cm
正方形的周长:20×4=80(厘米) 长方形的周长:20+10=30(厘米)
面积:20×20=100(平方厘米) 面积:20×10=200(平方厘米)
第二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面积相同,周长不一定相同。)
5、判断
(1)手帕的面积是4平方分米。( )
(2)正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边长是6厘米。( )
(3)两个长方形的周长相等,面积不一定相等。( )
(4)正方形的边长是4分米,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
(5)小华操场跑一圈,他一共跑了220平方米。( )
三、课堂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反思:三年级学生在第一学期学习了长、正方形周长的概念及计算,第二学期学习了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概念及相关的计算,在第二学期期末有必要对这两个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让学生对进一步认识和掌握这两个内容。本节复习课主要体现这三大特点:1、引导学生主动地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课堂上我先从问题“对长方形和正方形你们已经知道了那些知识?”让学生全面地回忆关于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主要知识点,以此为知识结构的概括提供材料。再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按一定的标准给知识分类整理,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然后通过对学生概括的适当评价,通过板书勾画所概括的知识结果和学生填表,以此帮助学生在头脑里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2、渗透数学方法。数学教学应该使学生建立起正确对待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学会使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事例中看出数量关系的能力。而这节课是一节复习整理课,基于这一数学理念,渗透数学方法就要从学生初步学习疏理知识方法开始。学生在讨论学习后,以填表格的形式系统性地梳理知识,使知识网络化,板块化,最后再是知识的巩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不是单纯地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要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思考,以便发挥其潜在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核心问题。所以掌握巩固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是复习课的最终目地之一,但更重要的是应用,通过应用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深层地,真正的理解,提高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深化练习”的环节使学生在发散性,多角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