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武进区雪堰中心小学 吴 艳
教学内容:教材第9~10页的例1和第10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动中认识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探索圆柱和圆锥基本特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特征的学习经验,初步体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数学思考,增强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知道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认识立体图。
教学具准备:圆柱和圆锥形的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情
谈话:我们在六年级开学初学习了两种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立体图形——圆柱和圆锥。(板书课题:认识圆柱和圆锥)
二、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1、探索圆柱的特征、入情
(1)找一找,屏幕中这些物体的形状哪些是圆柱?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圆柱?看来圆柱形的物体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2)谈话:如果把圆柱的直观图画下来,是这样的。(出示圆柱直观图)这些大小不同的圆柱有什么相同的特征呢?
(3)请大家拿出准备的圆柱体,看一看、摸一摸、也可以滚一滚、量一量,将你的发现和同桌交流。
(4)认识圆柱的底面
适时板书: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
当学生说这两个圆大小相等时,教师提问:大家都这样认为吗?这两个圆完全相同只是大家的猜测,要想得到准确的答案,我们还必须(验证)。怎样可以验证圆柱的底面到底是不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
(5)认识圆柱的侧面
当学生说到侧面时,明确:圆柱的这个面和我们平时看到的面不同,是一个弯曲的面,所以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板书:侧面是一个曲面。
(6)认识圆柱的高
(出示只有高不同的两个圆柱)提问:仔细观察:这两个圆柱有什么不同?
你能指一指这两个圆柱的高吗?还能指出其他的高吗?圆柱除了侧面上的高,里面有高吗?
小结:圆柱的高有无数条。(板书)
提问:那圆柱的高到底是指从哪里到哪里的一段距离?
明确:圆柱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7)引申:(出示大屏幕)其实,圆柱的高在生活中还有另外的名称。看!一枚硬币扁扁的,可以看做一个扁扁的圆柱。不过,一枚硬币的高一般不叫高,叫什么?(厚),圆柱形铅笔的高(长),压路机下面这个圆柱的高一般叫(宽),圆柱形水井的高(深)。
(8)小结:刚才,大家认识了圆柱的面和高的特征。现在,谁能完整地说一说你对圆柱的认识。
2、探究圆锥的特征、生情
(1)刚才我们在图中找到了一些圆柱体,另外还有其他形状的物体,它们都是圆锥体,简称圆锥。我们小学阶段学习的圆锥都是直圆锥。你们在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圆锥形状的物体?
(2)圆锥有哪些特征呢?请拿出准备的圆锥形物体,看一看,与圆柱比一比,看看圆锥有哪些特征,说给同桌听一听。
(3)交流圆锥的特征,着重理解圆锥的高。
适时板书: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就是圆锥的高。
3、比较圆柱和圆锥:圆柱和圆锥有什么不同之处?
三、巩固练习、抒情
1、完成“练一练”。
2、完成练习二第1题。
3、完成练习二第2题。
4、猜一猜。
指出: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有着紧密的联系。
5、变一变。
一张长方形纸,怎样可以变成一个圆柱?(围一围、旋转)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怡情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欣赏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等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并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圆柱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本节课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为以后学习其他立体图形打好基础。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因此,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从“具体感知——形成表象——进行抽象”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利用直观教具,采用引导探究法、观察演示法、讨论法等方式让学生能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自主构建知识。
1、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由实物抽象出几何形体:圆柱和圆锥体,引导学生对照模型和图形,在头脑中形成圆柱和圆锥的表象,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接着让学生举生活实例,你在周围见过哪些这样的物体?
2、动手实践,探索对圆柱的特征。
认识圆柱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圆柱的直观图,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这一过程,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的,对圆柱的特征有了较完整的认识。通过对两个高度不同的圆柱让学生比较引出圆柱高的概念,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思考圆柱有几条高。
3、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习圆锥的特征。
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认识在研究内容上有其相似之处。认识圆柱后我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圆柱是从面(面的个数、面的特征)、高(什么是高、高的条数)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的。引导学生利用圆柱的学习方法去自主学习交流圆锥的特征。对于圆锥,不同的同学有了不同的认识。然后,通过适时地交流和组织,学生对于圆锥有了较好的认识。
4、加强对比、沟通联系。
圆柱和圆锥认识以后,我让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进行了有效的对比。从而使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面、高有了更深的认识,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系统。
我觉得本课的教学比较成功,但也不乏遗憾之处。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而生成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互动,只有互动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生成,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而我对生成的处理上评价性语言还不够丰富,对学生的激励性还不够强。
教育路上我是一名旅者,行进速度慢但会走的很远,相信凭着对教育的热爱,持之以恒的精神可以使我的教育之旅越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