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1+X”跨学科综合性学习:指向“综合”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新路径
发布时间:2017-10-2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孙丽娟

“1+X”跨学科综合性学习:指向“综合”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新路径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雪堰中心小学   周丽敏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综合性学习”目标的提出,就是要开放语文教学,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及社会生活的联系。本文通过对目前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1+X”跨学科综合性学习的模式。

【关键词】“1+X”跨学科   语文   综合

 

    《语文课程标准》把小学语文内容分五大部分,其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的设置,是对语文课本学习的提升与拓展,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问题情境和学习空间,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向性。课程专家吕达先生语言:“在我国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化将给学校课程带来巨大的变化和新的面貌,但学校教育将要产生和遭遇的问题、难题也是空前的。”确实,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

    本文通过对目前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1+X”跨学科综合性学习的模式。

    一、平面拓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现实困境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但是由于《语文课程标准》仅列出了“综合性学习”的阶段目标、教学建议与评价建议,却并未对“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理念、内涵、功能等做出明确的定位,更没有对如何实施作明确的规范性要求与说明,所以综合性学习在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中出现诸多问题,尤为明显的是割裂了学科知识间的联系,缺乏不同学科知识内容和学习方面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我们教师习惯于把主题式阅读或者群文阅读看作综合性学习。这些拓展性阅读看起来已经有了“综合”的味道,但充其量只是局限于某一项技能的活动演练,在语文某项能力上有所提升,只能称为平面拓展,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综合性学习”。

    二、“1+X”跨学科综合性学习:指向“综合”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新路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这就告诉我们,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要充分利用语文课与其他学科的有效整合,提倡跨学科设计和开展相关的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

1.什么是“1+X”跨学科综合性学习?

“1+X”跨学科综合性学习以语文课堂为基础,以课本为依托,以学科之间的整合为主要实践方式,通过跨科学习,力求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相结合。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得到锻炼、延伸,通过实践操作培养他们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感受与体验生活的同时提高语文的运用与实践能力。

2.“1+X”跨学科综合性学习的基本内容:

语文综合性学习要通过对语文与音乐、美术、体育、思品、科学、数学等相沟通的综合性学习,让学生综合性地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给学习自由度,鼓励、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其它学科相融合,发挥特长。以以下几个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为例:

    1)语文与思想品德课的跨科。五年级下册《节约用水》就可以结合思想品德课《从一滴水说起》展开活动,也可与教材中课文《水》的阅读教学相结合,策划“谈节水,学成语”“介绍节水小窍门”“编写公益广告”等综合性学习活动。另一方面,教师要统览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去填补和延伸教材。

2)语文与信息技术课的跨科。五年级上册学完第五单元“山水名胜”后开展一个“当一回小导游”综合性活动,就可以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在信息技术老师的辅导下通过在网上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来制作完成相应的PPT,使导游词更加生动有趣。

3)语文与体育课的跨科。五年级下册“拔河比赛”、“新闻报道”都需要和体育老师共同配合,由体育老师明确比赛规则、比赛技术、比赛策略,语文老师指导写作技巧。学科之间的相互配合,使得活动开展得更加有效。

4)语文与美术课的跨科。秋天来临,和学生开展一次《秋天的图画》,学生可以用相机拍下一张张秋天的画面,也可以用自己的画笔记录一张张秋天的美景,还可以用语言文字描述一段段精彩的介绍……这些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秋季图。

5)语文与音乐课的跨科。作为身在太湖之滨的水乡——常州,在开展《美丽家乡》综合性学习活动时,可以与音乐相结合,让学生听着音乐、看着视频、欣赏着美景,感受江南水乡的魅力。语文与音乐的结合迎合了学生的学习和表达需要,活动的组织也完全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6)语文与科学课的跨科。“记一次有趣的实验”一文中,就需要科学的老师的有效介入。做实验容易,但要解释清楚实验的原理,语文老师总显得不够专业。科学老师通过对实验的指导,并用专业知识让学生更加通俗易懂地明白其中的奥秘。

3.“1+X”跨学科综合性学习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积极作用:

《课标》在“设计思路”里指出,“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在“基本理念”里也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对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具有重要意义,是语文新课程的一大亮点。从课程目标的角度说,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1+X”跨学科语文综合性学习同样对语文素养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作用:

1改变了传统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堂中的单一性,让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其他课程走进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2拓宽了学习和应用的领域,“1+X”跨学科综合性学习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3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三、“1+X”跨学科综合性学习的实施流程

    “1+X”跨学科语文综合性学习是由一个活动主题出发,向着学生“整个生活世界”逐步开放,不断拓展,不断深入的活动。这一特点决定并形成了“1+X”跨学科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基本流程,具体如下:

步骤

学生主体活动

教师指导活动

第一步

唤醒旧知,激发情感。

创设情境,引出话题。

第二步

明确主题,生成方案。

组织研讨,探讨方法。

第三步

跨科学习,聚焦实践。

关注过程,适当介入。

第四步

展示成果,互评学习。

多元评价,共同提升。

第五步

拓展延伸,持续发展。

拓宽视域,再促发展。

第一步:唤醒旧知,激发情感。教师要立足于“1+X”跨学科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需求,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认知水平作为教学的起点。一方面可以将新知与旧知进行有机的勾连,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源头;另一方面能唤起学生内心的积极情感体验。良好的导入环节,既使主题内容自然生成,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聚焦的语言表达中逐渐将话题转化为问题,进而形成新的学习主题,为后续的学习探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第二步:明确主题,生成方案。学习方案生成的过程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学习方案的生成过程,就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充分展示个性、释放灵性,提出学习专题、策划学习活动的过程。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等多种形式的交流碰撞中,形成个体或群体的“1+X”跨学科综合性学习方案。需要说明的是,学习方案不是唯一的。不同的专题可以设计不同的学习方案,在专题统一目标一致的情况下,也可以打破整齐划一的活动方案。因此,“1+X”跨学科综合性学习方案具有创新性、选择性、组合性,每个学生可根据各自的兴趣、特长自由选择,形成各具特色的个性化学习方案。在方案形成的过程中,教师更多时候是一位组织协调者。

  第三步:跨科学习,聚焦实践。人人亲历实践、亲身体验,在“做”中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能力是倡导自主探究的价值所在。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体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的组织形式是多样的,如个体活动、小组活动、班集体活动、校级校际活动等;探究活动的时空也是广阔的,不仅仅局限在课内40分钟,可以是阶段性的探究,可以走向课外,包括学校、家庭、社区、大自然以及社会的各个领域。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保持适当介入。

  第四步:展示成果,互评学习。在成果汇报阶段,学生可采用不同的方式展示感悟体验和研究成果,张扬个性,彰显特色。展示交流的过程也是相互评价、相互学习的过程。一方面可以对活动中的经历、表现进行系统回顾评析,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生生之间、小组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启发思考。在促进学生大胆自信地表现自我的同时,促使他们不断反思自我、完善自我。

  第五步:拓展延伸,持续发展。“1+X”跨学科综合性学习活动展示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一项研究的终止,而是学生生命成长又一个新节点的开启。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将研究成果再一次融入实践,从而更充分地体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育人价值,面向学生实践能力的可持续发展,面向生命的真实成长。

    四、“1+X”跨学科综合性学习的实践策略

    策略一:在目标与方案之间架设桥梁 

    1.整体把握教材,合理选择内容。教师要统览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去填补和延伸教材。如苏教版低中年级无相应的综合性教学内容,教师可循着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兴趣,根据年段目标和学生一起确定主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促进学生在具有生活意义的“1+X”跨学科综合性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

    2.制定具体目标,细化年段要求。在合理选择主题内容后,必须确立相应的教学目标,才能使综合性学习成效可检测、可评价。目标制定的依据是课程标准中的年段目标,教师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这三个维度,有序、有度、有向地将目标分解细化到主题中,使之能照应学生各学段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要求,避免目标的夸大、拔高或窄化。

    3.精心设计方案,促进有效实施。“1+X”跨学科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方案设计是指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围绕学习目标设置的预设性方案。目标的确立影响着方案的设计,同样,方案的设计也在进一步促进着目标的达成。在设计方案时,要凸显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核心地位,要精心设计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

    策略二:在预设与生成之间演绎精彩 

    1.把握角色定位,引领生命成长。“1+X”跨学科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与传统的封闭的课堂教学相比更开放、更灵动、更具不确定性,这也意味着教师要面临的问题更为错综复杂。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既不能包办代替,但也决不能放任自流,不闻不问。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往往“身兼数职”。一般来说,教师可以从四方面来定位角色:一是合格的组织者,在活动中协调各方关系,组织学习过程有条不紊地推进;二是积极的示范者,在活动中给予学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提供应有的示范;三是主动的引领者,密切关注学生的方法与情感,适时介入引导;四是出色的合作者,以学习者的姿态参与活动,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养。

    2.倡导动态生成,顺应发展变化。在开展“1+X”跨学科综合性学习活动时,预设的方案清晰地贯穿于学习的全程,但是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学过程是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在“1+X”跨学科综合性学习过程中,老师要顺应学习中的突变和创造,顺应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发展态势,不断调整实施的策略,更好地趋向目标的生成。要将教学的重心下移到学生的发展之上:课前,关注学生的潜在状态和发展需求;课中,善于创设时空,捕捉自由;课后,积极评价,实施推进。

    3.优化推进策略,整体协调发展。“1+X”跨学科综合性学习是复合式的、多样化的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整个身心都在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帮助学生提炼相应的学习策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就学习方式而言,可以是听、说、读、写、画、观察、访问、调查、表演、操作等手段的综合;就作品表现形式而言,可以是文字记录、照片、录像资料、文献资料、研究报告、小论文、主题板报等。就学科整合而言,可以两种或多种学科之间的融合。 

    策略三:在评价与发展之间搭建平台 

    1.珍视独特体验,彰显个性差异。余文森教授指出: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重视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开展“1+X”跨学科语文综合性学习时,我们不能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唯一指标,而应把目光聚焦于学生的行为表现和情感反应上;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齐步走,而应珍视学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选择和兴趣爱好,倡导个性特长的发挥,用发展的眼光去挖掘潜在的意义和价值,促进学生在自我思考、自我决策、自己解决问题、自由表达思想的过程中,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

    2.搭建展示舞台,分享学习成果。“1+X”跨学科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展示,既是一种相互学习交流的方式,也是一种积极的评价方式。在“1+X”跨学科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无论是过程性评价还是结果性评价,都应该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着眼于学生的亮点和进步,指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的成果,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合理的建议。其次,教师还可根据活动实际需要和学生成长需求,充分挖掘一切有利于本内容展开学习的资源,进行引领性评价。其他任课教师、家长或社会相关职能部门等可以共同参与成果汇报,进行更专业更权威的点评。这样多元多层的互动能促进学生进一步拓展视野,提升学习的思维品质,形成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追求更高层次的价值取向。

    3.重视资源建设,分享智慧结晶。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不仅要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而且要及时收集整理过程性资料,重视综合性学习资源库的建设。教师可与志同道合者一起共建共享,不断完善,不断丰富资源库的内容与形式,将有内涵和育人价值的文本、图片、音像等资料有序分类存放,留下扎实研究的轨迹,有利于后继学习活动的再利用和再创造。

    五、初步成果及反思

    1.取得的成果:

   1更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开展好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关键。现在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多变、宽松的学习环境,将其他学科的内容引进课堂,通过声、形、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用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愉快地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使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

“1+X”跨学科综合性学习的模式下,学生真正做到了全员参与,并且积极性极高。在教学《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文时,教师根据学生个体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差异,设计了争做“海洋小专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可以从课文的阅读中发现,也可以从课外的阅读、调查中介绍,可以在科学或美术老师的指导下明确,还可以在与同学的讨论中交流,让学生在自由组成的小组中自主探索海洋的奥秘。“小专家”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他们读的读、翻的翻、说的说、记的记,正是积极探索精神的体现。

2)更大空间地培养了学生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创造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实施建议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这为我们开发和利用语文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设计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空间。教师要有创造性,学生的活动更要有创造性。

一个教师的创造性有限,一群教师的创造性无限。在一群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创造性不可估量。“1+X”跨学科综合性学习的模式下,学生在各级各类活动中屡创佳绩。在全国青少年“依法治国”读书教育活动中我校荣获组织奖,陆韬宇荣获二等奖在第二十七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王晓楠获超级轨迹三等奖,许成俊获灭火三等奖;在“童心 圆梦”第三届常州市未成年人网络春晚节目评选大赛中,《跆拳道》获一等奖,《拉丁舞》获二等奖在第八届“生命之水”主题教育活动中,董凯玲《节约无小事,点滴汇成河》获主题绘画活动一等奖,曹品雪《地球妈妈的最后一滴水》获主题绘画活动二等奖,陆韬宇《嬉戏戏水》获主题摄影活动二等奖,吴宬娴《观书有感》获主题书法活动二等奖,许成俊《渔舟晚唱》获主题摄影活动三等奖,蒋珺瑶《启航》获主题摄影活动三等奖,陆韬宇《古诗一首》获主题书法活动三等奖;在古诗词诵读比赛中,王珏涵荣获区三等奖;在常州市童谣比赛中,杨帆的《礼仪童谣》获得二等奖,王佳韵的《校园美》和陆韬宇的《文明礼貌歌》分别获得三等奖,三人作品还入选《龙城娃 中国梦》一书。刘振、王佳韵在常州市“放飞梦想”优秀童谣评比中获得了未成年组优秀奖,作品入选《翠苑》一书。

    2.几点反思:

    困难一:心理上的漠视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从学校领导到一般教师,以及家长,往往都不重视综合性学习。有的教师担心花时间去开展“1+X”跨学科综合性学习活动,会影响教学进度。

    困难二:教师指导乏力

    “1+X”跨学科综合性学习没有教材,没有自己所熟悉的教学套路,而且学习爱内容具有广泛性和不确定性,学生研究的问题很多都超出了教师的专业范围,教师几乎没有这些专业知识的优势。

    困难三:物质条件缺乏

    在课改实践中,“1+X”跨学科语文综合性学习没有被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管理滞后成了“1+X”跨学科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障碍,使教师在开展“1+X”跨学科综合性学习时缺乏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时间的支持以及精神鼓励。可见,这是一个最大的困难。

“1+X”跨学科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个环节彼此融通而且丰富灵活,活而有序,活而有魂,由于多种原因,在实施中还有一定的难度。不管怎样,只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我们就要去做,且尽力做好——我们力求追求“1+X”跨学科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综合”、“实践”三位一体的境界,虽然在实际操作中,常令教师忙于应付,难以兼顾,但我们有榜样可循,有教训可鉴。我们将努力追寻,让“1+X”跨学科语文综合性学习越发璀璨。

参考文献

王素玲《指导小学生综合性学习语文》

张加荣《关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解与实施策略》

 [此文2017年7月获“蓝天杯”论文评比等奖]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雪堰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雪太路1号 电话:0519-86156781 联系QQ:93404600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