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第一学期数学集体备课研讨记录4
学科(年级): 三年级数学教研组 时间: 2014年 12月 11日
教研组长: 张名伟 记录人: 殷洁
参与人员: 杨敏新 张名伟 夏振贤 殷洁
中心发言人: 杨敏新
研讨内容: 第六、七单元备课教学研讨
研讨过程:
杨敏新:第六单元是小学数学第一次教学图形运动的知识,
教学目标是:(1) 结合实例,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
(2)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3)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教材编排四道例题落实这些内容与要求,具体安排如下表:
例1生活中常见的平移现象
例2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
例3生活中常见的对称现象,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例4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例1、例2合编一次“想想做做”,例3、例4合编一次“想想做做”,没有单元练习
教材编写特点及建议:
(一) 选择常见的物体运动现象,感受物体是怎样平移或旋转的
日常生活里有大量的物体平移或旋转现象,选择学生熟悉的事例,有利于他们感知这两种运动方式。例1和例2分别教学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从例题到“试一试”大致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认识活动。
1. 观察实例,初步感知物体的平移或旋转。
例1的三种运动方式相同,例2的三种运动方式也相同。(同时出现例1和例2两题)而例1里物体的运动方式与例2里物体的运动方式不同。这些就是学生对物体平移和物体旋转的初步感知。
2. 手势比划,表达对平移现象、旋转现象的体验。
例1(放大例1)在观察图片,了解三种物体分别怎样运动以后,要求学生“想办法表示这些运动”。他们会借助文具盒等用品来代替火车、电梯,或者用手势,表示火车沿着轨道向前移动,电梯向上或者向下移动,国旗往上移动。并且在这些活动中进一步体会这三种物体的运动虽然方向不同,却都是移动,从而获得对物体平移的进一步感受。特别要注意“用手势表示这些运动”,非常经典,通过肢体动作,表现物体的平移或旋转,既是对这两种运动方式的进一步体验。同时具有一定的概括性,是对平移、旋转现象本质的认识。
3. 意义接受“平移”“旋转”等数学术语,建立有关表象。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平移”“旋转”这两个概念。平移又称“平行移动”。是指在运动过程中,物体内任意两点连成的直线,始终与其初始位置保持平行。旋转是指物体绕一个点或绕一根轴作圆周运动。教材没有给平移、旋转下定义,也没有用语言描述平移、旋转是怎样的运动,因此要结合儿童看到的物体的运动形态、儿童的肢体表现等用儿童的语言描述平移和旋转,尽可能的体会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状体。
4. 通过操作,继续体验平移运动和旋转运动。
例1的“试一试”把数学书从课桌面的左上角,依次平移到右上角、右下角和左下角。例2的“试一试”在转盘上按要求把指针从指向A旋转到指向B、C或D。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平移、旋转的本质特点。
平移数学书,不能让书有转动;旋转指针,不能离开固定的中心点。严格对操作的要求,有利于形成物体平移、旋转的正确表象。如果在操作以后,再让学生说说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体会可能会更加深刻一些。
配合两道例题编排了一个“想想做做”。特别注意第2题(出示例2),和绿色树叶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白色树叶有6片,其中只有3片通过平移能够和绿色树叶重合。学生正确找到这3片树叶,体会其他树叶单纯依靠平移不能与绿色树叶重合,他们对平移的感知就更加正确、更加深入了。
“动手做”用纸制作风车,(出示教材)在游戏中体验物体旋转是绕一个点的转动。教材通过图画表示做纸风车的主要步骤与方法,学生模仿着做出风车并不难。做风车必须确定一个中心点,让四个叶片都绕这个点转动,这是旋转运动的本质特点。学生做风车、玩风车,会有兴趣地体验物体旋转的特点。
教材通过图片,指导学生换一个方向折风车的叶片。做成的风车与上面风车的旋转方向相反,渗透了旋转的方向。关于旋转的顺时针方向与逆时针方向,在第二学段还会教学。
(二) 从对称的物体到轴对称图形,初步教学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引导学生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深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
1. 从物体的对称现象引出轴对称图形,具体形象地描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例3(出示教材)的教学线索是“常见的对称物体→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a) 观察具体实物,体会物体对称。
观察蝴蝶、天坛、飞机的照片,想象它们的实物,发现这些物体的左右两部分或者上下两部分的形状、大小都是相同的,它们都是对称的。教材让学生联系实例初步感悟“对称”的含义,并联想生活中还有许多物体也具有这样对称的特征,列举若干个对称的物体,相互交流。
b) 由实物抽象出平面图形。
把蝴蝶、天坛、飞机这些物体画下来,就得到它们的图形,教学内容也就从物体转移到了平面图形上面。把画的图形剪下来对折,发现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教材指出“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揭示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学生接受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经历了比较充分的观察、操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活动,形成的概念是“有意义”的。例题关于轴对称图形的描述,是学生体验的结晶,教材只是帮助他们比较准确地表述对轴对称图形的感知。
特别是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体会到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联系,更要体会到他们之间的区别。可以说蝴蝶是对称的,不能说它轴对称。而轴对称图形肯定具有对称特点。
2. 画画、剪剪,做出轴对称图形,深入体验“轴对称”的含义。
(出示教材例4)在这一活动过程中,要“遵循示范剪----随便剪----剪出指定图案” 这样一个流程。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同时要求在逐步提高。
(出示教材)“试一试”把教科书附页里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正方形等图形剪下来,折一折、看一看,判断其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教材并不把判断哪种图形是或不是轴对称图形作为知识点教学,而是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知道,判断某个平面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只要把它对折,看折痕两边能不能“完全重合”。至于这些图形的轴对称性质,以后还会教学。
配合例3和例4的“想想做做”,就不再多说了,都是老的内容。
(出示教材动手做)“动手做”指导学生剪纸,剪出一些稍复杂的、美丽的轴对称图案。做法特点是把一张纸多次对折,做出的图形之所以复杂、美丽,就是这个原因。要指导学生看清楚教材示范的折法,前一种沿着正方形的对角线折,后一种把长方形“正反”着折。纸的折法不同,做出的图形有不同的对称。要鼓励学生设计和剪出不同的图案,主动尝试别的折法,创新做法。要组织学生交流作品,一方面相互欣赏,体会对称美;另一方面互相说说图案是怎样对称的,丰富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张名伟:小学阶段分数的认识一共分3次教学,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主要认识一个物体、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全单元编排五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表:
例1一个物体(图形)的几分之一
例2比较两个几分之一的大小
例3一个物体(图形)的几分之几
例4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例5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标是:1、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分数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
2、比较分数大小和分数加、减法。
教材编排及教学建议:
(一)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需求
学生习惯于整数范围里的计数、计算和解决问题,把认数向新的领域扩展,需要强烈的动机来支撑。学习动机通常起于兴趣、源于需要,教材努力创设现实的问题情境,营造认知冲突,引发求知欲望,激发学习热情。
1. 平均分东西,得不到整数结果,需要使用分数。
例1(出示教材)创设的情境里,分苹果、分矿泉水、都能得到整数。分蛋糕每人分得半个蛋糕,“半个”怎么用数来表示,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教材以此为契机,指出“半个”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写作1/2,引出了新的数——分数。这样的情境激发了学生产生学习分数的兴趣与动机。
2. 通过大小比较的情境丰富对几分之一的认识。
例2(出示教材)创设的情境里,用几张同样大的圆形纸片折一折、涂一涂,分别表示出1/2、1/4和1/8。在例1及后面的“试一试”里,学生初步认识了1/2、1/4和1/8,让他们折纸涂色表示这些分数,再比较它们的大小,既可从不同角度丰富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又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比较几分之一大小的方法,从而反过来巩固已有的对几分之一的认识。
3. 折纸涂色,引出几分之几。
例3(出示教材)中,把一张正方形纸折成同样大的4份,再把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涂上颜色。其中的1份可以用1/4表示,2份、3份怎样表示呢?例3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使学生既感到1/4只能表示1份,不能表示几份,又感到表示2份、3份的分数应该与1/4有联系。在这样的认知氛围中,指出“3个1/4是3/4,3/4也是分数”,阐述了3/4的意义。那些涂了2份、4份的学生,就会用分数2/4、4/4表示自己的涂色部分,体会2/4、4/4所表示的意思。“3个1/4是3/4”从分数组成角度揭示了3/4的意义,体现了四分之几的分数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教学3/4的重点应放在这里。学生明白了3/4的意义,就会懂得2/4、4/4的意义。
(二) 重点突破,提高认数效率
本单元要认识的分数很多,不需要也不可能一个一个地教学。教材优化知识结构和教学线索,发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相互作用,对教学内容作了恰当的安排。
1、 重点突破,集中力量教学1/2的意义。
分数是一个全新的知识,教材在安排的时候有个放矢,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二分之一的含义。尤其是例1后安排的试一试,一定要利用好,让学生在长方形纸上折折、涂涂,表示出这张纸的1/2、1/4和1/8。他们一方面在自己的操作中继续体会1/2的意义,另一方面在交流中看到,虽然各人的折法与涂色的位置不同,但只要把纸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每一份都可以用分数1/2表示。这样,学生对1/2的理解就趋于本质特征的认识了。以此为基础,再理解其他几分之一的分数,自然就能水到渠成了。
2、 教学几分之几,突出它与几分之一的关系,细讲一个分数的含义,逐步向其他的几分之几扩展。
例3教学一个图形的四分之几,在学生折图形并涂颜色以后,教材指出“3个1/4是3/4”,揭示了分数3/4的意义。学生一方面通过折纸和涂色,形象直观地感知了“一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3份的数是3/4”,另一方面又较本质地理解了3/4与1/4的内在联系,3/4的概念就比较深刻了。
(三) 预留出许多可以比较的空间,帮助学生体会分数的意义
初步教学分数,本单元不给出分数的定义,但希望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稍深入的体验。为此,教材精心设计练习题,经常安排学生对分数进行比较,在比同或比异的过程中,深入体会分数的意义。
配合例1和例2的“想想做做”第1题(出示教材),写出分数1/3、1/6、1/9、1/8,分别表示四个图形里的涂色部分以后,可以组织学生比较这些分数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比出它们的分母不同,解释分母不同的原因;比出它们的分子都是1,解释其原因。学生对分数几分之一的认识就深入了。第2题(出示教材)给出的四个图形都分成4份,都给1份涂了颜色,但有些涂色部分可以用1/4表示,有些不能。比较这些图形的分法,解释能或不能用1/4表示涂色部分的原因,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就准确了。这样的例子很多,也不再一一叙述了。
(四) 在体验分数意义的基础上,直观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例2和例4里(同时出示教材)有比较分数大小的内容,例2比的是两个分子都是1的分数,例4比的是两个同分母分数。编排这些内容有两点原因:一是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以后,联系分数的意义比较分数的大小是顺水推舟的事情。二是通过比较分数的大小,能进一步体验分数的意义,加强分数的概念。这两道例题都有继续认识分数和比较分数大小两项任务,体验分数的意义是全单元的教学重点,应该是这两道例题的主要内容。要在体验分数意义的基础上,直观比出两个分数中谁大、谁小。
例2(单独出示例2)要求在同样大的圆片纸上分别表示出它的1/2、1/4和1/8,让学生在折纸活动中感悟分数的意义,并在涂色时体会1/2和1/4的大小不相等,直观看出1/2比1/4大,于是用符号“>”表示它们的大小关系。接着,把这种方法应用到比较1/8和1/2、1/4的大小上去,整理出这三个分数的大小次序。
例4(单独出示例4)比较3/8和/5/8的大小,启发学生先在两个完全相同的图形里分别表示出这两个分数,既体现了3/8、5/8的含义,又为比较它们的大小找到直观依据。
(五) 联系分数的意义,初步进行分数的加、减法计算
本单元教学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虽然没有给出计算法则,但要求学生懂得算理,知道算法,有计算思路。第二学段教材里的分数加法和减法,主要教学异分母分数的计算了。
例5(出示教材)里“萝卜”卡通的想法就是计算5/8+2/8的思路,他的思考源于例题安排的涂色活动。例题让学生把一个长方形的5/8上涂红颜色,28上涂绿颜色,联系分数的意义,体会5/8是5个1/8,2/8是2个1/8,红颜色和绿颜色一共涂了7个1/8,得出5/8+2/8=7/8。“试一试”是学生第一次计算分数减法,也依靠图形直观显示3/5-2/5是3个1/5减2个1/5,得1个1/5,是1/5。
教材没有给出计算法则,而是加强计算思路的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仍然看图计算,应该要求学生像例5和“试一试”那样,说出计算思路。第2题直接写出得到数,也要适当安排学生说说想法和算法,以达到联系分数概念进行计算,通过计算加强分数概念的目的。
本单元分数的分母一般不超过10。加、减法习题里,如果加数、被减数、减数都是最简分数,就没有几道题了。所以,本单元分数加、减法算式里,加数、被减数和减数不一定是最简分数,而计算结果都是最简分数。
夏振贤:综合实践“多彩的分数条”这部分内容,这是一次游戏活动,用若干个1/2、1/4、1/8和1/16凑“1”的活动。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例2后面的“想想做做”第3题中,给出三个直条,它们的长相同、宽相同。其中一个直条表示“1”;一个直条被平均分成3份,表示3个1/3;一个直条被平均分成6份,表示6个1/6。本次实践活动在这道题的基础上设计和进行,编排意图主要是这样两点:第一,为学生创造一次再认1/2、1/4、1/8和1/16的机会。直观体会2个1/2是1、4个1/4是1、8个1/8是1、16个1/16是1,直观感受1个1/2和2个1/4相等、1个1/4和2个1/8相等、1个1/8和2个1/16相等,从而发展数感。第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活动能力。把分母不同的分数凑成“1”,进行的是异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只是没有出现算式,不按法则计算,而是利用“分数条”进行计算,并表示结果。这样的操作,是以后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的数学活动,能够为以后的学习积累活动经验。
教材按“活动准备”“抢1游戏”“清0游戏”三段编写。
(一) “活动准备”要准备若干“分数条”和一个小正方体
“分数条”用五根同样长、同样宽的硬纸直条做成。其中一根白颜色直条表示“1”;另外四根彩色直条,一根做成2个1/2,一根做成4个1/4,一根做成8个1/8,一根做成16个1/16。
小正方体的2个面上各写1/4,2个面上各写1/8,2个面上各写1/16。
在做“分数条”时,要思考“1”里面有几个1/2,有几个1/4,有几个1/8,有几个1/16;还要思考1个1/2等于几个1/4,1个1/4等于几个1/8,1个1/8等于几个1/16……看着做出的“分数条”应该能回答这些问题,从而增加分数知识。
(二) “抢1游戏”要按规则进行,一边摆分数条,一边估计已经摆了几分之几,还要摆几分之几
“抢1游戏”的规则有四条:一是两人一组做游戏,轮流掷小正方体,落下后朝上的面是哪个分数,就把表示这个分数的彩条铺在表示“1”的白条里面。二是最后一次掷出的分数,如果在白色直条里铺不下,这次掷出的无效,等下次轮到再继续掷。三是谁先把自己的“1”铺满,谁就赢得1分。四是玩5次,得分高的人获胜。
玩“抢1游戏”除了遵守法则,还要一边铺分数条,一边估计已经铺了几分之几,还要铺几分之几。如第一次铺了1/4,还有3/4需要铺;第二次铺了1/8,两次一共铺了3/8,还有5/8需要铺……这些估计不是进行分数加法计算,而是根据分数条作出的直观判断。这些估计未必一定准确,但能增加游戏活动的智力成分。学生玩这项游戏,“只铺不估”与“边铺边估”收获不同。
(三) “清0游戏”要思考“用哪个几分之一换成几个几分之一”
“清0游戏”的规则,一部分与“抢1游戏”相同,一部分不同。不同之一是先用2个1/2铺满表示“1”的白色直条,游戏从这里开始。不同之二是每次掷小正方体得到几分之一,要从自己的直条中拿走相应长度的直条。不同之三是如果自己的直条里不够拿掷出的分数,这次掷出无效。不同之四是谁先把自己直条里的彩条全部拿走,谁就赢得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