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认识米》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8-01-09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沈忠英

 

《认识米》教学反思

一:感受“需要”。以动画操作复习的方式,复习了用学生尺测量物体。夸奖之后,抛出“我想知道黑板的长,谁能帮帮我?”一听说帮我,气氛一下子沸腾了。选了个男孩来,为了快点量,他拿来两把尺子。“你尺子多长?”“20厘米”“不说话,其他同学默默的数,看看黑板有多长。”就这样,孩子们认真的记着,20406080100。终于失去了耐心,教室里想起了窃窃私语。我假装没听见,声音渐渐大了起来。只剩下前面的男孩,还在坚持着量。“怎么了?”一问,有的孩子说我有长点的直尺借他用用。追问,为什么?学生说学生尺太短,不好量。我问,仅仅是尺的问题吗?我们想一想,1厘米有多大?用厘米这么小的单位,去量黑板,合适吗?顺理成章引出米尺。再次进行测量,4个米尺长。从而引出长度单位米。

这一过程,虽然看起来孩子在用格尺量黑板是浪费时间,但是这个过程,前面的孩子量了一身汗,底下的孩子忍不住发声,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需要,这需要源于对不方便切实的体会。或许作为一个引入,有点时间偏长,但是作为数学文化的传播,数学发展的过程体验,我觉得对孩子来说,这份经历一样重要。美中不足的是,孩子们没有敢大声点提出自己的质疑,也许,我仍然没有站到和孩子平等的位置上,使得他们对质疑我,仍然心有不敢。平等,是数学课堂活起来的一个重要基础。

二:感知1米。为孩子们准备了1米长的软尺。小组活动两个任务,1找到一件身边的大约1米长物体。2.想办法找出1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课堂里一下热闹起来。孩子们离开座位,在教室里拿着软尺到处量。一个组里出主意的,拉软尺的,下结论的,看来好的活动,可以自动分工。教室里虽然看起来乱成一团,一堆一堆的嚷嚷着,可是空气里对求知的执着,对探究的兴趣,分外浓郁。本来设计的是大约1米的物体。因为教室里物品有限,能正好是1米的,没什么,可是孩子们认真的精神,要求完美,从门的宽,到地砖的长,桌子、黑板、身高等等。这个环节的达成,超出了预想。他们不仅仅找到了正好1米,还感受到了不到1米,1米多点儿等等。虽然教室里看起来混乱,但是拍手之后,迅速恢复了安静。汇报中有的小组,发现了四本数学书的长正好是1米。感叹于孩子们敢于尝试的科学精神。

今天的小组汇报任务2,换了一种方式。1米和厘米的关系,所有小组都举手。当然,用学生尺量出软尺的长,对他们来说,不难。六个组通过测量,都得到了正确的答案1=100厘米。

反思这一过程,用一些小技巧,唤起孩子的兴趣,使本来背下来也总是忘了的换算,成为孩子发现的小秘密,牢牢的记在了心里。遗憾在,没有找到更多的1米长的物体,让孩子加深感知。

在这一环节最后,进行了抽象的提升。1米里有几个10厘米?几个20厘米?几个50厘米?这提升,也是为了孩子更好的认识米这个长度单位。

三:回归生活。判断一句话里的长度单位是不是合适,有意识的渗透估计长度的方法和数学的逆向思维法。教室里因为逆向思考而笑声不断。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雪堰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雪太路1号 电话:0519-86156781 联系QQ:93404600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