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
发布时间:2015-08-2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秦敏

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  

常州市武进区雪堰中心小学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为基本的方式,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因为朗读既可以规范学生的口语,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语文新课标要求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流利”是包括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不加字,不漏字。要注意读音正确。这两个目标比较容易完成。“有感情”是引导学生还原语言形象,感受语言情景,体会语言所蕴涵的内容。在朗读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让他们“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感情朗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巩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与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是培养阅读能力的起点所以低年级理解课文的方法主要是朗读,朗读活动不仅可以振奋精神,组织教学,还可使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朗读时的情感。  

一、范读引领的模仿朗读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语文教学的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丽的境界。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课堂。”教师的范读是朗读教学的最好的资源。低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初步学习阶段,具有很强的向师性以及模仿能力。因此,教师也要真正加入到有感情朗读的行列中来。教师在范读中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带着学生一同走向文本、朗读课文。当然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如《狐狸和乌鸦》一课,在朗读对话时,我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把狐狸的狡猾和乌鸦那种爱听好话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们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在朗读时,学生都极力模仿老师的语气语调,当然我们并不排除学生的个性朗读。  

二、整体感知的自由朗读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阅读教学一般要按照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因此,阅读教学的第一个层次是整体感知。依据学生对新异知识特别感兴趣的特点,我在教学新课,一开始解题的时候,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激发他们饶有兴趣地去朗读课文。如《难忘的泼水节》一课,我板书课题后,就引导学生提问题。学生看到题目跃跃欲试,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泼水节是怎么样的节日?泼水节在什么时候?问题提出来了,我把握时机布置学生按以下要求自由朗读课文:(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遍。(2)一边读,一边思考前面的问题。(3)标出自然段序号。学生能按要求进行自由朗读,既有对生字新词的感知,又有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长期的训练,学生就会从不知不觉中形成从整体上着手,一边读,一边想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直观形象的欣赏朗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插图,这些插图不仅画面充满童趣,而且色彩鲜艳,让人赏心悦目,有的还包含有故事情节。画面是引领学生入境生情,增强内心体验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或多媒体课件,用直观形象画面配合朗读,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进行看图训练的基础上去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对画产生喜爱之情,产生朗读的欲望,从而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台湾的蝴蝶谷》一课,介绍了台湾蝴蝶谷的迷人景色。教学中,我根据课文的具体语境,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再现课文中的内容,成千上万的美丽蝴蝶漫天飞舞,成了山谷的奇观,不论是五彩缤纷的颜色,还是密密麻麻的多,都给孩子们带来了震撼,一下子就把他们带入一种如诗如画的优美的情境中。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读文品词句、想象画面、动情朗读,就会把自己的体验和文章的内在情趣融为一体,从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审美欣赏过程。  

四、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  

音乐能使人在浓郁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领悟,能带领人们进入精神的圣域,能烘托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情绪,更进一步感受课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我常常选择与课文内容的感情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伴读,使学生的情感引起强烈的共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指导朗读《英英学古诗》中的《静夜思》时,我引导学生借助插图读懂课文理解诗意,感受了诗人李白孤独、怀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之后,播放了著名小提琴家马思聪的《思乡曲》,忧伤而悠长的曲调一响起,我发现孩子们一下子安静了下来,思绪仿佛进入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于是我在这安静而平静的氛围中轻轻地朗诵起来,孩子们不由自主地随着音乐也读了起来,读出了李白当时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然后,我再次把古诗唱了起来,这下可热闹了,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跟我唱了起来,一个个摇头晃脑,入情入境。  

五、角色体验的表演朗读  

表演朗读受到低年级学生的青睐,因为低年级的课文故事情节鲜明、富有童趣,用演读的形式来表现课文内容,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及相关语言的表达、记忆;通过演读,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如教学《北风和小鱼》一课,为了指导学生读好二、三自然段北风和小鱼的对话,我先请学生做北风,学一学北风“哈哈”的笑声,做一做北风得意的样子,学生一边拍着胸脯、翘起大拇指,一边读出了北风骄傲得意的语气。再请学生做小鱼,读出小鱼的勇敢。在此基础上,同桌合作,一个当北风,一个当小鱼,表演对话。孩子们兴致盎然,读得津津有味,演得妙趣横生。  

六、浮想联翩的想象朗读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在学生头脑中构成画面,让他们通过想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要促使学生感和知的统一。借助音乐形象,烘托渲染课文内容,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进入情境,获得情感的体验,也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我叫“神州号”》一课,在指导读嫦娥姐姐与小弟弟的对话时,我问学生:“如果嫦娥姐姐到地球上来做客,你会怎么招待她呢?”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说得可带劲了.有的说:”我要让奶奶烧一桌好菜,请嫦娥姐姐吃。”有的说:”我要让嫦娥姐姐尝尝地球上的苹果有多甜。”有的说:”我要带嫦娥姐姐去游览我们祖国的大好风光。”……说了那么多之后,再回到课文的朗读上,孩子自然读得更生动,更富感情.有时候,给予孩子想象的空间与时间,舍得花时间让他们表达,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效果显然会好很多  

七、联系实际的体悟朗读  

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语言优美、声情并茂,情境也非常贴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入境入情,调动他们的想象、联想,借助已有的生活经历、经验感受来体会文本的情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倡导尊重学生的多元体验。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积极感受,带着体验朗读的好习惯。如我在指导朗读《欢乐的泼水节》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搜索自己以往的生活体验,问:“小朋友们,你喜欢玩水吗?清凉的水泼在身上是什么感受?”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调出以往的生活体验,很快进入课文情境,体会出傣族人民在泼水节泼水时的幸福和快乐,朗读起来抑扬顿挫,溢于言表。  

八、提高水平的比赛朗读     

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比赛形式的朗读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比赛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想读、乐读,还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我在课堂上也组织了好多次朗读比赛。有时是随机的,只说一下“男女比赛开始”;有时是预设的,比如“今天回去先把明天要教的课文练读好,明天课上比赛”;也有的比较隆重的,给学生一星期准备,把一个单元的课文来个“小小赛读会”(当然小奖品要准备好,哪怕是一些糖,一些写上“奖”的本子,低年级的孩子会喜欢的)通过参加比赛,大大激励了学生的朗读欲望。有时我还采用和学生比赛的方法,对于一些简单的内容,我往往故意输给学生,让孩子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提高朗读的兴趣。但有一定难度的内容,我却要赢学生,让他们 从 老师的朗读中受到启发。比如课文《奶奶的白发》中,奶奶说的话我估计学生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先让学生读,然后我读。读完后,我问学生:“老师和你们谁读得好,好在那里?”学生听了后,毫不犹豫地说:“老师读得好。”这时,我接着问:“那你们应该怎么改正过来呢?”这样,学生通过对比,就能悟出这篇文章的朗读要点。“读得好”——成了学生追求的目标,变“要我读”为“我要读”,使朗读的目的性,有效性提高了。  

当然,指导感情朗读的方法还不止这些,这些方法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课堂中可以穿插进行,相互结合。朗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随着教改的深入发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更有必要将它继承并发扬。我想,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就一定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雪堰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雪太路1号 电话:0519-86156781 联系QQ:93404600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