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堰中心小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学科(年级): 三 时间: 2014.10.16
备课组长: 秦敏 记录人: 钱洪波
参与人员: 陈琳 王光法 杨晓军 曹李娟 薛晓霞 秦晓华
中心发言人: 钱洪波
研讨内容 三上语文第三单元
研讨过程:
钱洪波:各位语 文 老师,今天的业务学习时间我们主要是来讨论第三单元的备课内容,教学内容:有《蒲公英》、《三袋麦子》、《哪吒闹海》;习作3、练习3。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以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在读有趣故事的同时,明白一定的道理。《蒲公英》围绕太阳公公和蒲公英种子展开,讲述了两颗蒲公英种子不听太阳公公的劝诫最后干死,而听从太阳公公的话的种子茁壮成长的故事。《三袋麦子》讲述的是土地爷爷、小猪、小牛和小猴围绕麦子展开的一则童话故事。《哪吒闹海》讲述了哪吒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地打败东海龙王父子的故事。这三则故事的内涵呈螺旋上升,由蒲公英的被动到小动物的主动,再到哪吒的不畏强暴,精神境界不断提高。三篇文章,都是以提高学生自身修养为立足点的。
单元主题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讲述故事。2.学会本单元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嘱咐”造句。3.学习《蒲公英》《三袋麦子》《哪吒闹海》,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童话故事的警示力量,培养学生提高自己的修养。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学习课文所要阐述的学习精神。5.练习排演课本剧。6.口语交际,懂得在遇到意外的时候要沉着、冷静,更要用适当的办法自救和求救7.观察插图,有选择地描写景物,注意重点突出,把对画面上景物的描写与动物的描写组成一篇文章。
教学重点:1.能分角色朗读好课文,会复述故事。2.精读感悟课文,体会寓言、童话故事的警示作用。 3.想象画面内容,写好景物描写,注意描写景物的观察顺序。
教学难点:1.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说说哪吒是怎样闹海的。2.能用几句话写出一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3.写好添加的小动物,注重外形和动作描写。
秦敏: 《第八次》主要内容是:古代苏格兰王子布鲁斯带领军队英勇抗击侵略军,但屡战屡败,几乎丧失信心。后来他看到蜘蛛结网的过程重新燃起了信心。经过第八次抵抗,终于赶跑了侵略军。几次上这篇课文了,我总觉得有些地方还是忽略了。于是又捧起书来。读着读着,我的眼光停留在了第四自然段 :布鲁斯感动极了。他猛地跳起来,喊道:“我也要干第八次!”这个自然段的第二句我们一般不会疏忽 ,但第一句往往会放过。 布鲁斯的感动与他先前 的几乎失去信心有什么关 系?课 文为什么用上 “感动 极了”?布鲁斯受感动的具体表现是什么?他义是怎样做的?这些想法促使我继续深入细读文本。
秦晓华: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作者用生动而充满童真童趣的文字描绘了三个小动物在得到一袋麦子后的不同表现方式、三种不一样的结果。课文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浅显易懂,人物个性鲜明。本文的教学重点在于了解三个小动物对待一袋麦子的不同的处理方法,感受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以及读懂土地爷爷对他们的不同评价,体会课文内容的价值取向。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享受童话的美好和“麦子”的魔力呢?我们可以根据课文语言生动、形象、浅显的特点,以“读”“演”为主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演中想象、品味、体会、感悟,引导学生透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走进人物内心,真正受到教育。围绕教学重点,本课设计的核心问题是:小猪、小牛、小猴分别是怎样对待一袋麦子的?土地爷爷赞成谁的做法?
曹李娟:在《蒲公英》一课教学中,着眼点并不是课文情节的梳理与推进,而是将训练落实到具体的情境之中。1、字词的落实。三年级的字词教学之重要勿庸赘言。如何教,如何教好才是问题根本所在。在教学“嘱咐”一词时,层层推进,先问学生:回去预习了,查到“嘱咐” 的意思了吗?做了充分预习的学生自然不会放过这一表现的机会; 周 老师又追问“太阳公公嘱咐种子们什么呢?”,孩子们课文已经读熟了,一下就抓住了一些关键的地方。到这里,还不能“善罢甘休”:“平时有谁对你们‘嘱咐’过?”孩子们喋喋不休,在诉说的过程中,在自己的生活实际中,感受着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体会着太阳公公对蒲公英种子的关爱。在这样深入体会的基础上再来朗读太阳公公的话,使一个原本陌生的词逐步在教师的引导下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与自身经验结合起来 ,与学生内心的情感结合起来,让一个冷冰冰的词在学生心中有了温度,有了共鸣,有了反思与咀嚼的空间,从而于不知不觉间进入了自己的记忆模块。我想,这群孩子以后遇到这个词的造句时,一定不会觉得艰难;以后当家人告诉他过马路要小心时,他也许立刻就会想到曾学过一个词语叫“嘱咐”。有这样的效果,词语教学还要追求多少?2、朗读的落实。读的训练,在三年级的教学中,以我个人浅陋的见识认为,可能也存在一个过渡的阶段。告别大锅饭,告别纯粹的大声,从文本内在的韵律去还原声音,这也许是一个挺复杂的技术活。技术上升,就是艺术,哪怕是泥瓦匠。如何上升,当然离不了教师的指导与示范。可问题的实质是,有些东西真的是无法言传的。比如阅读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照着葫芦是可以画成个瓢,离开了呢?如何提高孩子们的朗读水平,这实在是在我心头的一块大难题。
杨晓军:《第八次》这篇课文对蜘蛛如何结网的具体情节没有详细描写.只是选取了触发布鲁斯奋起的关键点作了介绍.但是相信布鲁斯在看的过程中,也会注意到蜘蛛是如何根据风力的变化来调整织的方向、速度等.这些也会启发他在战斗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去应敌。例如:文本最后一节写道:“动员人民起来抵抗。”战士打仗要有信心,要勇敢,但是军队与人民齐心协力这也是很重要的。布鲁斯无意中看到蜘蛛结网。因为他心里想着国家,所以就从蜘蛛的成功中体悟到信心的重要。因此,才能被这样的小事 “感动极了”。
感动之余,布鲁斯是怎样做的呢?他忘了自己的伤,猛地跳起来喊道:“我也要干第八次!”这是文 中唯一的一处语言描写 。“猛地”说 明迅疾而起,速度很快,原本失去的信心重新快速燃起;“喊”说明决心之大;从提示语中的两个动作可见其情绪之亢奋:语言中的 “也要”表现其触动之深 ;感叹号表现人物感情之强烈。短短的一句语言描写深刻体现了人物当时的心理。被感动的布鲁斯行动起来了:“他 四处奔走 .招集被打散 的军队,动员人 民起 来抵 抗。”这里可以看出其工作的艰辛,不光要让军队树立信心,也要让人民树立信心。“感动极了”并不是一时的冲动,因为感动极了,他带领人民赶跑侵略军的决心更坚定了;因为感动极了,他才会有强大的动力去招集失散的军队,动员人民;因为感动极了,他才能用自己的信心去点燃大家的信心。 从“感动极了”入手理解了文本意旨,教学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抓住“感动极了”细细探究:先让学生理解布鲁斯感动的原因,猜度蜘蛛织网过程中布鲁斯的心理;再有感情地朗读布鲁斯感动时的表现,体会文本动作、语言描写的传神;最后引导学生想象布鲁斯如何动员士兵和人民的,结合布鲁斯所见的蜘蛛织网的过程,学写演讲稿。这样训练的层次比较清晰,并能够突出重点。说写训练也能够落实到位。
陈琳:《三袋麦子》这篇文章中有很多人物的对话,因此关注对话前的提示语也是学习的一个方面。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明白两点:一、同样表达“说”,可以用不同的词语,如喊道、告诉、问、讲等; 二、写好提示语,如“老人抚摸着小猴的头,兴奋地说”中,关注到了说话人的动作、神态,这是学生应该学习的写作方法。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定义语文课程性质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明确了学生学习语文,一个重要的目的,便是通过学习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学会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即实现语文的工具性。我们除了可以让学生从鲜活的文字中学得表达的方法,并能够学以致用。这篇文章最显著的特点是通过词语表现人物性格,如“迫不及待”“各种各样”表现小猪的贪吃、能干;从“常常””看了又看”体现小牛的勤劳、节俭;“上等的麦种”“全种下了地”突出小猴聪明、能干的个性。通过对这些关键词的重锤来理解课文内容,品味人物性格,在此基础上,补白小猪、小牛、小猴看到金灿灿麦种时的想法,内化课文的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
王广法:《第八次》中的布鲁斯是苏格兰的王子 。他肩负着带领军队赶跑外国侵略军的责任。这种责任感也深深地铭刻在他的心中。你看.即使连打七次败仗,自己受伤了,躺在简陋的磨坊中,他几乎失去信心,但并没有完全失去信心。在连败之苦、身体之痛种种打击下.产生退缩 的心理是很正常的。此时的布鲁斯正等待着有一个事件去点燃他的信心。布鲁斯又为何“感动极了”呢?我们分析一下蜘蛛织网这个过 程。可以发现布鲁斯的心路历程,找到感 动的原因:1、环境恶劣。蜘蛛在屋顶的某个角落织 网,更重要的是还有大风.其生活环境是多么恶劣呀!这与七战七败后的布鲁斯的处境是多么相似。2、力量悬殊。蜘蛛是弱小的,而吹断丝吹破网的风很大,两者形成了强烈对比。布鲁斯之所以七战七败,究其原因主要是侵略军非常强大,布鲁斯指挥的军队不能一下子将其赶出苏格兰去。蜘蛛与大风、布鲁斯的军队与侵略军也很相类似。3、蜘蛛态度。当第一次丝断网破后,蜘蛛重新扯起细丝结网。默默面对现实.这与布鲁斯当初的选择也是一致的。应该勾起布鲁斯的回忆,并对他有所触动。引起其对蜘蛛的同情,让他更关注蜘蛛接下来的行动。4、织网多次。蜘蛛结了断,断了结,七次织网都失败了,这与布鲁斯可谓同病相怜。5、坚韧毅力。最关键的是蜘蛛并不灰心。照样从头干起,而且成功了。这一点对布鲁斯触动最大,也正是蜘蛛在恶劣条件中的成功燃起了布鲁斯信心之火,坚定了他一定要赶跑侵略军的决心。
薛晓霞:语文课怎么教,语文课教什么?江苏小语界曾经就语文的定性定位提出过这样的口号:“语文姓语、小语姓小”。语文姓语要求我们明确教的是“语文”,应该认认真真地将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训练抓好抓实。就《三袋麦子》这堂课来讲,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实践的基础上填写表格,在填写表格的基础上组织交流、讨论,在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又引导学生从自身角度感悟道理,而这些都是教者坚持抓语文基本功。同样,我们还可以课堂上感受到“小语姓小”的身影。整个教学过程,我们要着重于培养孩子最起码的、实用水平的语文基本功,读,议,思,说,课堂上所关注的不仅仅局限在学习的对象儿童上,更关注的是语文学习启蒙阶段的基础性与阶段性。不仅于此,整个课堂教师还积极引领学生去感悟、体验语文情感的真实。新课标有这样一段叙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但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又是多元的。因此,教学中不仅应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更加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自我体验。反过来讲,正因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我们才更应该注重语文文本的价值取向。在教学《三袋麦子》中,把三袋麦子所赋予我们的价值归咎于“它应该成为我们心灵的麦子,成为我们精神的麦子,成为我们共同的永远的麦子”,这正是多元反映、独特体验和价值取向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
钱洪波: 今天,我们抽空进行这次的业务交流,是一次很好的机会,也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活动,在这次学习中获得了很多的优秀经验,今后,我将在教学上更加努力,争取做到以学生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