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9课《夹竹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雪堰中心小学 周丽敏
教学目标:
1.结合作者的语言风格,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品味夹竹桃的“韧性”以及带给作者的“幻想”,在品析之间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
2.关注作者的谋篇布局,言语表达,领悟作者是怎么写夹竹桃的“韧性”和带给我的“幻想”的。
3.懂得作者爱上夹竹桃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品味夹竹桃的“韧性”以及带给作者的“幻想”,在品析之间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
教学难点:
关注作者的谋篇布局,言语表达,领悟作者是怎么写夹竹桃的“韧性”和带给我的“幻想”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感受语言
1.上一节课,我们走进了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家的小院,认识了一种花,名字叫夹竹桃。回想一下,课文围绕夹竹桃写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2.上节课感悟花色,我哦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这一篇散文的语言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感受季老的语言。(板书: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
二、自读自悟,体会“韧性”
1.默读第四自然段,找一找你从哪些词语读出夹竹桃的韧性?在感触最深的地方简要写写自己的体会。
2.学生随机交流。
第一句话:抓住关键字词“悄悄地”、“一声不响”、两个“又”感受夹竹桃的默默无闻、生生不息。
第二句话:抓住 “在……在……在……”、“无……不……”的句式感受夹竹桃花开三季,始终如一。
第三句话:抓住两个“一直”、“无不”感受夹竹桃的锲而不舍、韧性可贵。(由“无不奉陪”过渡到第3自然段的学习,夹竹桃一共陪了多少种花?第3自然段除了写花多,还写了什么?积累描写花的词语,并思考作者写百花的用意何在。)
3.教师引读:夹竹桃一年三季,默默开放,始终如一,极有韧性。你看,在和煦的春风里,那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在盛夏的暴雨里,那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在深秋的清冷里,那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
4.难怪季老先生说——(出示: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学生齐读。
三、想象画面,走进“幻想”
1.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还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指名第5自然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静静感受月光下的夹竹桃。
2.月光下的夹竹桃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3.月光下的夹竹桃花香袭人,花影迷离,作者把它幻想成了哪些事物?请三位同学读一读,每位同学读一个画面。你发现这段文字有什么特点?
4.如此奇妙的幻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就是季老的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的语言风格。仿照这样的句式来写一写:我幻想它是……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夹竹桃的韧性,又知道它使作者产生许多美妙的幻想,所以作者说——(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学生齐读。
2.正因为这样的赞叹,所以宗璞说季老是“夹竹桃知己”。
3.作业布置:
(1)思考探究:作者爱上夹竹桃,仅仅是因为韧性可贵、幻想奇妙吗?有没有其它原因?
(2)推荐阅读《季羡林散文集》,继续感受季老的语言魅力。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9课《夹竹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重建教案)
雪堰中心小学 周丽敏
教学目标:
1.结合作者的语言风格,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品味夹竹桃的“韧性”以及带给作者的“幻想”,在品析之间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
2.关注作者的谋篇布局,言语表达,领悟作者是怎么写夹竹桃的“韧性”和带给我的“幻想”的。
3.懂得作者爱上夹竹桃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品味夹竹桃的“韧性”以及带给作者的“幻想”,在品析之间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
教学难点:
关注作者的谋篇布局,言语表达,领悟作者是怎么写夹竹桃的“韧性”和带给我的“幻想”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感受语言
1.上一节课,我们走进了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家的小院,认识了一种花,名字叫夹竹桃。回想一下,课文围绕夹竹桃写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2.上节课感悟花色,我哦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这一篇散文的语言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感受季老的语言。(板书: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
二、自读自悟,体会“韧性”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想一想,我们有哪些学习的方法?学生交流:朗读法、提问法、批注法、讨论法、复述法……
2.请你选择一种方法自学第四自然段,也可以和周围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共同来学习。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方法学习这一自然段,教师巡视指导。
3.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提问组的同学:这一自然段通过哪些字词写出了夹竹桃的韧性可贵?
朗读组的同学:展示有感情地朗读。
批注组、讨论组的同学随机交流:
预设:
第一句话:抓住关键字词“悄悄地”、“一声不响”、两个“又”感受夹竹桃的默默无闻、生生不息。
第二句话:抓住 “在……在……在……”、“无……不……”的句式感受夹竹桃花开三季,始终如一。
第三句话:抓住两个“一直”、“无不”感受夹竹桃的锲而不舍、韧性可贵。(由“无不奉陪”过渡到第3自然段的学习,夹竹桃一共陪了多少种花?第3自然段除了写花多,还写了什么?积累描写花的词语,并思考作者写百花的用意何在。)
3.教师引读:夹竹桃一年三季,默默开放,始终如一,极有韧性。你看,在和煦的春风里,那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在盛夏的暴雨里,那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在深秋的清冷里,那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
4.难怪季老先生说——(出示: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学生齐读。
(修改理由:通过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这一重点段落,使课堂更为开放,重心下降,不是由教师揭示这一自然段是写了夹竹桃的韧性,而是由学生自己提出这一问题,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三、想象画面,走进“幻想”
1.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还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指名第5自然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静静感受月光下的夹竹桃。
2.月光下的夹竹桃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3.月光下的夹竹桃花香袭人,花影迷离,作者把它幻想成了哪些事物?请三位同学读一读,每位同学读一个画面。你发现这段文字有什么特点?
4.如此奇妙的幻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就是季老的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的语言风格。让我们来把这一自然段背下来。(先分享好的背诵方法,然后让学生在背景音乐的配合下尝试背诵。)
(修改理由:这一部分本来安排的是仿写,但考虑到学生的创作大多没有根据,飞马行空,确实也存在难度。所以还不如把这梦幻的语文加以积累背诵来得更为实用。)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夹竹桃的韧性,又知道它使作者产生许多美妙的幻想,所以作者说——(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学生齐读。
2.正因为这样的赞叹,所以宗璞说季老是“夹竹桃知己”。
3.作业布置:
(1)思考探究:作者爱上夹竹桃,仅仅是因为韧性可贵、幻想奇妙吗?有没有其它原因?
(2)推荐阅读《季羡林散文集》,继续感受季老的语言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