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堰中心小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学科(年级): 一年级数学 时间: 3月11日
备课组长: 袁 霞 记录人: 袁 霞
参与人员: 袁霞、 沈忠英 、吴洁、赵婷
中心发言人: 袁 霞
研讨内容 认识图形(二)
研讨过程:
袁霞:
本单元在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一)》的基础上编排。那时,学生直观认识四个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现在要直观认识四个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直观认识是对图形的整体性认识,是以感知(尤其是观察与操作)为主的认识。直观认识的结果是在头脑里形成图形的表象,以此作为记忆图形、识别图形、区别图形的主要依据。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常见的平面图形,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使学生在画、折、剪、拼等操作活动中,体会面和体的关系,体会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认识图形的过程中,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增强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
本单元教材的编排体现了“从体到面”的设计思路。首先,通过观察一些常见几何体上的面,以及利用几何体上的面画平面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然后,通过围、画、折、拼等操作活动,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由几何体到几何体上的面,再到平面图形的抽象过程。这样的过程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而且对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单元的教学难点在于“体”与“形”的联系和区别。“形”作为“体”的某个面的形状,既离不开“体”,又不同于“体”。儿童要感受到这些关系和区别,确实很难,他们把长方形说成长方体,不只是一般的口误,深层次的原因是“形”与“体”的混淆。教学既不能淡化“形”与“体”的联系和区别,也不能对儿童提出过高的认识要求,实事求是地把握住教学的“程度”十分重要。
把这四种图形作为教学内容,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这些图形比较常见、比较简单,适合儿童认识。二是这些图形是几何里的基本图形,后面还有很多这些图形的学习内容要安排,提前作些铺垫或准备有好处。三是有些学具就是这些形状的,学生初步认识图形,也方便了操作活动的进行。
沈忠英:
教学时应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帮助他们直观地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平面图形,并具有一些相应的认知经验。这些经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上学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时,所形成的一些对常见几何体表面的感性认识;二是学生在日常生活(特别是平时做的手工和游戏)中,所积累的对一些物体表面形状的感性认识。教材把这些经验作为十分重要的课程资源,组织相应的认知活动,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时,应要求学生认真地画图形,沿着积木的边把图形的边画直,图形的顶点处不要断开。还应要求学生看看积木的那个面,看看纸上画出的图形,体会图形是从积木上“分离”出来的,表示积木的那个面的形状。如果要求儿童用语言表述“形”与“体”的关系和区别,是很难做到的。让他们看看、比比,体会这些联系和区别是能够的。
吴洁:
安排学生“做图形”是为了加强图形的表象,主要有:在钉子板上围图形,在方格纸上画图形,用长方体或正方体画图形,通过摆、折、拼等活动做出图形等。
在钉子板上围图形,让学生把头脑里的图形表象表现出来。钉子板与橡皮筋为学生做出图形提供了方便,还能激发学生做图形的兴趣。在钉子板上只能围出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不能围成圆。因为前三种图形是“直边”图形,圆是曲线图形。教材通过“能围成一个圆吗”引导学生感受圆和另外三个图形有明显的不同,体会圆的边是“弯”的,另三个图形的边是“直”的。
在纸上画图形,让学生体验图形的特点。教材两次安排画图形的练习,一次在“想想做做”里,用一个长方体画出不同的长方形,用一个正方体画出相同的正方形。另一次是练习四第5题,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例题时,学生曾经用积木画出图形。练习里继续用长方体画长方形,用正方体画正方形,可以再一次体会“面”与“体”、“形”与“体”的联系和区别。可以发现用同一个正方体的各个面画出的都是正方形,而且大小一样。发现用同一个长方体的各个面画出的图形一般都是长方形,有些长方形完全相同,有些不完全相同。这些画与比,能让学生初步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对此,教学必须把握住画图形的主要目的。本单元是直观认识平面图形,用立体的面画出平面图形并看出图形的相同与不同,是教学活动的内容与要求。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仅是可以有的初步感受,不要在这里加深、加宽教学内容。
在方格纸上画图形稍难些,因为学生还不会使用画图工具。教材只要求学生沿着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暂时不要求画三角形。教学时,应该就使用直尺以及利用方格纸的横线与竖线画图,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做到图形的边画在方格纸的线上,图形的顶点画在方格纸横线和竖线的交点上。
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图形,在方格纸上画图形,基本过程一般是:根据画图的要求提取记忆中有关图形的表象(想一想要围或画的是什么图形,是什么形状)→动手围或画(把头脑里想的形状表达出来)→验证做出来的图形(观察围成或画出的图形是否符合要求)→确认或修改图形(图形符合要求就确认,不符合要求就修改或重做)。在动手做图形时,这几步是连贯且融合在一起的,既有知识技能因素,也有态度习惯的成分。教学要重视验证图形这个环节,让学生联系已有的图形表象,检验做出的图形是不是长方形、正方形或三角形,达到通过做图形加强图形表象的目的。
赵婷:
本单元的最后,编排了“动手做”,是一次创造性拼图案活动。
教科书的附页里有四个黄色的圆、四个蓝色的正方形、四个绿色的长方形和八个红色的三角形,把这些图形剪下来,就能进行拼图案的活动。
拼图案活动可以分两次进行。第一次仿照着教材给出的图案拼,体会拼成的图案像某种动物或某样东西,如一只小船、一辆汽车、一座房屋,感受拼图也能表达某些意思,从而产生拼图案的兴趣。第二次是创造性地拼,拼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和同学交流。体会拼图案能表达自己的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交流的内容可以是:图案像什么,用了哪几种图形,各用了几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