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堰中心小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学科(年级): 一年级数学 时间: 9月25日
备课组长: 袁霞 记录人: 吴洁
参与人员: 袁霞、 沈忠英 、吴洁、赵婷
中心发言人: 吴洁
研讨内容 认物体 分与合
研讨过程:
吴洁:
第六单元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辨认实物,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主要特征,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能识别这些形体。2、体会比较、分类等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物体的不同形状,培养观察物体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简单的实践能力。
重点:使学生通过辨认实物,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主要特征,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能识别这些形体。;
难点:体会比较、分类等认识事物的方法。
第七单元分与合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10以内数的分与合,能根据要求把一个数分成两个数,把两个数合成一个数,进一步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2、使学生在探索10以内数的不同分法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条理性以及发现规律,应用规律的主动性。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重点:掌握2~10各个数的分与合,体会分与合的有序性。
难点:培养思维的条理性以及发现规律,应用规律的主动性。
袁霞:认识物体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观察、比较、分类,让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常见的四种几何形体。观察、操作、比较和分类等,是认识几何形体时常用的、有效的方法。教材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没有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通过文字描述告诉学生,而是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在充分的活动中感知这些几何形体的主要特征。分与合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10以内的数并已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教学的。学习和掌握10以内数的分与合,是学习和理解加、减法含义,特别是学习班1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本单元内容大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分别教学2—5各数的分与合,6、7的分与合;第二部分分别教学8、9的分与合。教材主要引导学生在“分”与“合”的活动中获得具体感知,再经过抽象,理解和掌握10以内数的分与合。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评价,既要看学生是否训练掌握10以内各数的分与合,又要看学生在探索各数分与合过程中的表现,因此要把定量分析与定性描述适当结合。告别要注意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表现了对数学活动的情绪,是否在探索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慢慢产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沈忠英:认识物体这部分内容先让学生合作搭积木,在游戏中感知物体是有不同形状的,再引导学生把其中一些物体进行分类,依次观察每类物体,积累感性认识,然后分别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直观图形,并认识相应图形的名称,初步认识这些形体。分与合这部分内容在具体的分与合的操作中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分与合是一种数学思想,也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10以内数的分与合,包括把一个数分成两个数,或者把两个数合成一个数,这是分与合思想的具体应用。教材以“分与合”单独设置一个单元,以具体物体的“分”与“合”支撑对数的分与合的认识,既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10以内数的不同分与合的方法,也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慢慢体会“分”与“合”的关系。一方面,教材安排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把一些物体分成两部分,直观感知一个数的不同分法,理解相关数的分与合。另一方面,通过具体的操作,把分与合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认识“分”的同时也体会“合”。这样安排,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有利于学生体会学习过程,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慢慢提高要求,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首先,把若干物体分成两部分,往往有多种结果,从无序地分到有序地分,体现了不同的思维水平。教材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分的过程的有序性,发现一个数的不同分法蕴含的规律,学会有序地操作和思考。在教学2—5的分与合时,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分”与“合”的含义,在教学6、7的分与合时,注意让学生有序地分,体会不同分法中蕴含的规律,从8的分与合开始,引导学生“每次移动一个”,有序地操作、有序地思索,按顺序填出分的结果。其次,把一个数分成两个数,通常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表达。开始,教材用线框引导学生还可以怎样说,得出另一种说法。从8的分与合开始,就提出还能想到什么,引导学生从一种就法推想出另一种说法,如从7和1合成8,推想出1和7合成8。
赵婷:认识物体这部分内容“想想做做”第一题,通过在实物和图形间的连线,让学生识别生活中几种常见物体的形状,同时还引导学生再列举一些相应形状的物体,以丰富对所学几何形体的认识。第2题引导学生用分类数数的方法区分不同形体,既可以进一步巩固不同形体的主要特征,又可以渗透统计的思想与基本方法。第3题通过填一填、说一说,让学生根据图形分辨不同形状的物体,提高辨认不同几何形体的能力,并巩固对“几和第几”以及“左和右”的认识,初步培养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分与合这部分内容要让学生在初步掌握方法的基础上,主动探索数的分与合,在教学4的分与合时,让学生操作、思考和交流,得出4的不同方法,并从分的结果中体验几和几合成4,体会认识数的分与合的基本方法。教学5的分与合时,先同时提出5的分与合两方面的问题,再让学生操作,得出相应的结果,初步获得认识数的分与合的方法。接下来的教学,教材注意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操作、主动思考,分别得到相关的结论。
第六单元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辨认实物,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主要特征,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能识别这些形体。2、体会比较、分类等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物体的不同形状,培养观察物体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简单的实践能力。
重点:使学生通过辨认实物,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主要特征,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能识别这些形体。;
难点:体会比较、分类等认识事物的方法。
认识物体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观察、比较、分类,让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常见的四种几何形体。观察、操作、比较和分类等,是认识几何形体时常用的、有效的方法。教材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没有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通过文字描述告诉学生,而是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在充分的活动中感知这些几何形体的主要特征。认识物体这部分内容先让学生合作搭积木,在游戏中感知物体是有不同形状的,再引导学生把其中一些物体进行分类,依次观察每类物体,积累感性认识,然后分别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直观图形,并认识相应图形的名称,初步认识这些形体。
认识物体这部分内容“想想做做”第一题,通过在实物和图形间的连线,让学生识别生活中几种常见物体的形状,同时还引导学生再列举一些相应形状的物体,以丰富对所学几何形体的认识。第2题引导学生用分类数数的方法区分不同形体,既可以进一步巩固不同形体的主要特征,又可以渗透统计的思想与基本方法。第3题通过填一填、说一说,让学生根据图形分辨不同形状的物体,提高辨认不同几何形体的能力,并巩固对“几和第几”以及“左和右”的认识,初步培养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