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区雪堰中心小学校本教研活动记录
时 间: 二○一四年四月十三日 年 级: 四年级
地 点: 大会议室 学 科: 数 学
参加对象:
董美玉、秦红、陶云龙、钱岳新、赵敏杰
研讨记录:
赵敏杰:我主备的内容是《运算律》、《对称、平移和旋转》、《倍数和因数》这三个单元。首先我分别说说这三个单元教材的大致分析:
《运算律》:
四年级(上册)教材里教学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本单元教学乘法分配律。先教学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再教学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简便,单元结束时安排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我们去春游》。编写的一道思考题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如果分别观察等式左边的变化和右边的变化,可以发现变化是有规律的;如果研究同一个等式从左边到右边的变化,可以用乘法分配律作出解释。还编写了一篇“你知道吗”,介绍十三世纪欧洲人运用的“双倍法”,并让学生试着用乘法分配律解释“双倍法”的算理。
《对称、平移和旋转》:
第一学段里初步教学了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本单元继续教学轴对称图形,采用对折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继续教学平移,要把简单的图形在方格纸上连续平移两次;继续教学旋转,要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在内容的编排上先教学对称,再教学平移,然后教学旋转。单元结束时有一次操作型的实践活动。
《倍数和因数》
本单元安排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自然数的知识之后,系统地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之前,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丰富自然数的知识,了解自然数之间存在的倍数与因数关系,体会自然数都有因数,而且不同自然数的因数个数是不同的。这些内容还能为以后教学分数知识作必要的准备。研究倍数与因数一般在非零自然数范围内进行,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教材在底注中给予明确的规定。教学内容分四部分编排。1、第70~73页教学相关的自然数之间的倍数与因数关系,求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2、第74~77页教学5、2、3的倍数的特点,以及偶数、奇数等知识。3、第78~79页教学素数与合数的概念和判断方法。4、第80~82页整理全单元的知识并组织综合练习。编写的“你知道吗”介绍哥德巴赫猜想和我国数学家研究这一猜想取得的显著成就。两道思考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概念探索有挑战性的问题。
第二方面,我讲讲各单元的重点难点
《运算律》: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问题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
2、让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一些计算的简便算法。
3、安排有效练习提高学生合理计算的能力。
4、以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落实知识的综合应用。
《对称、平移和旋转》:
1、用折纸的方法认识和确定对称轴,学习画对称轴
2、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学会平移简单图形的方法
3、联系现实情景体验旋转和学会把方格纸上图形旋转90°
4、灵活应用对称、平移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倍数和因数》
1、通过操作并依据乘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
2、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发现2、5的倍数的特征
3、采用合适的方法帮助学生发现 3 的倍数的特征
4、通过学生的活动和思考,认识素数和合数
秦红:
重点讲讲运算律的教学注意点:
1、 教学乘法分配律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理解含义上。
2、教学简便运算重在“悟”,不能“灌”。
3、练习五里的内容有巩固、有扩展,有助于学生组建新的认知结构。
董美玉:
重点讲讲《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教学注意点:
以折和画为学习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能力,把图形在方格纸上连续平移两次。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的旋转,主动学会在方格纸上旋转图形。
(1) 首先认识旋转的方向。
(2) 在方格纸上旋转三角尺,体会图形的旋转。
(3) 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陶云龙:
重点讲讲《倍数和因数》的教学注意点:
联系实际体会自然数之间的倍数、因数关系,探索找一个数的倍 数与因数的方法。
教材的第一部分先教学倍数、因数关系,再教学求倍数与因数的方法。前者是形成数学概念,后者是应用概念。
在找百以内5的倍数、2的倍数、3的倍数的活动中,认识这些数的特点。
教材第二部分教学5、2、3的倍数的特点。判断一个数是不是5的倍数,是不是2的倍数都是看这个数的个位上是几,方法是一致的。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要看它各位上数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特征与判断方法与5的倍数、2的倍数完全不同。所以这部分教材分两段编写,把5和2的倍数的特点合并在一道例题里教学,把3的倍数的特点安排在另一段里教学。两段教材都是“寻找特点——利用特点判断”的教学线索,给学生很大的自主活动空间。
通过写因数、比因数个数等活动,建立素数和合数的概念。
钱岳新:
1、大家要认真钻研教材,不仅要掌握各单元的重点难点,更要掌握各课时的重点难点,按照教材要求进行教案的二次修改。
2、认真写好各课时的教学反思,同时积极撰写教学博客并上传至学校网站。
3、注意作业的格式要规范,批改也要及时、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