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五下数学集体备课研讨记录
发布时间:2015-07-0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袁霞

雪堰中心小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学科(年级):    五年级数学              时间:    2015.3.30.                  

备课组长:                       记录人:                      

参与人员:    董明伟  袁霞  秦红  秦志刚  陆正平                                              

中心发言人:秦红            

研讨内容         因数与倍数                                  

研讨过程:  

秦红:   

本单元继续教学整数的知识,编排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进一步丰富自然数的知识,二是为即将教学分数作知识准备。  

一到四年级教学整数,重点放在数的意义和计数方法上。学会了自然数的读写方法,领会了自然数的基数含义与序数含义,掌握了自然数的顺序和大小,会用自然数表示日常生活里的事情或现象……本单元着重教学自然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求各个自然数的因数与倍数、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与公倍数。显然,这些知识能丰富学生对自然数的认识,而且为教学分数的约分、通分作了必要的知识准备。全单元一共编排十二道例题,  

1   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2   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  

3   从小到大列举出一个数的倍数  

4   25的倍数的特征  

5   3的倍数的特征  

6   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7   质因数的意义  

8   分解质因数  

9   公因数的意义  

10  求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11  公倍数的意义  

12  求两个数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从上表可以看到本单元教学内容的编排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十分重视知识的内在联系,把相关的知识内容组织成“块”,一块一块地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如,因数和倍数是两个既相互对立又密切联系的概念,把因数与倍数的教学结合起来,有助于理解两个有关自然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并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的方法。又如,235的倍数的特点直接关系到分数的四则计算,必须很好地掌握。25的倍数的特点表现在这些数的个位上,3的倍数特点表现在它各位上的数的和上面。把25的特点结合起来教学能节省教学时间,避免乏味的重复。把3的倍数特点和25的倍数特点分开教学,有利于分散难点、突破难点。再如,把质数、合数以及分解质因数结合起来教学,可以突出“质数”概念,既理解其意义,又应用于分解质因数的活动。另外,两个数的公因数、公倍数知识,要建立在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的基础上,尽管公因数与公倍数是不同的概念,却也有一定的相似性。例912先教学两个数的公因数,接着教学两个数的公倍数,前面知识的教学会影响后面知识的教学。像这些有次序地安排概念教学,体现了概念形成的一条原理:适当改变已有概念的内涵,能产生新的概念。  

第二,密切关注基本技能的及时形成。本单元教学的知识将直接影响分数的四则计算,进行分数加、减计算经常要通分,需要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进行分数乘、除计算经常要约分,需要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这些都表明,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是分数计算的基础,必须很好地掌握。为此,教材细致地安排了求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求两个数的公因数与公倍数,以及253的倍数特征的教学,并且配备了比较充分的练习,确保基本技能的逐步形成。(一)联系具体的乘法算式,教学非0自然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探索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与部分倍数的方法  

研究因数和倍数一般在非0自然数范围内进行,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使因数和倍数知识更有应用价值。教材在本单元的标题上加了*号,用底注明确规定了“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董明伟:   

1的教学分两段进行:先是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一个长方形。学生对这个活动应该很熟悉,几乎人人都知道有不同的拼法,能够顺利地拼出三个长、宽各不相同的长方形,并且根据各个长方形中每行正方形的个数与行数,把三个长方形分别表示成4×3126×21212×112。然后以4×312为例,指出43都是12的因数,124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揭示了整数乘法式子里的因数和倍数关系。还要求学生说出另两道乘法算式里,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初步内化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教材这样安排有两个原因:一是置枯燥的数学内容于有趣的操作活动之中,在现实的情境里提取数学材料,给抽象的概念以具体的背景,有助于学生联系现实情境和已有经验,意义接受因数和倍数的含义。二是给学生提供举一反三的机会,用4×312里学到的因数、倍数知识,解释6×21212×112这两个乘法式子里的因数、倍数关系,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比较丰富的素材里充分体会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使形成的概念扎实、厚实。教学这道例题一定要注意,因数和倍数是描述自然数之间关系的概念,客观存在于两个具体的自然数之间。因此要用完整的语句表示这些关系。如124的倍数,412的因数。不能说成12是倍数、4是因数。  

小学数学不给因数和倍数下抽象的定义,只是列举若干个实例,指出两个自然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练习五第12两题,联系做团体操排队和乘坐小艇付费这些具体事例,根据“每排人数×排数=24(人)”“4(元)×乘坐人数=应付钱数”,理解这里的每排人数和排数都是24的因数,应付元数都是4的倍数。这两题有充实体验、加强概念的作用。  

袁霞:   

2和例3分别求一个数的因数和求一个数的倍数。虽然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方法却很相似。都是利用初步建立的因数或倍数概念,联系已经掌握的乘、除法口算,在探索中推理、计算,找到相应的方法。  

2要求找出36的全部因数。教材围绕两点组织教学活动:一是什么样的数才是36的因数?二是怎样找到36的全部因数?关于前面一点,抓住因数的概念可以得出“凡是乘积为36的两个自然数,都是36的因数”,这就是“辣椒”卡通的想法“看36是哪两个数相乘得到的”。如果用数学式子表示就是“蘑菇”卡通想的“依次列举积是36的乘法算式:1×36=362×18=36……”每一个这样的乘法算式中,都能找到36的两个(或一个)因数。这是求一个数因数的基本思路,它既从因数的概念得出,又加强了对因数概念的理解。部分学生还能在除法算式里看出因数与倍数关系,所以也会有人像“萝卜”卡通那样思考“依次列举除法算式:36÷1=3636÷2=18……”在每一个除法算式里找到36的两个(或一个)因数。教学不要把上面两种方法割裂开来,更不要对立起来,而应该有机联系起来。利用乘、除法的关系,把想乘法式子里的乘数,转化为想除法算式的除数与商。如果一个乘数是2,另一个乘数是36÷218;如果一个乘数是3,另一个乘数是36÷312……例题里可以找到的乘数比较多,也就是36的因数比较多,需要有序地寻找,才会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到36的全部因数。于是从1×()=36或者从36÷1=()开始,依次尝试2×()=3636÷2=()、3×()=3636÷3=()、4×()=3636÷4=()、6×()=3636÷6=()。教材只写出少量几道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留出大部分算式让学生填写,按照乘数或除数是123……的次序,继续列举后面的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教学还应该在5不是36的因数,以及算到36÷6为止这两点上稍作停留,让学生体会有序寻找的重要性。找到一个数的全部因数以后,可以用陈述的语言把因数从小到大一一列出,如“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或者用集合的形式表示,画一个椭圆,在它上面注明“36的因数”,里面写找到的全部因数。  

3从小到大找出若干个3的倍数,教学线索与例2相似,也是先形成思路,再有序地寻找。采用的思路是“3和任何非0自然数的乘积都是3的倍数”,这个思路与倍数的意义完全一致,容易理解,还容易操作。教学这道例题要注意两点:一是引导学生从“3的倍数是什么样的数”想起,形成思路、确定算法。然后从小到大逐个寻找,并按顺序写出来。二是让学生注意教材写出的几个省略号。写在“蘑菇”卡通的算式3×1=33×2=6下面的那个省略号,表示继续把3依次乘3456等等,可以一直乘下去,每个乘积都是3的倍数。写在“萝卜”卡通自然数123后面的那个省略号,表示有无数多个自然数与3相乘。写在排列3的倍数的陈述语句后面的省略号,表示3的倍数的个数无限多。这样,学生就能理解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秦志刚:   

4和例5教学523的倍数的特征。掌握这些特征,能够判断哪些数有因数523,将对以后的约分有积极的作用。  

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是不是5的倍数,都看这个数的个位上是几,方法是一致的。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要看它各位上数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方法与25的倍数完全不同。所以教材编排两道例题,把52的倍数特征安排在一道例题里教学,把3的倍数特征放在另一道例题里教学。两道例题以及配套的“练一练”都是“寻找特点——利用特点”的教学线索,给学生很大的自主活动空间。  

教材给出一张“百数表”,便于寻找5的倍数和2的倍数,容易看到5的倍数与2的倍数的特点。圈数、观察、归纳、验证是主要的学习活动。  

在百数表里5的倍数上画“△”,2的倍数上画“○”,于是表里出现二列画“△”的数、五列画“○”的数,其中一列数上既画“△”也画“○”。这些符号把学生的注意集中到5的倍数或2的倍数上,启发学生发现它们个位上的规律,产生关于5的倍数或2的倍数的特征猜想。  

百数表里还有许多没有画“△”也没有画“○”的数,它们个位上的数与5的倍数、2的倍数个位上的数不同,它们都不是5的倍数或不是2的倍数。这些反例也证实52的倍数特征表现在数的个位上,于是得出像“蘑菇”“萝卜”卡通说的那些结论:5的倍数,个位上是502的倍数,个位上是24680  

在初步认识5的倍数与2的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教材里还安排两点内容:一是什么样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这样的数同时具有2的倍数特征和5的倍数特征,即具备2的倍数和5的倍数的共同特征。在个位上是50的数中,后者也是2的倍数。在个位上是24680的数中,最后一种也是5的倍数。所以说,一个数如果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它的个位上一定是0。这个规律在“百数表”中既画“△”又画“○”的那一列数上表现得很清楚。二是什么样的数是偶数,什么样的数是奇数?认识偶数与奇数,能进一步加强对2的倍数的体验,也是对自然数的进一步了解。在教学奇数、偶数以后,还可以组织学生反思5的倍数、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是5123……的积,如果5乘一个奇数,积的个位上一定是“5”;如果5乘一个偶数,积的个位上一定是“0”。这些也表明5的倍数特征表现在它的个位上。关于2的倍数特征,也能像这样体会。  

陆正平:   

本单元只教学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两个数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这些都是最基础的知识与技能,约分或通分时会经常应用。不把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作为基本内容与要求,有两点原因:一是求两个一位数或较小的两位数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一般利用口算就能解决,不需要短除法。二是通过写出两个数的因数或倍数,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不仅有可操作性,而且应用了数学概念,有加强概念的作用。  

10求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教学起点是学生会求一个数的全部因数,已经建立了公因数的概念。教学的基本线索是:先分别列出两个数的所有因数,再找出两个数的全部公因数,然后确定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最大公因数是从公因数派生出来的概念。两个数的公因数里最大的一个,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教材没有给出最大公因数的定义,而是联系812的公因数124,指出其中最大的4,是812的最大公因数。  

集合图能直观形象地显示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含义。例108的因数与12的因数分别写到两个集合圈里,两个集合圈有一部分数相同。如果把两个集合圈重叠起来,重叠部分写的数既是8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即是812的公因数,由此可以直观地表现出两个数公因数的含义。应该让学生仔细观察集合图,看清它的结构,看懂它的填法,体会公共部分表示的意思,并适当进行填写集合图的练习,加强数学概念的教学。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雪堰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雪太路1号 电话:0519-86156781 联系QQ:93404600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