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雪堰中心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集体研讨(二)
发布时间:2017-04-16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秦敏

雪堰中心小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学科(年级):                  时间:       2017.3.15           

备课组长:         秦敏            记录人:    王燕红          

参与人员:秦芳  王燕红  曹李娟  王玉梅  王广法  秦敏  薛晓霞  王祁秀    

中心发言人:       秦芳           

研讨内容            三下语文第一、二单元                               

研讨过程:

秦  芳:第一单元共三篇课文,《长城和运河》、《美丽的南沙群岛》、《庐山的云雾》,这三篇课文都是写景的,都是景美、情美的美文,适合朗读感悟和积累运用。我们可以把这三篇课文整合起来,成为一组“寻找美”的单元去综合处理。

单元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以读为主的各种训练,复习巩固必要的语文知识,懂得运用语言文字的一般规律,落实工具性,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

2、透过课文中优美的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的想像力,享受审美愉悦。

3、引导享受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单元重、难点:

1、学会本单元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优美的课文。

3、通过学习,感受文章语言的美,激发想象力,享受审美愉悦,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秦  敏:《长城和运河》是一首饱含强烈爱国情感的诗歌,在教学点拨上需要教师投入极大的激情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增强浓重的民族自豪感。在讲授这篇文章时,不仅要遵循语文的传统教学,也应该把这看作是给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一个极好机会。全文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描写赞颂了长城和京杭大运河。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部分结构相同,运用反复的写法,一、二行与七、八行诗句相同;三至六行用简练优美的语言勾画了长城与运河的雄姿。所以在背诵指导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指导。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结合多种创设情景的方法把学生带入良好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不断深入探究文本。 一是凸现年龄段识字特点,扎扎实实抓好字词教学。将识字教学与本册的“习惯篇”对“自主预习复习”的要求结合起来。上课时,检查学生的预习并着重对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进行指导。二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环境下学习诗歌,理解诗歌深刻的人文情怀。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插图,拨动学生心灵琴弦,使之感受到长城和运河的“奇异景象”,从而明白为什么人们称之为“人间奇迹”。三是美读成诵,深入感悟。因为这篇文章是一首能参杂进不少情感的诗歌,配上美妙的音乐,刺激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在赏心悦目的氛围中产生读课文的兴趣。力求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做到在读中理解,进而会背诵课文。

曹李娟:《美丽的南沙群岛》这篇课文语言优美,从三个方面先概括后分述的向读者展示了南沙的美。在执教这课时,我的指导思想,就是让学生读好书,读并不是一遍一遍没有层次,没有目标的行为。在朗读中,可以从学生整体感官入手,先听范读,引发学生读书的愿望,然后学生初读,这篇课文生字较多,有一些较绕口的词,针对班级学生的实际,可以采取个别读、个别指导的方式。比如在教学第三段时,通过学生品味读和教师的指导读,再加上争当导游的比赛读,是学生领悟到海岛景色迷人这一特色。第二段教学中,针对学生不太理解的海洋动力,教师应当做适当补充。然后采用对口方式,如()的海洋生物()的海洋动力……学生兴趣十足,能很快了解海岛是个资源丰富之所。然后通过考验记忆力的游戏,帮助学生背诵2、3段。在教学中可以弱化第一段,因为的一段是对海岛的整体概况。学生在进行导游介绍时不可避免的就会重视这一段,这样的弱化的处理,使学生增强了自主学习第一段的意识。

王玉梅:第二自然段中不仅要理解“蕴藏、贮存、用之不竭、曾母暗沙”等重点或难理解的词语的意思,还要让学生感知本段总——分式段落结构的特点,以及为什么称南沙群岛为“巨大的蓝色宝库”这个总领问题。第三自然段与第二段结构相似,可以尝试着放手让学生自己找找“景色迷人”体现在哪几个方面。配合图片进行理解,以学生自己说为主,重点指导理解“翡翠与蓝玉合璧”、“碧波浩渺”、“蔚为壮观”的意思。再指导朗读。

薛晓霞:  《庐山的云雾》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之情。文章层次分明,景物特点鲜明,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文章语言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与情景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在教学本课时,应紧紧围绕“庐山云雾的特点”这一中心,抓住文中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美,通过边读边思,体会二、三自然段是运用怎样的方法写出庐山云雾的奇丽的。在学法上,可以先带领孩子们一起学习第二自然段,然后归纳总结学习方法,让他们自学第三自然段。相信孩子们对于总分结构段落的学习应该会掌握方法了。

王广法:我来说一说练习1中的简称歌,这首简称歌虽然背下来很容易,但是要记住它们各自代表的省、市﹑自治区,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并非一件易事。在记忆中,如果用组词和形象造句的方法,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不但可以使学生快速记住简称代表的省市自治区,而且记忆的时间也较长,不容易忘却。比如1、组词法:辽(辽宁)吉(吉林)黑(黑龙江)蒙(内蒙古)陕(陕西)宁(宁夏)苏(江 苏)浙(浙江)津(天津) 京(北京) 川(四川)甘(甘肃)新(新疆)藏(西 藏)青(青海) 港(香港)澳(澳门)台(台湾)

2 、拆字组词法:冀:取出“北”,(河北)。3  形象造句、组词法:琼:解放前,海南是个穷地方。黔:“黔”音同“钱”。值钱的东西很贵重。贵(贵州)我们可以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用各种方法来巧记。

秦  芳:第二单元由三篇课文组成:《翻越远方的大山》、《雪儿》、《花瓣飘香》。《翻越远方的大山》主要讲述了刘翔把约翰逊比做心中的那座大山,从刚开始对约翰逊的成绩可望而不可及,到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渐渐地开始靠近他并超越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有超越梦想的可能。《雪儿》讲述了“我”为受伤的雪儿疗伤并精心照料它能飞上蓝天的事,表现了我对鸟类的爱护。《花瓣飘香》讲了一个小女孩摘了一片带着露水的美丽花瓣送给病中的妈妈的故事,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文。 

这三篇课文的特点:1、都是叙事文。2、都具有很强的人文性。

单元教学目标:

1、关于叙事文。

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中年段,也就是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中,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淡化段落教学,强调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整体把握。《课标》是这样表述的:能初步把握文章的重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个要求,以往是在四年级下学期完成,它的基本方法是,先给文章分段,然后概括段落大意,最后将段落大意串联起来。现在淡化了段落教学,如何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呢?如何使学生关注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呢?叙事文在这里起桥梁作用。首先,叙事文故事性强,便于学生抓主要情节;其次,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关注文中的故事形象,沉浸于其中,利于达到课标的要求。当然,这两点也正是我们教学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2、关于人文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情趣。”课标的要求正是时代的需要、学生成长的需要。我们的时代呼唤爱心、孝心、同情心,呼唤对生命的执着和热爱。给孩子以正确的导向,教会他们面对挫折,使孩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孩子进行真、善、美的熏陶,这就成了教材选文的取向。

从课文的特色上来看: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语言很平实,都是将一件事娓娓道来,没有艰深、晦涩之处,学生一看就知道大概讲了一件什么事。然而,这平实的背后却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款款的深情!我们如何让这平时的语言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去打动学生、去实现人文浸染呢?这是我们教学设计的难点。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单元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本单元课文。

3、给学生以正确的人生导向,使其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秦敏:《翻越远方的大山》这篇课文选自刘翔自传《我是刘翔》,以第一人称口吻记录了刘翔从“不敢奢望有朝一日能亲眼看到约翰逊”到战胜世界“跨栏王”阿兰.约翰逊的经过。对于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名人,我有这样的教学思路。

引导学生设疑,自己主动学习课文。上课伊始,引导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谁翻越大山?怎样翻越大山的?大山是什么?让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读课文找出答案。学生经过朗读课文,很快从文章中找到了有关线索——时间线索,明白了翻越大山的经历。从: “很早”“刚练跨栏那会儿”“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5月8日”,知道刘翔一路走来经历的时间之长,可想而知是多么的艰辛。其次,引导学生探求:那他在各个阶段,对于约翰逊是何种想法哪?从而找到:很早知道对方的大名、刚练跨栏时觉得到山脚下都遥不可及、后来在遗憾中一步步接近、站在大山脚下、最终翻阅远方的大山。我在黑板上画一座大山,让学生根据刘翔梦想一步步的实现,让学生填出刘翔离大山越来越近,直至登山的位置。

最后,解惑明理。明白了刘翔的一路艰辛,那么,刘翔是个怎样的人?从每一阶段你感受到了什么?带领孩子感悟、提炼:勇于挑战、坚持不懈、不断超越。“勇于挑战”是前提,而且是跟高手挑战,其实就是给自己制定一个较高的奋斗目标;“坚持不懈”是关键,有了目标还必须要由付出,在前进途中一定少不了艰辛与困难,只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才可以不断向目标迈进;“不断超越”也很重要,如果翻阅一座大山就停下攀登的脚步,那将如逆水行舟,阿兰.约翰逊只是刘翔运动生涯中要翻越的无数“大山”中的一座,只有不断给自己设定新的目标,不断挑战、超越自我,才能有继续前进的可能。

王祁秀:《雪儿》一课,我觉得应把握以下几点:

1、自主探究,平等对话。教师要善于创设平等、民主的“对话”氛围,引导学生和文本自主进行研读,积极参与探究,获取真切体验。在此基础上,师生间、生生间多向互动,交流信息,在对话中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在对话中不断创生新的知识。

2、以读代讲,激励创新。真正实现新课标所要求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从学生富有个性化的朗读和发言中,我们知道学生通过阅读实践获得的感受和体验是真实的,多元的,独特的,也是鲜活的,具有生命力的!

3、移情体验,启发想象。教学时,引导学生披文入境,进入角色,移情感受,获得体验才会更加深刻。在最后两段的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如果你是小作者,会怎样为雪儿欢呼?”、“从雪儿咕咕的叫声中,你听懂了什么?”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想象,说话,真切感受。“我”与“雪儿”之间的深厚情谊,激发学习兴趣,丰富想象能力,体验美好品格。正如新课标所言:“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王燕红:《花瓣飘香》一课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情节简单,但写得情真意切。课文通过写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表现出她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全文以对话为主体,寓深刻的道理于平凡细小的事情之中,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在教学中,分层练习是一种常见的训练方式。教师应设计一些有层次的问题让学生练习,以达到深入探究,加深理解的目的。教师应将这种训练方式巧妙地运用到语文阅读教学之中。教师用“这是一片_____的花瓣。”这一填空引导学生通读课文,从整体上,从语言文字训练入手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理解了花瓣特点,有了深刻的印象,但这还只是停留在“部分”上。引导学生通过连贯的语言完整地表达花瓣的“形、神”特点,就将语言文字训练和理解课文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表达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接着引导学生抓住“小心”、“捧着”、“飞快”等关键词,品悟小女孩一颗了不起的孝心,在此基础上,再次从理性的高度完成“这是一片_____的花瓣。”填空,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上了新的台阶,情感得到了升华。

    秦芳:我们今天的研讨到此结束。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雪堰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雪太路1号 电话:0519-86156781 联系QQ:93404600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