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一年级数学第一次集体研讨活动
发布时间:2019-09-26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殷晓波

雪堰中心小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学科(年级):   一年级数学               时间:    2019、9、12           

备课组长:       殷晓波         记录人:  殷晓波          

参与人员:     殷晓波、杨晓燕、吕仕英、薛琴                                     

中心发言人:     殷晓波         

研讨内容    第一到第四单元各单元教材分析                                       

研讨过程:

殷晓波:第一单元分析

个人设计

备课组集体讨论意见

单元教材分析

(一) 本单元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小学阶段的第一堂数学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喜欢学习数学的情感。教材选择儿童乐园的一些场景,组成生动活泼、惹人喜爱的画面,吸引学生学习。主要教学活动是观察场景,了解里面有些什么;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并用画圆点的方式表示各种物体的数量。通过这些活动,初步感受“看”和“数”能了解生活中的现象和事物,是学习数学的方法。同时,在活动中进行初步的常规教育。

教材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综合性场景图,里面有许多物体,各种物体的个数都不相同,分别为1~10个。第二部分是十幅小图及相应的点子图。每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是从综合场景里分离出来的。点子图表示物体的数量。

(二) 本单元教学策略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观察场景,说清楚图中有些什么、各有多少。教学难点是根据物体或人的个数画出相应数量的点,根据提供的点的个数找出相应数量的物体或人。通过这些活动,初步感受“看”和“数”能了解生活中的现象和事物,是学习数学的方法。同时,在活动中进行初步的常规教育。

1.组织学生观察。

场景图里的内容很丰富,其中的各种物体及其数量和位置,都是精心设计和安排的。有些物体数量较少,有些物体数量较多;有些物体比较集中,有些物体比较分散;有些物体容易看到,个别物体有较隐蔽的部分。观察和交流是这部分内容的主要教学活动。容易兴奋但不能持久是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他们的观察比较粗糙,往往看了一些物体就不再关注其他物体;在交流的时候不能把话说清楚、说完整,不善于倾听同伴的发言。因此,要组织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从图中看到些什么,指指这些物体在哪里。带领学生经历“从整体到部分”“从粗略到细致”的观察过程,不但了解图的内容,而且学习观察的方法。要组织学生交流,相互倾听和相互补充,使观察的效果更好,还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学习常规。

2.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

十幅小图都是从场景中分离出来的,一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便于计数和表示数量。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尚未进行认数教学,暂时不宜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二是几个物体画几个圆点,圆点与物体的个数相同,渗透对应思想;三是圆点能且只能表示各种物体数量方面的属性,不表示物体的其他属性。这种初步的抽象,对后面的认数十分重要。

前三幅小图,物体及圆点都已画好。可以通过“滑梯下为什么画一个圆点”“秋千下为什么画两个圆点”“圆点表示什么意思”等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圆点的作用。这样,在飞机、蝴蝶、鸟下面画表示个数的圆点就不会有困难了。至于根据已经画出的七个、八个、十个圆点,说出小图中的物体,只要在情境图里指一指有关的物体,数一数是这样的

(三) 学情分析:

小学阶段的第一堂数学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喜欢学习数学的情感。形象思维较强,抽象思维较弱,一一对应,符号意识都需要进一步加强。

教材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综合性场景图,里面有许多物体,各种物体的个数都不相同,分别为1~10个。第二部分是十幅小图及相应的点子图。每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是从综合场景里分离出来的。点子图表示物体的数量。首先组织学生有序观察、说话通顺。其次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最后数字也可以

单元目标要求

1. 使学生通过数一数,初步接触1-10各数,初步学会数出个数在10以内的物或人,初步学会用1-10各数和同学交流物体的个数。

2. 使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了解分类数数的方法,感受从“数”的角度观察事物的独特价值,初步体会符号化思想。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喜欢数学的积极情感。

 

同左

单元设计意图

 

 

 

1、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图画,适当指导观察,注意物与数的对应要领。

2、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渗透对应、符号化的数学思想。

3、注意学习常规的教育与培养。

观察和交流是这部分内容的主要教学活动。容易兴奋但不能持久是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他们的观察比较粗糙,往往看了一些物体就不再关注其他物体;在交流的时候不能把话说清楚、说完整,不善于倾听同伴的发言。因此,要组织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从图中看到些什么,指指这些物体在哪里。带领学生经历“从整体到部分”“从粗略到细致”的观察过程,不但了解图的内容,而且学习观察的方法。要组织学生交流,相互倾听和相互补充,使观察的效果更好,还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学习常规。

 

 

杨晓燕:第二单元分析

个人设计

备课组集体讨论意见

单元教材分析

(一) 本单元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单元让学生开展简单的比较活动,经历并体验比较的过程,学习比较的方法,为以后的数学教学作思想方法上的准备。

教材把学生带进熟悉的活动场景,里面有许多可以比较的内容,主要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二) 本单元教学策略分析

教学重点:比较是重要的思维活动,也是常用的学习方法。人们在认识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时候,经常把这一事物或现象和其他事物或现象进行对照,寻找异同,从而认识事物或现象的特征,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教学难点:运用比较推理进行三者之间的比较。

1.突出比较的方法。

学生在幼儿期间的生活中,经常遇到比两个物体的长短、轻重等实际问题。那时,他们只注意问题的结果,比较的过程往往是模糊的。本单元教学的比一比,突出比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并学习比的方法。如,比两根跳绳哪根长,要把这两根绳拉直,一端对齐着平放。比两个小朋友谁长得高,两人要站在平地上,背靠着背。又如,比柿子和石榴哪个重,可以把它们分别放在支架的两端,根据支架的倾斜情况作出判断。教学时,要让学生理解这些方法,并体会方法的合理性。

2.鼓励学生寻找比的对象

例题在比较跳绳的长短、小朋友的高矮、柿子和石榴的轻重之后,提出问题:“你还能在图中找一找、比一比吗?”鼓励学生寻找对象进行比较。

3.适当提升思维的要求

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判断与推理,是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别人无法替代。教学时要注意创设情境,引发主动思考;组织交流,体会思考过程,帮助学生逐渐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

4.选择适宜学生的表达方式。

比较物体的长短、轻重,让学生在方框里画“”或“○”这是用符号表示比的结果。这种方式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是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比较是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物体之间进行的,结论是相对的。如果在教学中适当出现一些“×比×长”“×比×重”这些完整的语言,不过,要在学生用符号表示结果后,教师有意识地用完整的语言表述,并且只要求学生听懂。也允许部分有能力的学生这样表达,而不作为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学生体会比较的思想,理解比的方法。

(三) 学情分析:

小朋友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直接经验,“比较”是常用的思维方法,它可以帮助人们确定事物之间的异同点;“比较”也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法,它有助于人们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学生对直接的两个量之间的比较应该是容易的,但对间接量之间的比较困难可能较大,特别对物体的质量的比较,如,一个苹果和两个桃子一样重,比较一个苹果和一个桃子谁重谁轻等,或者三个量的比较:谁最重,谁最轻等。

比较是重要的思维活动,也是常用的学习方法。人们在认识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时候,经常把这一事物或现象和其他事物或现象进行对照,寻找异同,从而认识事物或现象的特征,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本单元让学生开展简单的比较活动,经历并体验比较的过程,学习比较的方法,为以后的数学教学作思想方法上的准备。

单元目标要求

1. 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2. 使学生经历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长短、高矮和轻重的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3. 使学生初步感受比较的意义和价值,感受日常生活现象与数学的联系,初步培养用数学眼光和数学方式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

 

 

同左

单元设计意图

 

1、突出比的方法,让学生初步学会规范地比。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积极寻找比的方法,主动开展比的活动,获得认识。

3、适当增加问题的难度,提高思维水平。

4、选择方便学生的表述方式,适当注意语言的完整、严密。

1、突出比的过程、比较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各种方法的合理性。

2、鼓励学生寻找比的对象,多次经历比的过程。

3、适当提升思维的要求,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

4、选择适宜学生的表达方式。人人学会用符号表示比的结果,教学中适当培养部分学生能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重”这样一些完整的语言,能表达出比较的对象,比较的结果。

 

 

吕仕英:第三单元分析

个人设计

备课组集体讨论意见

单元教材分析

(一) 本单元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学习把一些常见的或熟悉的物体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大部分学生对此都有一些感性认识。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会经常应用这一方法,是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是学习统计、开展统计活动的基础。

(二) 本单元教学策略分析

教学重点:是按照同一种标准对给出的物体进行分类。教学难点:是把一些物体按不同标准依次分类。

 例题 的教学重点是体会分类的思想与方法。例题的教学不能草率,要紧紧抓住“物品是怎样摆放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观察、交流。首先看到两个物品架上分别摆放的玩具和书籍是两类不同的物品,体会这两个物品架把物品分成玩具和书籍两类。接着看到每个物品架的各格上摆放着同样的玩具或同样的书籍,理解这样摆放把不同的物品分开,把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这就是每一个物品架都把物品分成四类。然后感受这样摆放便于寻找物品,如果想玩球,就可以到左边物品架的第二格上拿取;如果要看数学故事,就可以到右边物品架的第三格上拿取……上述的观察与交流,让学生充分感受“分一分”是把相同的物体汇集在一起,把不同的物体区分开来。

2“试一试”鼓励学生自己确定标准,尝试把树叶分类。

3“想想做做”是有层次地编排的.

第1题的分类标准是题目明确告诉学生的“能在水中生活”,教学要注意三点。一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能在水中生活”的意思。狗虽然会游泳,但不在水中生活;青蛙虽然经常在岸上,但它能在水中生活。二是教材给出的动物中如果有学生不认识或者不熟悉的,应该告诉他们有关动物的名称和生活习惯。三是圈出能在水中生活的动物以后,还要让学生说说,这里的11个动物被分成几部分?是按什么分的?其中一部分动物怎样?另一部分又怎样?通过这些问题的反思,进一步体会分类。

 (三) 学情分析:

教学时应该让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的分类标准,都按自己的标准进行分类。在交流中出现学生群体里有不同的分类标准和不同的分类结果,让学生体会到分类标准决定分类结果。比如:整理书包,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由于书包里的物品比较多,分类的标准不容易选择和确定,可能要给学生适当的指点与帮助。可以先看看书包里有些什么,想想可以怎样整理。如把铅笔、橡皮、尺等放在文具盒里;把小棒、圆片、小方块等放在学具盒里;教科书和练习簿可以放在一起,也可以分开放……通过上述的整理来思考分类标准——按物品的“用途”进行分类。当然,如果学生有其他想法,选择其他分类标准,也是可以的。只要做到按确定的同一标准,不重复、不遗漏的分类,都是允许的。

分类是认识事物、现象本质特征的思维方法,没有分类就没有整体与部分,就没有加减乘除;没有分类就无法研究几何形体,也无法进行统计。本单元把学生熟悉的物体作为分类的对象,如食品、玩具、书本、动物、交通工具、树叶等。大多数学生都知道这些物体的名称、用途和特点,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初步体验简单的分类,学习分类的方法。

单元目标要求

1. 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初步感受分类的好处。

2. 使学生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初步体会分类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感受分类活动内在的逻辑性。

3. 使学生在连线、涂色、整理以及相应的交流活动中,初步养成通过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感受生活中的分类现象与事实,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同左

单元设计意图

 

 

1、联系实际,有层次地引导学生处认识和学会分类。

2、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精心选择供学生分类的物体。

3、采用合适的活动形式和练习形式,以便于学生自主完成相关的分类活动。

例题的教学要通过“你能说说商店的物品是怎样摆放的吗”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首先看到图中把玩具、书、食品分别放在三个柜上。而且在玩具中,把两种车放在最上面一层,盒装的其他玩具放在另两层;在书中,童话、数学书、英语书是分开放的;饼干、油、面粉三种食品也是各摆一层。然后体会为什么这样摆放,对相同的物品摆在一起,不同的物品分开摆放有什么好处的交流,要充分一点。

 

薛琴:第四单元分析

个人设计

备课组集体讨论意见

单元教材分析

(一) 本单元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单元教学简单的方位知识,帮助学生分辨自己的前后、上下、左右,并初步应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由于大多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这些方位,而且很容易界定以自己为中心的前后、上下,所以例题以及随后的想想做做都把辨认左右作为教学重点。对于前后、上下,教材只是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使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位置关系的过程中自主认识,获得经验。

(二) 本单元教学策略分析

教学重点: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辨认左右方位。判断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涉及到由谁来做出判断,以什么为参照做出判断。教学难点:把画面中的人或动物的判断作为答案,还是把学生自身的判断作为答案,是颇为复杂的事情。以至于小明的右边有什么这个貌似简单的问题,经常有不同的答案。

1例题的教学活动分三步展开。例题帮助学生识别自己的左边和右边。关于这个判断,有些学生可能已经能够进行,有些学生可能觉得难度很大。教材放低教学起点,确确实实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做出正确判断。首先是让学生分辨自己的左手和右手接着以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左边”“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右边这两句话描述课桌上数学书和练习本的位置关系,让学生体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应该用“×××这种完整的话描述。而且,如果甲物体在乙物体的右边,那么乙物体就在甲物体的左边。然后要求学生在例题的情境图里寻找两个物体,用左边右边说出这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继续丰富识别左右的体验,初步学会像这样的判断与表述。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提醒学生联系自己的肢体做出关于左或右的判断。

一年级学生辨别左右的时候,经常需要先想一想自己的左手、右手,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是学生年龄、心理发展阶段特征的表现。想想做做1题遵循这个规律设计游戏活动,先是握拳头,记住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再拍手,体会左手那边是左边,右手那边是右边;最后是摸耳,从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感受左右是相对的。这些游戏是学生喜欢的,要反复进行,才能达到教材的设计意图。

(三)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大部分学生已经具有一些有关位置关系的感性经验。本单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物体间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通过教学,一方面能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一些简单的位置关系,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另一方面也能为今后认识物体、认识图形,以及进一步学习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和处理日常生活的一些简单问题打下基础。

本单元教学简单的方位知识,让学生能够分辨自己的前后、上下、左右,并会应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相对位置。由于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这些方位,而且以自己为中心的前后、上下很容易界定,所以例题及随后的“想想做做”都以辨认左右作为教学重点,对于上下、前后,教材知识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使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位置关系的过程中自主获得认识。本课例题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分三个层次组织活动:首先是分辨自己的右手和左手,接着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然后学会用语言描述其他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活动形式有看图说话、游戏、操作等。

单元目标要求

1、使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能体会上下、前后、左右这几种常见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物体所在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

2、使学生在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的过程中,初步了解现实空间的多样性和有序性,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初步体会与同学合作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同左

单元设计意图

1、例题的教学活动分三步展开:一是肢体,二是学例,三是自说。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借助对左手、右手的已有认识,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教材中主题图的内容很丰富,让学生根据图中的其他物体或人说说相互间的位置关系,还可以结合教室里的情境,让学生用上下、前后、左右说说位置关系。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雪堰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雪太路1号 电话:0519-86156781 联系QQ:93404600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