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堰中心小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学科(年级): 六年级 时间: 2019.10.8
备课组长: 殷侬琴 记录人: 杨晓丽
参与人员: 殷侬琴、钱瑛、孙丽娟、杨晓丽、杨晓、费美玉、陈玲霞、许高琴
研讨内容: 第三单元
研讨过程:
钱瑛:我先来讲一讲教材分析,本单元以读书为主题编排了《竹节人》《宇宙生命之谜》《故宫博物院》三篇课文,其中《故宫博物院》是略读课文。本单元语文要素是:“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竹节人》引导学生在完成不同任务时,要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宇宙生命之谜》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要关注课文的旁批,与问题相关的内容要仔细读,而对于不准确的信息要学会筛选,查资料加以判断;《故宫博物院》则引导学生要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有选择地阅读材料。习作方面的要素是“写生活体验,试着表达自己的看法”。“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围绕学过的课文,交流不同的阅读方法;“词句段运用”引导学生描写人入迷的情景,并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日积月累”安排的是宋代朱熹的《春日》。
孙丽娟:《竹节人》通过对制竹节人、斗竹节人以及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自己偷偷玩竹节人的叙述与描写,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儿童心态的喜悦与满足,同时通过老师也自己偷偷斗竹节人的叙述,抒发了对老师的亲近与理解,对于“我们”的竹节人能够得到老师的青睐而深感自豪!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简易的物质能带来心灵快乐满足的价值观的相信!
许高琴: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概述“我们”当时全迷上竹节人。这两段统领全篇,奠定了愉快的感情基调,“有趣”至“迷上”是这两段也是全文的关键词,“有趣”是“迷上”的基础,“迷上”是“有趣”的升华,全文围绕“有趣”这个词进一步展开。文章的主体部分是第3-19段,又可进一步分成3-7为第一层,8-19为第二层。这一部分主要叙述和描写我们制竹节人、斗竹节人的过程与乐趣,表现我们投入童年游戏的喜悦与欢乐,儿童心态的满足与自豪。第20-29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主要写老师没收了竹节人,并也偷偷玩儿竹节人的事件。
殷侬琴:我在来补充一下《竹节人》,这篇文章描写叙述生动细致,值得细细回味。例如写破旧的课桌桌面时,用了一个极具儿童眼光的比喻,即“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它想要写出这个豁口既宽且长,同时传递出儿童的心态:其实不懂什么是黄河长江,只是经常听老师讲,所以自己也跟着模仿表达,极好地表现儿童的天真有趣的形象。再如第8段中写“在下面一拉紧,那立在裂缝上的竹节人就站成了一个壮士模样,叉腿张胳膊,威风凛凛”,这个句子中比较容易引人眼球的是“叉腿张胳膊”、“威风凛凛”。其实更有待细致品味的是“一……就……”,这个“一拉紧就站成了”写出的是这个操作的简单,言下之意是:你看吧,没有什么好复杂的,只要这样一拉紧就好了。言外之意是:我的这个玩具很神奇吧!很好玩吧!“我”的喜爱、满意与自豪的真情就藏在这极富意味的关联词里。
杨晓:《宇宙生命之谜》一文是这册语文教材新选的课文,这是一篇介绍科学家探索宇宙生命的科普文章,意在通过阅读理解,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些什么,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知、不断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领悟作者采用分析、比较、排除的方法说明问题的表达方法。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探索火星的情况及其成果,是教学这篇课文的重点,学生对有关生命科学的理论、术语的理解是教学这篇课文的难点。
费美玉:《故宫博物院》是一篇自读课文,但要注意几种教学方法的融合运用。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提醒学生注意方位词的运用。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理清课文,说明顺序当不成问题。2、图示法:删繁就简,一张醒目的方位示意图便浓缩了全文的说明内容。3、延伸拓展法:标新立异,转换立足点口头介绍故宫,内化课文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