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六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集体备课研讨记录
发布时间:2023-02-06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周云芝

雪堰中心小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学科(年级)六年级语文   时间:2023年2月6日

 

备课组长:         周云芝          记录人:  吴敏佳            

 

参与人员:杨洁玉、 周云芝、殷素玉、 钱燕、 吴敏佳、 杨晓军、 强明菊、 周丽敏                                       

 

中心发言人:  杨洁玉               

 

研讨内容: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及教学工作                                             

 

周云芝:六下第一单元设置这样的人文主题是精准的,关注民俗民风,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文化感知能力。六年级学生已经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且具备了鲜活的认知和接受能力,对于民俗民风有了基本的储备,加之春节刚过,各种习俗刚刚经历过,利用这个单元的课文来回归、总结民俗民风,正当时。

周丽敏:我补充一下:整体而言,三篇选文类型有别、指向鲜明,都以不同形式、都从不同视角,为落实语文要素提供了范例和载体的支撑。《北京的春节》:以介绍北京春节前后的习俗为主要内容,内容涉及面较广,但以时间推进为线轴,娓娓道来,内容上以节日的重要程度区分,主次内容鲜明;《腊八粥》:相比于《北京的春节》,内容相对更加聚焦,以腊八节的腊八粥为主要内容,描写方式上与借助于八儿这个孩子的视角呈现,以“等粥”“喝粥”这两件事,将所涉及的风俗巧妙地展现出来;《藏戏》:跳出了节日习俗的话题,以艺术形式作为描写内容,分别描写了藏戏的来历、道具和演出形式,条分缕析,主次鲜明。《习作》:提供了两种板块模式:1.介绍一种习俗,纯第三者的视角介入;2.描写自己经历一次习俗的感受,表达视角是第一人称。两种习作都契合了单元人文主题,也应该要语用到语文要素,两种模式分别与单元中的三篇课文息息相关。第一种对应《北京的春天》和《藏戏》,第二种对应《腊八粥》。由此不难看出,这个单元语文要素、课文训练、习作要求的设置,相互关联、彼此交融,形成了以单元为抓手的一体化系统。

 

杨晓军:习作板块,编者要求汇编学生的习作,将不同地域、不同习俗的内容汇总起来,形成自己班级的《民俗作品集》。教这个单元,可以在一开始就直接进入习作板块,了解习作的内容、要求和形式,并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交流自己所了解的习俗。此时的交流,旨在帮助利用人文熏陶,唤醒学习热情和兴趣,教师无需涉及作文写法的工具性层面话题,而是将这个话题抛向对单元课文的学习和洞察上。

 

吴敏佳:教学这个单元,最为关键是要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即“分清文本内容的主次”,并从作者角度,理解作者这样构思的用意;

第二个问题,作者究竟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这应该单元教学最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怎么解决?——充分发挥教材课文的范例作用。为了更高效地解决这两个问题,教师可以尝试改变一篇篇教的方式,鼓励学生整体预习课文,集中概括、了解三篇课文的内容,将三篇课文整合成为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的整体性资源。比如第一个问题:分清主次完全可以在概括内容时完成,这里不过多赘述;至于作者为什么这样构思?《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给出了编者的建议,教师可以参考,但其中有句话我有不同看法:“文章主要写什么、次要写什么,是根据作者想要重点表达的意思决定的”,那作者为什么要重点表达这层意思,而不是其他意思呢?编者这一观点并没有讲述根本处,这主要是从读者阅读需要的角度来考量的:读者了解的,知晓的,次要写;读者不了解,陌生的,就应该主要写……因此,写作需要建立“读者意识”,这很重要,也是整个单元习作所着力要体现的。再如第二个问题,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以《北京的春节》一文的教学为例,面对所需要主要描写的内容,作者的写作方法有两点是值得学生关注的:其一,作者并没有对重要描写的内容展开“地毯式轰炸”——这种全面铺开写的方式,就无异于是“面面俱到等于一点不到”,而是突出描写了最具特色地一两个民俗,比如正月初一正式春节时的拜年和赛马、正月十五元宵节时的灯会等。这种有选择的事物描写,有助于凸显中心、展现亮点,让意欲重点描写的内容更加的清晰化、鲜明化;其次,是作者在描写时的语言。很明显,这篇课文的语言前后都洋溢着着浓郁的地道的北京味,这不仅仅因为作者老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同时也因为这篇文章所展现的是北京味的春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零七八碎儿”“玩意儿”“闲在”等鲜明“京味儿”的语言进行感知与品味,感受这种独特的语言所形成的表达效果。

 

杨洁玉:就三篇课文解决第二个问题,教师要认识到这不仅是帮助学生解决阅读问题的,更是为习作教学服务。不同的课文特点,为学生提供了不同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的借鉴资源。

学习了《北京的春节》,可以鼓励学生尝试针对习作第一种类型进行练笔,尝试从整体明确习作内容,并围绕这一内容设置不同的角度和方面,用作者描写主要内容的方法进行练笔;

教学了《腊八粥》之,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真毒习作第二种类型进行练笔,旨在借助人物主体的参与,巧妙的介绍习俗,并抒发自己参与的感受,避免习俗机械、生硬地展现。

 

殷素玉: 有了习俗的表达内容,有了构思的结构,有了表达的方法,教师鼓励学生一气呵成,完成一篇完整的习作,并在分享的过程中进行交流、评价修改,最终鼓励学生收集相关图片,制作出图文并茂的班级《民俗作品集》。

 

杨洁玉: 刚才大家谈的非常好。那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做到一课一得,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今天的研讨到此结束!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雪堰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雪太路1号 电话:0519-86156781 联系QQ:934046002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